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俏:网络文学学科建设的自觉之路 ——兼评《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
【导读】网络文学从理论论争到文学史编写、相关著作问世,学科建设逐步推进。《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以时空为经纬,梳理网络文学发展脉络,呈现其多元生态,为教学提供兼具学理和史料的教材,同时以非地缘化的赛博空间感、趣缘地形图与媒介技术史属性独树一帜,为网络文学学科建设和自主性知识体系建构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网络文学 学科建设 教材 媒介技术
从起点之争到文学史编写
2020年底,网络文学研究界开始回溯历史,探寻起点。邵燕君和吉云飞首发文章探讨,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应该是新动力机制的发生地即金庸客栈[1];欧阳友权认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经由港台到中国内地而触点延伸、直至发展壮大”[2];马季则认为中国网络文学仍然起源于《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带来的第一个创作高潮[3]。这三种观点“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网络文学内涵的多样性及其本质属性的认知差异,凸显了网络文学相较于传统纸质文学的独特媒介属性和传播特性”[4]。此外,学术界关于网络文学经典性的论争以及各种层级的榜单、评奖、作品年选等,其实也是网络文学在历经三十年发展之际自我经典化的进程。
《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
邵燕君、李强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年8月
2020年出版的《创始者说》,以人为锚点,考察其性格成因,并勾连起整个网络文学发展史的各个节点,试图呈现其整体的面貌。这样的做法更像是一种将自己置身事内、与之感同身受的有情史观,是有故事、有情感、有温度、有共鸣的侧记一种。而到了2023年的《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以下简称《简史》),则正面直击史料。上编以时间为经,实录大事记,系统梳理中国网络文学从1996年发展至今的历程。虽曰编年简史,但又并非简单罗列史实,事件的选择和编排布阵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思想性。编者分别以媒介变革、网站兴衰、生产机制发展、网络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中国网络文学与世界网络文艺的关系、类型文的流变和重要作家作品六个方面为线索贯穿,详细记录了中国网络文学从诞生到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早期的论坛时代到PC网站时代,再到无线移动及IP时代,网络文学不断适应技术的变革,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下编则以空间为纬,遴选了70个重要网站进行词条、简史和专题撰写,正如序言里所说,“不敢说没有遗珠,但可以保证没有凑数”[5]前言第3页。通过对这些网站的介绍,读者可以有目标地深入了解不同网站在不同发展历程中的特色及走向,清晰地了解网络文学的发展脉络,把握其内在规律和特点。《简史》以时空为经纬延展,将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文艺现象联系起来,不仅能呈现网络技术进步对文学创作、传播和阅读方式的深刻影响,同时辐射到了游戏、技术逻辑和数字世界基础设施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形塑了网络文学发展的多元生态,和网站一起构筑网络文学的丰富版图。这正是《简史》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的差异性特征。
网络文学研究者进行文学史编写由来已久。2008年,马季和欧阳友权分别出版了《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6]和《网络文学发展史》[7],可谓开网络文学撰史风气之先。此后,2015年和2018年,欧阳友权又主编了两部网络文学史,分别为《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8]和《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9];2023年又推出“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10]丛书,涵盖文学史、年谱、理论批评典藏、研究成果目录集成,再辅以《中国网络文学年鉴》,全面梳理并汇总了网络文学发展及研究的方方面面。2020年,周志雄主编的《网络文学教程》[11]出版,分别从网络文学本体论、传播论、价值论勾勒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则是更有意识地从教材角度来为网络文学的学科化做出努力。而《简史》亦是开宗明义地在前言中表明,初衷就是希望“上编是可读的,下编是可查的”,为自己也为他人的研究工作作出一套方便可靠的案头工具书。
2020年11月6日,《光明日报》发表头版头条文章《网络文学何以进了文学研究“国家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宣告正式成立网络文学研究室。这一举措“符合当下文学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网络文学学科建设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12]。回顾中国网络文学一路发展壮大的历史,网络文学的评论和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切实的重视,研究阵地也不断扩充,实体研究室的成立则是在学科建制上实现了关键突破。无论是宏观意义上学科建制的逐步推进,还是落实到研究层面的具体实践,从起源、经典之争到年选、史料、教材的编选,再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为网络文学研究批准立项,这一系列的努力其实都是从学者到平台、研究机构乃至国家层面有意识地推进网络文学学科化建设的举措,是网络文学学科化的必经之路。
