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嘉欢《索赔》:写作与镜子
有道是,三个女人一台戏。在一篇一万五千字篇幅的短篇小说里,要写好这台三个女人的戏,颇有一点挑战。尤其是,这三个女人——陈因、聂晶和Lora,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处境各异,串联起了行业职场、裸辞考研、单身母亲等当代女性的“死亡话题”。她们之间还有合作、对立、相互支撑又自我蒙蔽等微妙的情感迸发,把《索赔》这篇小说撑得内容丰满,信息量很大,难能可贵的是满而不乱,保持了叙事的节奏与节制,最终几个话题以及人物命运都得到了落实。
作者吕嘉欢正在学习创意写作,并且真的很想写小说。她一入学就把她的习作拿给我看,我建议她在讲故事方面多下功夫,没想到一年多以后,她就写出了《索赔》这样有着复杂情节嵌套的小说。我在其中看到了她自身的经验:职场、创业、辞职、考研……这些当代青年人的主流生活,也是主流困境。吕嘉欢没有将这些仅仅作为个人经历呈现在小说中,而是最大限度地将之对象化、客观化,创造文学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自我的对象。她的“泰格大楼”系列还有另外两篇小说,都是刻画市中心繁华写字楼里的“办公室牛马”兼拉斯蒂涅式的人物,这些人物来自她所熟悉的生活,但熟悉未必能写成小说,也未必下笔就能进入文学意象的书写传统中。我建议她阅读陈映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她确实从中汲取了不少养分,而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台北相比,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其空间意涵有更多需要应对的层面,尤其是对他们这代年轻人来说。《索赔》巧妙地在“大楼”之外引入了考研的主题,考文学系的研究生,就能从写字楼对人的物质与精神宰制中解脱出来吗?陈因是孤注一掷的,寻找“别处的生活”的价值或许仅仅在于寻找这一动作,而不在于找到了什么,它给了主人公拉开距离审视职业生活、职业伙伴的机会,这种审视激发了小人物的勇气,使得《索赔》成为她的系列小说中最能激发情感共鸣的一篇。
陈因最后发现,聂晶以一起考研为幌子,欺骗了她的同情心。同情心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是个最大的异数,那么就把她的所作所为写到考试的卷子里,“写成了”就是索赔,“写成了”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单身母亲的恓惶与无奈。在城市里,女人们像镜子一样照出了彼此,写作在这里也是镜子,主人公最后的奋力一写,成就了这篇小说重重映射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