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孟宪明《猴王蓝鼻子》:以绿色文明与红色文化 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来源:文艺报 | 韩 进  2025年05月09日09:37

新时代以来的儿童小说主题创作丰富多彩,开出“红色革命文学”和“绿色生态文学”两枝灿烂的花朵,而将传承红色文化和践行生态文明融为一体,书写新时代儿童的精神面貌,孟宪明的长篇小说《猴王蓝鼻子》作出了有益探索。他以儿童探险小说的方式,讲述新时代儿童乡村探险的新生活,展现新时代儿童有信仰有情怀的新面貌,将深刻的主题性与小说的故事性融于儿童的好奇心与探险生活里,给人跨越时空的阅读体验和激荡人心的情感力量,拓展了现实主义儿童小说创作的艺术空间。

动物与人和谐共处是人类文明的镜像

这部现实题材的儿童乡村探险小说,写五年级男生鲁三胜暑假从城里学校回到乡下奶奶家红石峪村,到暑假结束离开红石峪回到学校,是一部完整的少年暑假生活历险记。鲁三胜回红石峪是要看猴子,因为奶奶在电话里告诉他,红石峪敬老院来了一群猴子,和老人们一起看电视。他与猴王的故事是情节主线,第一次在敬老院与猴王相遇,“看见那只猴子正站在屋檐边,一手拿根棍子,一手抓块石头,龇着牙,做出欲掷的样子”。鲁三胜脱口而出“蓝鼻子”,猴王鼻子边生了一个瘤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主角猴王配戏的还有鲁三胜奶奶家的“二混子”狗。无论是写猴还是写狗,其实本质上还是在写人。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人对身边动物的态度反映了人的文明程度。

鲁三胜就是作品中“人的文明”的代表。小说中人与猴的传奇故事,经历了和平共处、冲突斗争到和谐共生三大阶段。红石峪村敬老院发生了一件怪事,一群猴子来到敬老院,从最初的其乐融融到后来“占山为王”,终于露出了“山里猴,戳不得头”的本性。这只是个引子,给即将出场的猴王做铺垫,仿佛一部长剧前的热场戏,主角总在一阵锣鼓声后亮相。第三章《杀鸡给猴看》到第六章《一物降一物》,写猴王与鲁三胜的正面冲突。猴王“三闯敬老院”,鲁三胜在不伤害猴王的前提下,与之斗智斗勇,最终由“对手”变成了“朋友”。其中的奥秘就是鲁三胜有动物保护意识,善于利用猴王心理,用猴王能够感受到的友好态度,赢得了跨越人与动物界限的相互信任,这为后来鲁三胜与猴王合伙探险鹰鼻崖发现掩藏的石洞做出铺垫。

从与猴王的交往中,鲁三胜也有自己的发现,自然界里的动物是有灵性的,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猴和狗更通人性,人类怎样对待它们,它们就会怎样对待人类。一旦找到与它们相处的办法,建立起友好和互信的情感,动物就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人与动物就能在自然里找到各自的位置。能够让猴王愿意与动物交朋友,热爱家乡一草一木,鲁三胜的勇敢、智慧与爱心,不仅赢得了敬老院鲁院长的表扬,用他的小伙伴喜鹊的话说:“三胜哥哥,你现在已经是真正的红石峪的孩子了,红石峪的小小男子汉。”

绿水青山是烈士鲜血浇灌的红色沃土

小说设置了两条平行主线,一条是绿色主线,讲述人与猴的故事,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条是红色主线,讲现在与历史的关系,突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绿线由强而弱,红线由弱而强,在最后两章《猴精猴能》《猴子笑了》里融为一体,揭示出绿水青山与红色沃土的因果联系,将绿色文明与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儿童的主要素养,凝聚在这一“小小男子汉”形象身上。第二章《猴子成精了》里,作者在人与猴冲突的细节里,埋下了一根“红线”,鲁三胜奶奶给养老院95岁的老人鲁大年量血压时,告诉鲁三胜“红石峪就数这个老叔年龄大,参加过抗日战争”“还打过鬼子呢!”鲁三胜去看望鲁大年老人,老人告诉他,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就是儿童团员,那时红石峪“是抗战时的堡垒村”,鲁三胜的高祖鲁宽石“就是村里的第一任支部书记”。在第六章《一物降一物》里,写猴王蓝鼻子拖着鲁大年老人的手杖就走,老人大喊一声:“抓住鬼子!”老人生活中的习惯是把坏人坏事都比作“鬼子”,常说着“比日本鬼子还坏!”。小说末章《猴子笑了》,写猴王帮助人们发现了被困鹰鼻崖峭壁上石洞里96个小时的“驴友”,“驴友”发现了石洞里的长枪、短枪和尸骨,小说情节自然转换到那场惨案如今唯一的幸存者鲁大年老人身上,由他讲述当时的情景,揭开了一桩隐没80多年的历史悬案。