作为教材的《简史》与学科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其中,“新兴”“前沿”“交叉”三个问题都与网络文学密切相关。三十年来,网络文学以全民写作、全民阅读的态势成为当代文学重要的文学现象,而且作为上游产品联动下游开发、整合影视游戏动漫周边等IP改编,打造了一整个循环的产业链,成为“新大众文艺”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一方面从本体角度对网络文学及相关文学现象进行文学、文化及理论方面的勘察,另一方面则应当将文艺学、当代文学、文化研究、媒介研究、数字人文研究等多学科资源整合进来,对网络文学进行有意识的学科建设,追踪、关注其发展进程的同时,构建符合学科发展特点的前沿理论和评价体系。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2022年他又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是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环节,而教材体系建设,正是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中基础而又不可或缺的一环。
网络文学作为兼具“新兴”“前沿”“交叉”特色的学科门类,虽说已有不少前人做了很多奠基工作,但作为一个年轻的、与时代同步的发展中学科而言,学科建设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网络文学诞生十年左右开始有学人撰写文学史,至今也不超过10种。另外,还有如《破壁书》一类主要收集整理介绍与网络文学、网络文化有关词条的创作;《创始者说》集中主要网站创始人的访谈实录,再现网络文学筚路蓝缕的江湖岁月,《大神们》是以学者视角从传记角度来梳理个人网络文学史……可以确定的是,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一种声势浩大的重要文学现象,应当纳入研究者的视野,也有必要作为高校文学教学的内容引入课堂,否则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教育就不是与时俱进、同频共振的,容易在理论和教学上滞后于文学自身的动态发展。但当前的矛盾是,教材建设没有完全跟上研究的步调,网络文学目前没有获得一致认可的通用教材,研究者主持编写的各种发展史、阅读史、教程、作品选、榜单集等,都可以被引入课堂。
那么,在学界历经了起源之争、经典之争等讨论之后,《简史》在2023年出版就显得恰逢其时。正如《现代文学三十年》之于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意义一般,网络文学进入了三十年的生命周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来做一个大事年表和网站简史的梳理和总体呈现,具有阶段性和里程碑式的意义。《简史》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文学形式的重要窗口,不仅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更重要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爬梳剔抉、参互考寻、迭代校准,为教学提供了当前条件下相对更为新鲜前沿而又丰富准确的素材和思考方向,也有助于解决教材中材料陈旧、观点滞后等难题。本书编者基本上都是“80后”到“90后”网生一代的青年学人,经历了互联网在中国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的时代。他们伴随着网络文学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他们不仅与读者的生命经验同频,甚至本身就是在经历我手写我口、为所爱发声的实践,用生命经验写作同时代人的文学史和同时代人的文学与批评。正如本书后记《所爱有经纬》所言,以“粉丝”之爱,行“学者”之事。编者们在遴选网站、梳理文学史整体脉络的时候,确实代入了个人阅读经验,但也坚守了学者本色,努力做“有史家眼光的‘粉丝’”,“只选最有历史价值的,不选最亲的”。因此,本书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既是有温度的生命体验,又能保持冷静严谨的有距离观察;既能把“所爱”历史化,也能把自我历史化,以专业眼光和职业批评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网络文学世界。《简史》作为一部方便可靠的案头工具书,也为网络文学这一学科的教材建设添砖加瓦,树立了标杆。
赛博空间感、趣缘地形图与媒介技术史属性
《简史》对网络文学网站的呈现如同绘制由点到面的网络文学历史地形图,大大小小的网站如同据点星罗棋布,在每一个历史节点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每一个网站又分为词条、简史,重要网站另设专题,时空交织,又与上编史料有所呼应,在呈现出历史脉络的同时,空间感也严丝合缝地切合着年代感,还原当时当地的网络江湖。网络文学的发展并不受地缘空间所局限,而是沿着互联网所到之处传播。由于文化背景、读者需求等因素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文学网站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网站可能会有意识地更侧重于某一特定类型的文学作品,题材、风格、读者群体的差异性是平台发展中影响更大的因素。因此,本书呈现出的空间感并非地缘性质的,而是更明确地呈现出一种基于具身体验的趣缘标准和赛博空间感,是一种去地域化与再地域化的推陈出新。一些较为主流、重要的网站,如起点中文网,作为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创建的VIP付费阅读制度塑造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基本形态,因此在这一章节特设专题详解;而晋江文学城则在特定类型文学发展方面表现突出,便着重介绍其独特的管理机制和文化风格;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生产机制或文化风格的网站,如番茄小说凭借字节跳动的渠道优势迅速崛起;以及一些小众网站、免费阅读平台的出现,无论详略,都呈现得各有依凭。此外,这本编年简史在将“所爱”历史化的时候,还将一些较为独特的基于趣缘群体形成的文学社区进行了学理化的呈现,包括答题注册问卷、创作榜榜单规则等都有较为完整的整理。这样的处理不仅展示了网络文学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也传达出编者专业的遴选编撰意识,既可与读者共情共鸣,也是对专业学理精神的示范。
