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红建:行走与思辨让文学更加丰盈
这不仅仅只针对报告文学写作。
文学是对社会的表达,更是深切触摸时代脉搏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文艺形式,它以其贴近现实的温度和扎根大地的深度,成为新时代最为重要且最为鲜明的文艺表达方式之一。无疑,记录和书写时代是时代赋予作家的责任和使命。但作家不能只待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凭空想象,那样不仅路越走越窄,写出来的作品也只会干瘪乏味。现实生活,远比想象要丰富。于作家而言,要想创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应该放下身段,走入火热的生活,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用心观察考察,领悟生活底蕴,汲取创作营养。
行走是地域的延伸与视野的开拓,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与心灵的浸染。从古代的《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著作开始,作家们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卢梭在《忏悔录》一书中评论:“我只有走路时才能思考。一旦停下脚步,我便停止思考;我的心灵只跟随两腿运思。”于作家而言,行走不仅能抵达远方,还能吸收丰厚的营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但行走不能是走马观花,更不能是蜻蜓点水,必须带着赤诚和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必须重视每一个被采访者,钟情于每一个故事,甚至要与被采访者成为朋友、知己,走入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真实的心灵世界,捕捉情感的细微变化,作家的文学空间才能真正变得丰盈。
又必须理性地认识到,行走固然重要,但行走的广度与深度,不是取决于作家走多远,而是取决于作家认识与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或者叫思辨。作家必须全身心地走进人民之中,必须始终在场,除了脚步和眼睛在场,还应该情感与思想在场,才能成为一名优秀而忠实的行走者、记录者、思考者和报告者。思辨除了思考,还应该有忧患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作家的价值,更是作品的灵魂。唯有思辨,文学方能更加丰盈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