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螳螂记——长篇小说《黄雀》创作谈
来源:当代(微信公众号) | 王小枪  2025年05月19日07:51

关于写作和阅读,最近有不少的体会。

不同的年龄去阅读同样一篇小说,因为不同的心境与心态,有了不同的感受。就像喝同一款酒,不同的年龄去品尝,有不同的滋味。

最初写作的时候,完全是一种生理性的冲动。心里面有很多的声音要喊出来,要写出来。谁也拦不住。很幼稚,但是充满了很多的力量。年龄慢慢渐长,人生里面的酸甜苦辣见得越来越多,听得越来越多,感受也渐渐有些不一样了。再去喝年轻时候的那杯酒,速度就慢了,喝完酒说话的声音也小了。

写作也一样。同样写小说,越来越觉得它更加私人化,变成了小声说话。当下少有人再去热衷到书店里寻求精神的庇护,大家的心境都很杂乱,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其实也是为了找到和自己一样的人,把一些感受、一些情绪,小声地说给他或她听。这种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

相比于影视,相比于剧本,小说好像更私人化一些。这种写作的冲动一如既往,但是想说的话变少了,也变慢了。年代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很多的感受也不一样起来。

现在和很多年轻人聊起小偷,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听一些过去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无论是被盗窃的细节,还是被骗的经历,大家都觉得像是天方夜谭。出生在七十年代的人,一直生活到现在,感觉就像过了两世。“改革开放”带给中国人的那种真实而细致的感受,那种强烈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们记忆里的“小偷”其实消失了并没有多久。

《黄雀》这本小说的时代背景是2000年左右,一眨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很多记忆都被尘封起来。只有钻进回忆里,钻进小说的情节里面,才能触摸到当时的感受,才能嗅到当时的味道,才能尝到当时的滋味。

大鹏和黎小莲如果一直到了现在,再回头看二十多年前的自己,想必也有一些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比比皆是,我希望在小说里用一些技巧和当下的读者拉近距离。这是首先在这篇小说里面要解决的。通过这十几万字,通过一个又一个像蜘蛛网粘在一起的这些人物,不管是猫还是老鼠,仿佛能看见命运就像一只巨大的手,在左右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所谓“螳螂捕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螳螂。眼睛里只有蝉,看不到黄雀。无论是面对爱情、友情、亲情,无论是面对人生中的诸多选择,很多的人都是螳螂。也许这篇小说还可以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螳螂记》。这只螳螂和卡夫卡的甲虫不一样,他们很鲜活,都生活在我们周围,都生活在镜子里,一呼一吸,清晰可见。

现在在很多的文学形象里面,很多的人物都变得有些模糊。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内心隐秘,每个人都把自己包裹越来越严实。站在2025年回头看,反而不如1995年或者2005年时的人们更清晰、更真实。

但是在小说里面,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故事之中,每一个主人公都是有着复杂情感与故事的个体,作为作者,至少可以选择如何看待他们,带着尊重去描摹他们,尝试着理解处在不同时代里、身处命运漩涡之中的每个人。这就是我能感受到的,现阶段的小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