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白鹤滩上白鹤起》:吾用吾笔绘白鹤
来源:中国艺术报 | 沈洋  2024年06月26日09:23

报告文学《白鹤滩上白鹤起》的诞生,纯属一个偶然。

2020年底,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边疆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潘灵打来电话,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边疆文学》杂志要出一个专刊,空出了两万字篇幅给白鹤滩水电站这个重大工程,希望我能深入白鹤滩采访,写一篇报告文学。

这个任务一时让我有点蒙,我觉得突然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头顶,感觉喘不过气来。事实上,早在2013年,我就开始深入金沙江下游采访向家坝和溪洛渡两座超级水电站,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三部曲做准备,在漫长的采访过程中,我体会到要写好世界超级水电站建设和移民工作,殊为不易,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走,没有深入扎实的采访,没有精益求精的调研探索精神,没有吃苦耐劳的韧性,都不成。更何况要在短短的两万字以内写好一座超级水电站的“前世今生”,那更像鸡蛋壳上画千里江山,如微雕般艰难。

白鹤滩不只是一座超级水电站,它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种敢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水电建设和移民精神的升华。

2021年春节刚过,我前往巧家县,深入白鹤滩水电站施工区采访,与三峡公司的管理者和工匠们座谈,与工地上的建设者们聊天,深入到地下厂房探秘,在那些迷宫一样的地下隧道群里穿梭,去探究这座超级水电站的成长历程,去感知这座巨无霸水电站的生成密码。我还先后深入到巧家县北门安置区、金塘镇双河社区、蒙姑社区乡盘二组和十里坪安置区等地,走进移民群众家中探访,去感受他们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所经受的艰辛以及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说到白鹤滩水电站攻克的技术难题,一位工程师兴奋地说:“修建白鹤滩水电站,我们各基层班组党组织发挥了‘领头雁’的重要作用。我们拿下了6项世界第一,几项指标世界领先。”正是有水电建设者十年磨一剑的艰苦付出,才有了今天傲视群雄的白鹤滩大坝,也才成就了中国水电建设在当今世界的领先地位。而这些正是我创作《白鹤滩上白鹤起》的兴奋点,因为它代表了几代水电人的创造,更凝练成了中国水电人的精神图腾。

在巧家县北门安置区采访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老党员万兴全时,这个全家有8位共产党员的手艺人,是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坚强带头人。“我经常在家中树一杆党旗。”顺着万兴全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那一面移民安置房里鲜艳的党旗正迎着门外吹进的风飘扬着。那场面在我的人生经验中是第一次。老人家对共产党的这一朴素情感是来自骨子里的,是发自内心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生活,也不会授予我省级非遗传承人荣誉,更不会修建白鹤滩水电站了,所以我时常教育我家的子孙,要时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金塘镇采访时,双河社区委员、老党员邓永春谈到搬迁前的老家时说:“还是有些不舍,移民搬迁只能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嘛!”邓永春这一席话,又何尝不是十万移民群众的心声。

正是有万兴全、邓永春等基层党员群众的引领,才有了十万移民支持白鹤滩水电站建设的强大力量。这就是中国人民,这就是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顺利建成的强大基石。也正是这些源自他们心底的朴素表达,激发了《白鹤滩上白鹤起》的创作灵感。

《白鹤滩上白鹤起》全文2万余字,分《党旗插在白鹤滩》和《水下的老家我们搬到水上去》两个章节,前一个章节主要探寻白鹤滩水电站的成长密码,后一个章节主要写当地移民群众在搬迁过程中的艰苦付出。作品写完后,先发表于《边疆文学》,后被《中国三峡》杂志转载。从酝酿、构思、采访到创作,虽然只有短短2万余字,但我花了半年多时间,我觉得唯有这样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才对得起万千水电建设大军,才对得起那些被淹没了土地和房屋的十万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