1942年的端午节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屠杀案,日本鬼子突袭红石峪八路军指挥部驻地,全村37户人家231口人,除51人突围外,其余180人惨遭杀害。鲁宽石把3名八路军伤员秘密送到鹰鼻崖的石洞里藏好后,自己在回村的路上也被杀害,再也没人知道3名八路军的下落。现在石洞里发现的枪支和尸骨,正是多年前失踪的八路军119师770团副团长崔峻,31岁;团长爱人苗瑶,21岁;团长警卫杨承继,19岁。那时鲁大年只有15岁,他出来参加八路军,可家中其他6口人全部被杀害。如今他已退休回家,要守卫着这块红色土地。鲁三胜突然明白鲁大年之前为什么问他红石峪人80年来从不过端午节的原因了,因为历史不能忘记。红石峪有今天的绿水青山,因为这里是烈士鲜血浇灌的红色沃土。鲁三胜也找到了自己的红色根脉,他的身体里流淌着鲁家祖先保家卫国的血。这时,鲁三胜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平常话,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小说《尾声》交代,鲁三胜回到学校开学不久,收到县委县政府的邀请函,请他作为红石峪惨案纪念碑立碑典礼的特邀代表。碑刻正面中间竖刻“红石峪惨案纪念碑”,上半部浮雕图案是“八路军和人民一家亲”,下半部浮雕图案是“鲁三胜和蓝鼻子相拥而泣”。碑刻背面上半部分记载了惨案及崔峻三烈士的发现经过,下半部是183位死难者名录。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就像纪念碑上的那两幅浮雕,流血牺牲的抗战岁月和欢声笑语的美好今天并然站立成近代历史激荡的前因与后果。”鲁三胜和猴王蓝鼻子的故事刻在纪念碑上,告诉人们战争并不遥远,忘记过去就会历史重演。新时代儿童要像鲁三胜那样,爱故乡、爱科学、爱探索,做有信仰、有文化、有情怀的人。

让儿童的精神世界永不褪色

作家将整个故事的发生设置在小说首尾“相和”的两首小诗里。暑假前最后一课,班主任郝老师带领全班欣赏一首小诗《山中的谜》,写“天高”“水绿”“白云”“青山”的自然风光,以“渐渐沉入了谜底”结束,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美景的奥秘。鲁三胜想到“这不就是写的奶奶家吗?”鲁三胜在红石峪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终于“找到了这首诗的谜底”。在前往红石峪参加红石峪惨案纪念碑立碑典礼的车上,鲁三胜朗诵了郝老师亲自修改过的一首小诗,以“热血牺牲渐渐突显出谜底”回应《山中的谜》。如果将开篇写山水的绿色诗歌看作谜面,那么结尾写悲壮的红色诗歌就揭开了谜底,不仅在小说表现形式上前后呼应,而且体现了作者在塑造儿童形象上的良苦用心。鲁三胜身上体现了绿色生态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统一,可谓点睛之笔。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现实与历史,美好与惨烈,希望与绝望,幸福与牺牲,成功与失败,在同一个鲜花般的时空里并然前行。在这个鲜花般的时空里,有多少壮丽的谜面和多少壮烈的谜底并然前行着,期待着我们的相遇与发现,意外与震惊!”将浴血抗战的悲壮历史复活在现代儿童的幸福生活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注入红色文化的灵魂,为美丽乡村建设融入红色文化基因,让红色江山永不褪色,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时代主题。

(作者系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