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现代汉语诗歌》:在历史长河中寻找生命的刻度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李磊  2025年04月26日22:13

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历经百年,始终以诗性律动叩击时代脉搏。从新文化运动的觉醒到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探索;从民族存亡的血性战歌,到社会转型的冷峻思考,诗歌始终与民族命运同生共振。陈希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以“诗”与“论”结合的独特视角,精选1917年以来百余位诗人的代表作,梳理新诗百年的发展脉络,注重诗歌史料的原创性,复现元气淋漓的时代现场,雅俗并蓄、不拘一格。它既是一部百年中国社会变迁史,更是一部民族情感的史诗。

新诗诞生于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以白话为刃,破旧立新。郭沫若的《凤凰涅槃》以“火中涅槃”象征民族觉醒,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土地苦难中注入个体悲悯,田间的《给战斗者》则以短句如子弹般迸发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郭小川的《祝酒歌》与贺敬之的《回延安》以豪情书写建设热潮,诗歌始终是社会变革的镜子,既介入现实,又重构历史。百年新诗从未停止对生命本质的探寻,闻一多的《死水》以“绝望的死水”隐喻沉疴,戴望舒的《雨巷》在丁香般的意象中寄托彷徨与追寻,卞之琳的《断章》以“看风景”的哲思揭示存在的相对性,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充满了浪漫的情感与唯美的意境。生命在他们的笔下,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神秘色彩,反映出当时动荡的社会人们内心的困惑与迷茫,诗歌既是个人情感的容器,更是超越时代的生命刻度。

《现代汉语诗歌》以“历史理性”与“审美感悟”的双重视角,构建新诗研究的范式。从1917年白话诗的破茧而出到40年代七月派的战火淬炼,从朦胧诗的破冰到90年代叙事转向,它清晰地展现出社会变革、文化思潮等因素如何影响诗歌创作,让读者清楚新诗发展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时代紧密相连。无论是对诗歌意象的精妙捕捉,还是对语言节奏、音乐性的细腻品味,这本书都展现出独特的审美眼光。同时,编者以考古学般的严谨呈现史料,从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到冷峻深刻的现实主义,从朦胧晦涩的现代主义到清新质朴的乡土主义,每一种风格都在这里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沈尹默《月夜》的初刊本保留白话诗破茧的呼吸,李金发《弃妇》的象征主义雾一般迷茫,闻捷《苹果树下》的民歌叙事充满活力,何其芳《预言》优美而浪漫,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意境,昌耀的《日出》预示着时代的苏醒与复活,这些诗学标本见证着汉语新诗在现代性阵痛中的自我修复与完善。

本书独创的“诗论互证”是最大的亮点。每首诗附以导读与评论,如臧克家《老马》中“车辙压进肉里”的暴力意象,既揭示农民苦难,又剖析诗歌张力;陈先发《丹青见》以简练语言承接古典传统,直面当下琐碎的现实。这种阐释规避了史料堆砌与形式空谈,让诗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真正地对话。

总之,《现代汉语诗歌》以600页篇幅承载双重使命:勾勒新诗百年美学轨迹,构建动态批评体系。它在历史纵深与审美即时性间找到平衡,既为研究开辟新径,更为创作提供启示。正如百岁诗人郑敏所言:新诗终将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中,焕发汉语艺术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