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往事·侠之大者》:记录那些平凡又伟大的故事
我创作《中国往事·侠之大者》的灵感源于我的姥爷。姥爷曾是一名军人,他不善言辞,向来做得多说得少。他们生活的年代,物质远不如现在丰富。和许多长辈一样,姥爷家里的洗手池旁总放着接水的小盆;为了省下几毛钱,他买菜时会多骑几公里路;下雪天,他主动在大院里清理全院的积雪;他还热心地帮邻里街坊修理各种电器……80岁后,姥爷终于闲下来,但即便住院期间,他也要求我们随手关灯,甚至洗手用香皂的短暂一分钟,都要关上水龙头。姥爷说,这是在为国家省电省水。他们那一代人,总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听姥爷讲述往事,仿佛能回望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
很多男孩小时候都有当兵梦、飞天梦,而我曾怀揣警察梦。3岁那年,我和奶奶在公园里走散,是街上巡逻的警察叔叔送我回了家。中学时,我前往青海一个山村小学做公益,和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小张哥哥同住一个房间。他给我讲了许多警校的趣事。小张哥哥身高一米九多,身姿挺拔,精气神十足。我发自内心地认同他常挂在嘴边的“要做有意义的事”“要报效祖国”这些话,因为他无论何时都站有站姿、坐有坐相,说话时坚定的眼神、真诚的语气,总能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小张毕业后成了一名特警。他告诉我,每年校庆时,许多毕业班都凑不齐人。我懵懂地问:“警察真是辛苦啊,是不是都在外出执行任务?”他愣了一下,我这才知道,那些所谓“凑不齐”的警察,是已经牺牲了。
到高中时,我的梦想从最初想考警校当刑警,变成了想拍电影,讲述警察的故事。大学毕业后,我开始创作与警察相关的内容。在我看来,中国警察的过往经历,也是视角独特的中国故事;警察故事与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紧密相连。我认识的那些担任志愿者的刑警专家,都和姥爷一样信念坚定、逻辑缜密,身上散发着坚韧、豪迈、洒脱且无所畏惧的独特魅力,我认为真正的男子汉就该如此。他们平凡又伟大的故事,需要通过文学、影视作品记录下来。
写警察小说对我来说困难重重。在此之前,我从未写过小说,而小说与影视剧本的写法又截然不同。此外,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英勇无畏的刑警们面对镜头往往会紧张害羞,谈及自己时总是一笔带过。因此,想要挖掘出好故事,就需要像抽丝剥茧般深入“破案”。
记得有一位刑警向我讲述一次追逃行动,当时面对持枪歹徒,他和战友决定趁深夜踹门抓捕。一旦嫌疑人警觉,极有可能引发枪战,甚至造成人员牺牲。踹门前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却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那天也不知道怎么了,平时踹门都很熟练,那天踹了三次才把门踹开。”还有一位刑警回忆起某次枪战时的场景,当时歹徒持有冲锋枪、手榴弹等重型武器。我追问他当时的心理活动,问他是否害怕,他回答道:“当时不害怕,事后才觉得后怕。当时就想着隔着玻璃对方不一定能打中我,就算打中了,也未必会击中要害。”他们说得云淡风轻,我却听得心惊肉跳。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发现每位刑警都个性鲜明,无论职位高低,他们身上又有着许多共性。为真实还原刑警这个群体的特性,我对许多刑警专家志愿者的个性进行了提炼与重组、艺术化塑造。例如李国安是一位技术性刑侦专家,他像许多男孩一样,被刑警职业的魅力所吸引。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众多一线刑警执着坚韧、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特质,其成长轨迹符合这个群体的发展逻辑。而刘国栋大队长、杨德众局长身处刑侦领导岗位,他们不再局限于个案处理思维,而是着眼于通过健全体制来遏制犯罪,致力于构建长效机制、培育专业队伍,为社会长治久安和国家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聆听刑警们讲述故事时,我常常忍不住想落泪。这群伴随着中国发展历程一路走来的人民警察,将守护人民幸福、维护国家安宁作为奋斗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无怨无悔地坚守岗位。谨以此书,致敬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人民公安!
(作者系青年作家、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