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岔往事》:“河流终将汇入大海”
主持人语
周佳莹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生
在小说《截岔往事》中,河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截岔七村沿河而建,随河蜿蜒,河流孕育着截岔人的根系;而当枯水期至,抑或洪水泛滥,河流又给截岔人带来了灾难与纷争,太多的矛盾因其而生。母性与野性交织着的河流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截岔儿女,勾连起太多的人情冷暖、命运沉浮,也由此衍生出诸多矛盾而又复杂的议题:扎根与离散、复仇与宽恕、个体与群体、原始与现代……
本期“青年读书会”中,四位青年批评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小说中的丰富内涵:郑世琳聚焦于小说中的河流意象及其与人物命运的复杂关系,点破了截岔地区恶性竞争的本质;张彤阳从叙事策略、哲学内涵、审美意蕴等方面入手,将小说层层解构;廖礼杨围绕“消失”这一议题展开讨论,并将其解析为“仇恨的消失”“农业文明的消失”“时间的消失”这三个层面;罗兰则着眼于小说的叙述方式及其间蕴含着的情节张力,剖析了看似平缓叙述背后的“暗流涌动”。
而在我看来,《截岔往事》中亦蕴含着一种痛感。尽管在小说中,孙频将锋利的尖刀藏起,化作钝刀,以孩子的视角娓娓道来;而她其实将痛感藏匿于滔滔河水之中,看似稀释,实则缓缓荡开——在水波涟漪中,许多叩问逐渐浮现出来:面对母性与野性并存的河流,截岔人应如何与其共处?时代变迁之下,截岔人将何以为家?而这种痛的背后,亦勾连着割舍不掉的情——那源自于一种最朴素的身份认同,正如小说开篇写道:“这世界上的河流基本都是亲戚,血脉相连不说,最终还会相聚到同一个地方。”
评论现场
郑世琳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
也许是地理缘由,比起海洋,中国人明显对河流更有情感,无数河流纵横交错,像一张巨大的树叶血脉相连,人们被河流恩赐着,也剥夺着,限制着。《截岔往事》对河流的矛盾心绪贯穿全文,矛盾的不仅仅是河流。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无数传奇小说倾向于刻画英雄枭雄壮年时期挥斥方遒的万丈豪情,但丰功伟绩之后呢?传奇结束的后来呢?很少有小说愿意如《截岔往事》般细致描摹英雄枭雄人到暮年、年老体衰的艰难窘迫、尚能饭否,曾经威风凛凛的截岔王年老中风,整个右半身瘫痪,架着一副拐杖划圈拖行,走路都不利索,不仅右腿瘫痪了,连脸都瘫了,歪嘴不停淌着口水,顺带把右边一只眼睛也拽了下来。曾经身背自制炸药包、颇有水王气势的张有德如今身子垮了,什么营生也干不了,在垃圾堆里捡吃的,也许哪天就变成路边饿死骨,草席一卷,了此一生。没有人能打败时间。原本以为的江湖快意恩仇式复仇故事,行文至后半段,峰回路转,复仇起源变成罪有应得,复仇故事变为忏悔故事。终究还是截岔盆地被允许分配的蛋糕太小了,水源只有那么一点,盆地中人不得不恶性竞争,如果蛋糕够大,人们被允许走出盆地,去往富饶的平川讨生活,很多因水源而起的械斗命搏完全可以避免。无论截岔王、水王,还是水霸,都只是苦命人罢了,外表凶悍的他们终其一生无法自由选择迁徙之地,被一双更大的手操控了世世代代。
张彤阳
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
孙频的中篇小说《截岔往事》以巧妙的叙事方式、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优美的民俗画卷为主要特征,在艺术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叙事策略方面,小说设置了两种视角和三重时空来叙述两桩截岔往事。“我”的孩童视角是最易被察觉的叙述视角,读者跟随童年的“我”可以看到截岔美丽的风景、父亲笑容的变化、母亲的担忧和截岔王等人囿于往事走向死亡的悲剧,以及父亲最终解开心结后摆武元宴时圆满的结局。在这一视角的限制下,叙述人埋下关于爷爷死亡真相的伏笔,设置父亲心态变化的悬念,读者跟随童年的“我”逐渐揭开爷爷死亡的真相,并观察到父亲心态变化的外在表现。此外,作品中还存在着现时的“我”的视角,在适当的时候提示读者关键信息,并在结尾处升华小说主题。同时,迷虎村存在时的截岔、“我”童年时期的截岔、以及叙述的现时空间的三重时空设置与叙事视角相互配合,将迷虎村迁居和爷爷死亡的真相及父亲多年来心态和行为的变化这两桩往事叙述得更为清晰透彻。
对小说的深层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宽恕与复仇、自身的消亡与集体的生长各自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小说重点表现的主题,小说深刻的哲学内涵也由此生发。父亲对截岔人的态度经历了将宽恕作为复仇工具、以笑容强迫自己宽恕却难以自洽,最终被李顺老汉说动、打破内心的挣扎而实现真正的宽恕自洽的过程,这一过程既蕴涵着对宽恕与复仇关系的思辨,又体现了农业社会当中个体与集体之间依赖与斗争并存的现象。个体究竟如何与集体和谐共生,共生情况下个体的个性与天性经历了怎样程度的磨灭也是小说欲探讨的人的生存困境;人面临的所有关系是否都是与自己的关系这一话题也由此衍生。
