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良心买卖
一次在街上,我看见一个变魔术的。这种变法儿在今天已不多见,蹲在街头,自己一边念叨着一边变,过往的路人看着新鲜,就站住了,再看,觉着有意思,就往他跟前的簸箩里扔几个零钱。在过去,这叫“撂明地儿”。公允地说,这人变的魔术确实挺有意思。
但我听了一会儿就听出来,他说的话不太对。
他说,自己虽然经师不到,学艺不精,但他师父的师爷当年可是个“海腕儿”——他意思是说,他的师太爷很有名。他说,他师太爷常说,魔术的魔字怎么写?上面一个“麻”,下面一个“鬼”。我上面把您麻痹了,下面一捣鬼,这魔术就变成了。他的手里还拿着一块已看不出颜色的手绢,他说,这手绢也是他师太爷传下来的,这叫“帕里乾坤”,只要把手帕一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看的人听了,就都给他鼓掌。
这一鼓掌,我就觉得不是好事了。
今天,我们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都已流失了。这当然有很多原因。但从业者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信口开河,瞪着眼随口乱说,尤为可怕。可以想象,再过若干年,也许他今天说的后人就会信以为真,尤其是一些无法入正史的东西,也就更容易以讹传讹了。
其实这人变的,在过去不叫魔术,叫“戏法儿”——当然,在今天都叫魔术;过去一说魔术,是指从国外来的,所以这人说,他师太爷当年拆解这个“魔”字,不是没有可能,但可能性很小。再有,他说这个用来变魔术的手帕是当年他师太爷传下来的,这就不挨着了。当年变戏法,演员确实都要用一块彩色的布遮挡,但这块布很大,约有几尺见方,行话叫“挖单”,最早是用来包裹衣物的,后来到了戏法艺人手里,才成了道具。
据此,我估计,这人应该没正经拜过师。
戏法这一行,说到底就是“骗人”的。本来手里什么都没有,用挖单一遮,就要什么有什么了,这怎么可能。倘真能这样,艺人就不用再出来撂地儿了,坐在家里想吃什么一变就行了。但这个“骗”,亦有道。戏法艺人一出来,所有要变的东西就都在身上了,行话叫“绷”在身上。所以他们穿的大褂又肥又大。但也坦然,就让你看出来,东西都在身上,可怎么变出来的你看不出来,且还能变出带水的鱼缸、燃烧的火盆,这就叫本事。有的演员要卖派卖派,变的时候还故意就地一滚,或翻个跟头,甚至起飞脚拉出个架势,意思是告诉你,这身上绷了再多的东西也照样身轻如燕。这样的“骗”,不光让您心服口服,还心甘情愿给他扔钱。过去把这行叫买卖,“彩门买卖”,可见,这也是个良心买卖。
当年的江湖艺人,不光为艺,也为义。行“骗”而不骗人,这就是良心。
感谢《中篇小说选刊》,让更多的读者看到这篇《彩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