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地上的思念》:历史经纬与乡土情韵交织的叙事长卷
来源:文汇报 | 袁演  2025年05月23日21:52

作家詹文格的散文集《大地上的思念》(中国文史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以三重维度构筑起独特的文学景观。全书分为“和亲的泥土”“飞翔的菜地”“唐宋的荔枝”三辑共18篇散文,如同三棱镜般折射出他近年来的创作成果。作品跨越时空的疆界,在乡土伦理的褶皱里探寻文明的密码,于历史长河的浪花中打捞生命的诗意,形成了历史叙事与乡土叙事交相辉映的双重变奏。

文本的叙事肌理中,最为动人的当数那些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的意象群落。当四野空茫的夜色裹挟着戏台孤影,当雪地追踪的足迹冻结成时光标本,当百家土的奇迹在菜畦间绽放新生,这些饱含体温的细节在文字间生长出绵密的根系。作者以蒙太奇式的意象叠加,构建起一座虚实相生的记忆博物馆——濒死菜苗的复活隐喻着土地的疗愈力量,空中菜园的斑斓折射着都市人的乡愁,白狗忠贞的守望凝固成永恒的伦理寓言。那些在火化车间撕心裂肺呼唤父亲的场景,那些外婆临终时与猫鸣声共振的生命密码,那些在雪夜追踪中凝结成冰晶的青春热血,都在文字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这些符号化的场景在文本中彼此缠绕,最终编织成一幅具有人类学价值的乡村精神图谱。

在历史叙事层面,作品展现出学者型作家的思辨锋芒。《乡村戏台》以戏曲为棱镜,既照见江西地方剧种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又洞悉工业化浪潮下非遗文化的生存困境。作者用显微镜般的笔触描绘戏疯子桂珍最后的谢幕:她在夜深人静时分爬上闲置的戏台,用废铁当成开场的锣鼓敲打,将青衣唱词凄凄切切地唱响。当城镇化推土机碾过祠堂前的青石戏台时,这个把人生都活成折子戏的女人,抱着褪色的戏服在废墟上唱了几夜的《锁麟囊》。这种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对撞,使戏曲已超越艺术形态,升华为文化记忆的载体。《唐宋的荔枝》则通过考据与想象的双轨叙事,让岭南佳果化作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从杨贵妃的荔枝驿到苏东坡的日啖三百,从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到明代的《蜀中广记》,这颗玲珑剔透的果实承载的不仅是甘美滋味,更是中华文明对自然的诗意理解。作者通过遗产学、考古学、交通史、文学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多方面资深专家实地踏访考察结果,考证出唐代运送荔枝的道路本体,在众多河流、峡谷、悬崖中发现的古道和古桥中,印证了杨贵妃食用的荔枝古道在戎州而非岭南。

物的书写在文本中形成独特的叙事声部。作者以博物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赋予日常器物以文化考古的深度。《墨水长河》从墨作为非遗的制作过程切入、对墨的文化符号、书写方式、政治色彩、艺术气质等诸多方面进行编织和阐释,展现出墨的风雅、源流、迷津和芳华,在墨锭的肌理间窥见书法艺术的魂魄,让读者触摸到文明传承的温度。《柔软的白绫》则通过丝绸博物馆的文物凝视,揭示出华美织物背后缠绕的生死隐喻。作者驻足于汉唐织物和清代绣有“飞禽”“走兽”等图案的官服前,体会到人与白绫产生的双向作用,看似柔软光鲜,实则暗藏魔性的白绫,历史上曾无数次与赐死、自毙这些字眼相连,在历史的暗夜中葬送了无数冤魂。表面是鲜衣怒马的明媚靓丽,内里却是暗藏杀机的绝望惨烈,作者将白绫的这种矛盾统一的辩证体属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物叙事”不仅延续了《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博物传统,更暗合了罗兰·巴特“物体系”的理论视野,使织物成为解码文化基因的密钥。