小说以散文化的笔法为读者呈现出优美静谧、生机勃勃的乡村画卷。孩童视角下截岔的山川树木都被赋予了生命,大量的色彩描写和抒情诗般的语言为小说增加了灵动纯净的美感。河流、月亮等意象的反复出现既构成了连贯的线索,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味。小说中的风俗描写具有一定民俗学价值,与小说其他内容共同构成了截岔这一生动的乡土文学世界。
廖礼杨
首都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截岔往事》讲述了一个关于“消失”的故事。最表层的,是仇恨的消失。“我”的父亲试图向杀害爷爷的凶手复仇,但他并不知道杀害爷爷的真凶是谁,因而只能在本子上写下凶手可能的名字,最后竟有数十个之多。孙频曾说:“我是那种内心深处带着绝望色彩的人,底色就是苍冷的,很早就了悟了人生中种种琐碎的齿啮与痛苦,所以我写东西的时候也是一直在关注人性中那些最冷最暗的地方。” [1]如果遵照以往阅读孙频小说的经验以及孙频的创作特点推断后续情节,接下来可能是残忍的复仇故事。但就本文而言,她并没有让故事按照血腥的路径发展下去,而是代之以“宽恕”。所谓“宽恕”,并不是父亲真就宽恕了凶手,而是父亲认为“宽恕也是一种复仇的武器。”后来,在自称凶手的李老汉口中,父亲知道了爷爷死亡背后的内情,也便消失了复仇的想法。潜藏在复仇有无之间不易觉察的,是农业文明的消失。祖父及更早的村民们生产生活大多依赖自然,尤其是河流,为此修建了水磨坊、拦水坝等,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明景观。到了父亲这一辈,他作为放筏工,仍是利用河流从事生产活动。而到了“我”这一代,河流已经不再是影响生活的决定性因素了。随着水库动工、盘山公路修建,“木筏也渐渐从文谷河上消失了,随之一起从文谷河上消失的,还有放筏工。”显然,在祖父、父亲、我这三代人身上,从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到改造自然,微缩了农业文明渐渐消亡的历程;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经之路。伴随农业文明一起消失的,是时间。“截岔的孩子们纷纷离开家乡,都去平川读高中去了,开始了住校生活,这其中也包括我。”在孙频平淡的叙述中,我仿佛读到了一种失落,那是乡音乡情渐远的不舍,那是青葱岁月隐匿的留恋,也是美好记忆消散的忧伤。小说的结尾让人感动。沿着文谷河漂流下来的南瓜和冬瓜,总是会“端端正正地摆在我家门口”,“那是寄给我父亲一个人的邮件”。它意味着时间虽然不能倒流,但记忆与人情永在,不由得令人想起电影《东邪西毒》中的经典台词“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1]郑小驴、孙频:《内心的旅程——对话:孙频&郑小驴》,载《大家》2010年第5期。
罗兰
西北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在读硕士生
一桩事先张扬的“复仇”,一场光明正大的“谋杀”,一段骑桶溺亡的滑稽戏,凶手藏匿于集体中,而早将自我消弭于集体的张有德最终沉入水底,几乎可以预示他代替集体,完成了一场集体的赎罪。主人公的复仇方式奇异而切中人心,以宽恕来完成了复仇,而同时,也是用复仇来完成了宽恕。
小说的叙述方式静水流深,看似平缓而来,一路不乏挟带富有生活气息的细枝落叶,顺流而下,甚至在合适的时候往旁宕出支流。然而在近乎地方志、传记式的散文笔触下,在充满着地域文化细节的社会史一般的叙事中,实际却波澜起伏,险象环生,表现出极强的戏剧性与情节张力。在看似只是增添细节和地域生活气息的旁叙之笔中,作者将一个个叙事的锚点却早已巧妙打下,形成一种在平缓中见急流的文势。如写“我”在筏上遇截岔王搭足吃席,便开始对武元席之盛大、隆重的旁叙,看似只是营造生活气息的细节,实际为后文武元宴成为和解仪式的郑重做了某种预示。文中前以生活化的口吻写出瓜果记名河水为邮,从上游带给下游作为礼物的细节。为后文分散在河流各个分叉的截岔人,在参加武元宴会后送给父亲的回馈,以此瓜果为媒作了铺垫。多年前“爷爷”的死亡,如同文谷河底下的暗礁与大碛石,暗中扰动着水底的涡流。在“寻仇——以宽恕为复仇——和解”的叙事线索下,将一切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统合在一起。至此,旁宕出的支流最终也汇入同一条河流。
小说结尾,凶手仍旧杳然无踪,而这人尽皆知的凶手似乎也昭然若揭,反复无常的河流,在险峻自然中努力寻求生存的人类,而随着洪水过去,水库的水淹没武元城,一切因水结的恩仇,都成为前尘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