互联网技术迭代对网络文学的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早期的论坛时代到无线移动及IP时代,网络文学的形态也在不断变化。《简史》的独特之处还在于,虽然主要梳理的是中国网络文学从1996年论坛时代开始发展至今的历程,但还不舍烦冗地专设“前导”“前史”两个章节,追溯互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要节点、中文互联网平台及社区的建立,往前推导数字世界基础设施建设对网络文学“草蛇灰线、伏地千里”般的推动作用,更能见出编辑团队从起意之初便有意识地赋予了本书浓厚的媒介技术史属性且贯穿始终,在此后的章节中也始终强调网络技术发展与文艺现象的紧密联系。从PC网站时代到无线移动及IP时代,网络技术不仅为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使得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便捷,也推动网络文学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大资本、大数据推送的免费模式对基于爱好者内容付费的模式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也促使网络文学生产机制不断创新和发展。及至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崛起,可以在世界观设定、角色设定、情景描写和打斗描写上为网络文学提供内容生成功能,昭示着技术理性强势参与文艺创作,为网络文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处理一些亚文化案例时,《简史》有意识地秉持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既包括与主流文坛、主流文学观的碰撞,也包括接受国家力量的引导和监管,同时包括在‘IP运营’概念下与拥有更多主流观众的文艺(如影视剧)和更具商业优势的文艺(如电子游戏、动漫)的共生和竞争”[5]前言第2页。以研究型学者的客观理性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网络时代文学世界的地理版图,同时也还原了一个各种力量复杂博弈的文学现场。
综上所述,《简史》作为一本阶段性的网络文学发展史,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始终坚持严谨性和权威性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提炼出网络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不仅为学界带来一部扎实的史料记录,更是具有文学史眼光的研究专著。具体落实到网络文学学科建设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意义,《简史》以自身为范本,不仅从关系史、影响研究等角度呈现出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媒介技术与权力意志三者相互制衡、博弈,并且延展至不同文艺门类之间的相互转化和辐射,发散至与世界文艺之间的关系,寻求中国网络文艺在世界流行文艺中的定位。这种兼具历史脉络和理论视野的编写实践,不仅为应用者尤其是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网络文学知识体系,帮助其建立文学史知识坐标,同时也展现了网络文学的媒介技术史属性。明确网络文学的生产传播路径和规则,揭示网络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态和文学形态变化,深刻体现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流行文艺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丰富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探索网络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拓展方向,既是研究者自觉推进网络文学学科建设的实践,也是契合构建自主性知识体系精神的探索之举。
本文注释
[1]邵燕君,吉云飞.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N].文艺报,2020-11-6.
[2]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N].文艺报,2021-2-26.
[3]马季.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N].文艺报,2021-5-12.
[4]陈定家.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的来龙去脉、关键节点与创新机制[N].湖北大学学报,2025(1).
[5]邵燕君,李强.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
[6]马季.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7]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8]欧阳友权,袁星浩.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9]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10]欧阳友权.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
[11]周志雄.网络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2]刘江伟.网络文学何以进了文学研究“国家队”[N].光明日报,2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