个人史与时代史的共振构成另一重叙事维度。《漂流的窠巢》以四十次迁徙为经,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纬,在居所变迁中勾勒出当代中国城镇化的微观图景。作者记忆中最痛楚的搬迁,是十二岁那年用板车拖着祖父的红漆棺木迁移。两个小伙子步态不稳,一个趔趄将祖父的红漆棺木连人带物重重摔倒。棺木箱在青石路上刮出的火星,与栽落河中受伤的牛犊在记忆里重叠成永恒的创伤。而当他在北京昌平第十二次搬家时,顿悟自身如同逐草而居的游牧者,心底升腾起的漂流感恰似传统生活方式的凋零。当商品房取代祖宅,置换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代际传承的情感纽带。这种“迁徙叙事”恰如本雅明笔下的“拱廊街计划”,在私人经验中折射出集体记忆的褶皱。《犬豕小传》中那头伴随大娘左右、与老人一同赶集、一同喝酒的猪,有着深沉的情感寄寓,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空巢老人那种无边的孤独与寂寞。《青春期的武侠梦》则通过观影史的梳理,解码了改革初期大众文化的符号系统——从露天电影到录像厅文化,从金庸江湖到徐克武侠,这些光影记忆不仅是个体青春的精神图腾,更是文化解冻时期的价值启蒙。作者生动再现了1983年全村围观《少林寺》的盛况:晒谷场上的白幕被夜风鼓成船帆,李连杰的棍影在稻浪间翻飞,散场后少年们举着火把沿田埂比画醉拳,惊起阵阵蛙鸣。这种集体狂欢式的观影体验,已成为特定时代的文化胎记。

在博物志式的书写中,《美食帖》总结了中国饮食寄寓的文化色彩、琳琅满目的烹饪技法、追求风雅的各大菜系,引用了《红楼梦》《水浒传》《朝花夕拾》等文学名著中关于美食的描写场景,同时与西餐文化进行了对比。《满庭芳》以二十四节气为经线,编织出乡村花卉的百科全书。乡村老宅后园从年头至年尾轮番亮相的草木花海,有与果实相关的桃花、李花、枇杷花、柚子花、橘子花、板栗花、石榴花……有与蔬菜相关的黄花、韭花、油菜花、薄荷花、芹菜花、南瓜花……还有入药服用的百合花、栀子花、芙蓉花、薜荔……不止有美好的映山红和桂花,还有带剧毒的恶之花罂粟,作者笔下的花儿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食用和药用价值,这些充满仪式感的花事,构筑起农耕文明的时间美学。而《游走的魅影》则通过数次与蛇的遭遇,完成对恐惧的祛魅书写。最惊心动魄的场景发生在参观风力发电厂的途中:作者在攀爬的山路中必须经过蛇窝,每走一步都像踩着雷区,无论在水沟旁、石缝间,还是草地上,毒蛇随处可见。刚一抬头,就会发现头顶上的树枝也缠满了毒蛇,一路随行的蛇犹如悬在作者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让他胆战心惊。这种充满张力的叙事,将乡村万物有灵的观念融入现代生态意识。

在叙事策略上,作品呈现出多声部复调的特征。考据与抒情、纪实与虚构、个人记忆与集体经验的交织,使文本如同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当药典文献与百家土传说相遇——作者在《本草汇言》“伏龙肝,温脾渗湿”的启发下,与自家菜园取百地泥土救活秧苗的实践形成互文;当武侠光影与青春记忆重叠——录像厅里《新龙门客栈》的刀光剑影,与高考复习笔记在课桌下秘密传递。这种跨文体的叙事实验打破了散文的固有疆界。作者以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严谨采集文化标本,又以小说家的笔触赋予其叙事张力,最终在诗性语言中完成美学升华。

这部乡村浮世绘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起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坐标系,当农耕文明的最后余晖遭遇现代性浪潮,作者以文字为舟楫,摆渡在记忆的河流上。那些消逝的戏台、迁徙的候鸟、流浪的武侠梦,既是哀婉的文化挽歌,亦是重生的精神火种。散文集《大地上的思念》不仅是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文明传承的当代阐释,为转型期的中国乡村保存了一份珍贵的精神档案。当我们在电子屏幕前翻阅这些文字时,仿佛能触摸到土地的心跳,听见历史在草叶间的低语,这正是非虚构写作抵达的宽广境界。这部近三百页的文集,既是当代散文创作的可喜收获,更是理解中国乡村文明转型的鲜活样本。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