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中《中国大港》读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载道”
《中国大港》以地域文化特性塑造人物性格,以“博物”叙事为我们打开了认识海洋的视界,以日常生活叙事为手段完成了宏大叙事的“载道”目的,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思路,积累了新经验。
文学涉足海洋的同时,海洋也在拓展着文学的书写版图,在这个角度而言,刘克中的长篇新作——《中国大港》无疑是一次对海洋的“探险”,其之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在人物塑造、博物书写、宏大叙事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积累了新经验。
《中国大港》以宁波舟山港的现代化建设曲折历程为原型,艺术化再现了以宁五洲、姚四海、罗子坤、宁海楼、姚江河、徐正生、梁云霄、姚子期、宁霞等为代表的三代人锻造国之重器——海港的“擘画史、奋斗史、精神史”。小说人物塑造元气饱满,表现在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充盈着斩风劈浪的豪侠之气,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是因为浙江临海,海岸线绵延6400多公里,其中河流纵横,湖泊星布。生活在这里的人,天性中带有乘风破浪、急流勇退的胆识和魄力。
“形生势成,始末相承”,小说中,刘克中准确捕捉到人们的这种因地理而形成的地域性格,并有机融入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们,小说是有地域界限的,人物的塑造,除了要表现出其个性的一面,还要兼顾因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性格共性,这样才能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坐标点”上更容易塑造出典型的符合地域文化的文学形象。
这部小说也显然具备“博物”叙事的特点。它的“博物”表现首先就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临海生物资源的丰富多彩。作者通过梁云霄在钓场兼职、水下测绘等情节为我们架起了一台观察海洋世界的摄像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而五彩缤纷的水下世界,如梁云霄与姚子期有一次在一起搜集海底资料时,梁云霄用微型水下摄像机记录的场景是“下午五点,深水中的珍贵物种和大型鱼类也开始下潜,这里跟贾山的潜钓场不同,是深水鱼类的天堂,各种鱼在暗礁、水草、湖泊间往返穿梭”。此外,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多次事无巨细地介绍了海捞、海钓、潜泳等常识,让读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另外,通过丁春草、姚四海、宁霞、吴婶等视角,作者将渔民的民间信仰、饮食、居住、交通、生产方式等腾挪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与农耕文明相异的渔业文化下的另一重烟火世相。而通过宁五洲、胡彪、贺大年等海港工人的视角,作者介绍了关于港口工作的技能、设备等,让我们对“海港”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抛却小说的故事因素,我们将这部小说视为一本了解海洋、海港、渔业等的科普读物,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如果从书写内容而言,《中国大港》显然属于宏大叙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中,宏大叙事已经从上世纪反映民族存亡、历史变革、社会运动等主题和类型化的写作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步吸取日常生活叙事、个体情感体验叙事的经验并与之融合,形成了以日常生活叙事、个体情感体验叙事为外在表现来反应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等重大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从而避免了惯常宏大叙事中出现的“假大空”“高大全”的说教弊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载道”的目的。
《中国大港》的写作策略就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蓝图与规划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港口的目标融汇于普通人的生活史、成长史中,草蛇灰线,举重若轻,让我们共情于他们悲欢离合的人生遭遇的同时,体会到中国发展海洋经济、自主建设现代化港口的艰难历程。
《中国大港》也涉及到了官场,但与我们常见的官场小说不同的是,其中的官场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点不是围绕职位晋升、利益争夺、正与邪的较量而展开的,徐正生、周晓乙、钟立达、颜辉、李子木等人之间的相互掣肘主要集中在项目落实、政策支持、规划争议等方面,在矛盾的激发点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尔虞我诈,而更多表现出的是舍己为公的争先恐后劲头。此外,作者将丁春草、宁霞、贾玲等“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与“官场、商场、学场”相勾连,进一步消解了宏大叙事僵化的说教方式,借助日常生活叙事、个体情感体验叙事,让“宏大叙事”软着陆、接地气、通俗化。
不言而喻,自新世纪初以来,以舟山港为代表的沿海港口的发展都得益于国家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布局,不管是资金扶持,还是政策规划,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中国大港》对此并没有进行 正面的、教条式的罗列,而是将这些政策、方针、计划等“隐入”小说所虚构的项目课题名称、论文选题、会议议题、论坛主题等形式中,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次“点缀”其中,为我们再现了舟山港在落实“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重大战略思想的曲折过程。如小说中提到的罗子坤教授的DHDG课题组、宁州国际港口深水泊位论坛、“省委领导”提出的《关于推进宁州、海山港口一体化及东海港口一体化的几点想法》、“大陆连岛”工程、“海上丝路”国际航运峰会上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报告》《国际航道全球港口发展报告》《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等等。正是在文本内部嵌入了这些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课题、计划、方案、报告等,作者顺利完成了文本的艺术建构。
总之,《中国大港》以地域文化特性塑造人物性格,以“博物”叙事为我们打开了认识海洋的视界,以日常生活叙事、个体情感体验叙事为手段完成了宏大叙事的“载道”目的,这是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的新思路,积累的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