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日娜:蕙质兰心 “绣”美生活——读牛海坤报告文学《让世界看见》
新时代以来,产生了众多以脱贫攻坚为题材的优秀作品,《让世界看见》便是其中一部。2024年,作家牛海坤以长篇报告文学《让世界看见》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是对作家牛海坤文学写作水准的嘉奖,也是对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以白晶莹为带头人,带领全旗2万多名妇女及老弱病残人士,靠自己的双手脱离贫困精神的认可。作为报告文学它是基于真实人物和事件书写的,相较于纯文学作品而言或许无法达到想象的完美程度,但作家牛海坤写作时从对真人真事的宣传思维转换到故事思维,用文学的方式塑造了脱贫攻坚战中的典型人物——白晶莹。
立足新时代贯穿古今历史变革
书写人民不屈的精神
为讲好中国故事,身为脱贫攻坚伟业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作家牛海坤在《让世界看见》中梳理了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历史变革和生态变化,用真实数据、实地走访记录,让世人看到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
(一)致贫原因及脱贫对策。据书中所写,当地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生态退化、生产力低下、收入单一、因病致贫等方面。步入脱贫攻坚战时期,还未走出贫困的几乎都是老弱病残人员,她们主要靠国家提供的低保勉强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时任科右中旗政协主席的白晶莹,勇担责任,决定以蒙古族刺绣这一传统技艺带领贫困人民走出贫困。
白晶莹的姥姥和妈妈都是远近闻名的绣娘,从小受到熏陶的白晶莹了解蒙古族刺绣,不用耗费太多体力也不需要前期投入太多,只要双手能动,老弱病残都可以做刺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蒙古族刺绣脱贫是当时的不二选择。
(二)实际情况。绣娘们的实际情况如下:比如,绣娘龙梅患有心脏病;梅荣母亲不仅患有心脏病,自己也做了胃切除手术;张占小6岁儿子患有肾病,丈夫为其移植了肾,8岁女儿也查出听力障碍问题;71岁的陈娜拉是三级肢体残疾;银梅患有宫颈癌等等。除此以外,男绣娘们大抵也如此。比如,马八十五(人名)是一位高位截瘫人员;曹峰股骨头坏死,其儿子是聋哑孩;褚玉何是三级肢体残疾;海国志是一位聋哑人等等。这种老弱病残有一千多人,每户只要有一位病患就有可能拖垮全家,更何况有些家庭有两三个病残人员。
事实证明,白晶莹是对的,连马八十五这样高位截瘫的人也被白晶莹的努力所感动加入了刺绣队伍,这让他重新拾回了做人的尊严。龙梅、梅荣等绣娘们,虽然还在贫困线挣扎,但她们从未放弃努力。只要有人搭把手扶一把,她们都会拼尽全力,只为能靠着自己的能力安身立命,掌握命运。扶贫干部们用自己的真心、努力和人性光辉收服了人心,带领着人民走在不屈服的路上。
书写精神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让世界看见》用广阔的视域让人们了解到了全国脱贫攻坚事业。从国家大事中看到了凡人小事,又以小见大的刻画出能够展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
(一)志智双扶。白晶莹游说、鼓励群众加入刺绣队伍,甚至以自己掏钱先下订单的方式渐渐的让贫困人员拥有了靠自己“站起来”的勇气和志气。比如说马八十五,再比如“麻将头子”赵霞变成“刺绣头子”,还担任了培训教师。美好的一切都是令人向往的,当贫困妇女们成为刺绣培训教师后连她们的孩子们都以此为傲,对人说“我们已经不是贫困户了”,还炫耀自己的母亲成为了“老师”。
扶贫不仅是扶起这一波人的经济收入,更要扶起了他们和她们下一代的志气与自信,我想这也是牛海坤文字背后想表达的深层含义。人只有在认知上提升了才能改变自己,改变现状,这就是认知的力量。
(二)践行见效,成果显现。在人们的认知改变过程中当然少不了白晶莹无私的服务和奉献。这也是作家牛海坤占用很多笔墨书写的内容。毕竟扶贫脱贫不仅仅是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扶起群众的“志气和智慧”,提高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具有深远意义。书中写到:“受集训的300名绣工再对农牧民妇女培训,逐渐她们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对脱贫有了内生动力,不再依赖政府救助“输血”,开始自力更生去‘造血’”。《让世界看见》向世人展示了劳动人民靠着一双巧手,靠着认知的力量改写贫困的剧本。她们双脚沾泥却双手生辉,一针一线间以蕙质兰心绣出了美好生活。
让世界看见中华民族团结一心脱贫攻坚的精神
在科右中旗的脱贫攻坚战中以白云海、白晶莹、达喜……等人为代表的领导干部们遇到问题时有态度、有责任、想方设法去寻找解决方案;奇石馆老板刘桂兰夫妇自愿无偿接送白晶莹下乡为妇女们做培训。
(一)后继有人。包永辉、塔娜等五十多名大学生们加入蒙古族刺绣事业,即使没有薪酬也甘愿为家乡脱贫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他们说:自己也是农民的孩子,感谢白晶莹对农民这么好。我们有信心,不会半途而废。大学生这简短的几句话表明,为人民服务,我们后继有人;大学生们的事迹让我们看到新一代年轻人的勇气和担当。
(二)典型人物的影响力。《让世界看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党员干部用自己人性的光辉带领着2万多名妇女,绘制了新时代巨变的宏伟蓝图。白晶莹为家乡人民及全国脱贫事业,摸索出了新路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绣娘们也自主研学探讨,一个个绣娘们的身上逐渐有了白晶莹的影子。想起一句话,我崇拜着你朝着你的方向努力,活的越来越像你。人会因为信任而延续某一人的故事,恰恰也是这份信任能让人克服任何困难达成任何目标。
2019年7月19日,10573名绣娘参与了万人刺绣培训大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培训的绣娘们有组织、有纪律按时到达现场。培训结束后,又以苏木、镇为单位回信报平安。这场培训中农牧民绣娘们所展现出的素质和刺绣水平都让人肃然起敬。她们与白晶莹已然成为了一个整体。
作家牛海坤把白晶莹在脱贫攻坚事业中的事迹融入到中国几百万个扶贫干部队伍中,以全国脱贫大事记为背景,让世人知晓了以白晶莹为代表的所有扶贫人,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脱贫攻坚精神。如何让一滴水保持不干涸?《让世界看见》把答案展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把它滴进大海。白晶莹的故事必定会世代相传。2020年3月5日,国家扶贫办公布的脱贫名单中科尔沁右翼中旗赫然在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摘掉了贫困帽。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草原绣娘"白晶莹颁奖。
牛海坤作为女作家用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知捕捉生活琐碎中的温馨瞬间写出了《让世界看见》,写出了世界妇女脱贫的样板。所谓君子求诸己,白晶莹身为党员干部担起了脱贫的重担,从自身做起,竭尽所能影响周边人,让这影响几何式地逐渐扩大,最终让世界看到两万多名妇女靠着自己的双手走出了贫困的事实。
时代铸就了白晶莹,白晶莹也通过自己努力为时代树起了生动的形象。不论蒙古族刺绣与白晶莹、还是白晶莹与绣娘们、亦或是科右中旗几万妇女的故事与牛海坤,她们相互成就了彼此,让世界看见幸福的“花儿”盛开在祖国大地上。
(萨日娜,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