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京曲剧《正红旗下》:重温不只为了纪念 
来源:北京日报 | 王 润  2024年02月06日08:37

老舍先生出生于农历腊月廿三,今年是他诞辰125周年。《正红旗下》是身为旗人的老舍先生未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遗作,北京曲剧又是他亲自命名的北京唯一本土剧种。因此,小年夜在天桥剧场看一场北京曲剧《正红旗下》,可以说是对老舍先生非常有意义的纪念。

“灶王爷上了天,我却落了地。”北京曲剧《正红旗下》正是从老舍先生的降生开篇的。1899年2月3日,腊月廿三小年夜,在祭灶的欢歌和旗兵巡城的乐曲中,一个婴儿降生在京城的小羊圈胡同里。这时大清朝已是残灯末庙,而不知自省的旗人们还在醉生梦死。

随着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在委婉动听的北京曲剧唱腔中粉墨登场,舞台上徐徐展开了一幅晚清北京旗人的风情画卷。办洗三、闹新年、庆满月、过端午、养鸽子、听评书、要账、送礼、票戏、巡城……晚清八旗子弟忙忙碌碌,浑浑噩噩,自得其乐,不知大厦将倾。就在这时,大灾难降临了。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城,大舅、大姐公公做了俘虏,老舍的父亲则在正红旗下牺牲了生命。凄清的丧歌响了起来,这也是为腐朽的大清朝出殡的一曲挽歌。

剧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的语言风格,彰显着老舍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朗朗上口的旋律,通俗易懂的唱词,展现了北京曲剧的地域特色;形形色色的人物,大量的歌队串场,凸显出演员们的唱功演技;具有象征意义的舞美设计,别具深意的结尾处理,传递着丰富的文化意味。

这样一出创作于2003年、二十年间常演不衰的作品,充分证明了老舍作品和北京曲剧的魅力,也向我们展示出北京曲剧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对老舍原著理解的不断加深,我们也能感受到作品的一点美中不足。

由于原著是残篇,文本基础本身就不够坚实和完满。作为改编和续写者,李龙云虽然在把握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颇得老舍先生真传,但没有解决散点式群像人物缺乏整体性的问题,一些剧情流于现象罗列。作品最终止于人物的悲情命运,未能实现更具高度和当代性的深刻反思,思想性打了折扣。

全剧最有分量和留有余韵之处,是大幕落下,纱幕上出现老舍先生依然伏案执笔的画像,并响起他的一番发人深省的话:“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记了自谴,也忘记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这句话作为全剧的收束,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的启示:无论是生命,还是创作,都应该时常自励自新,在经典基础上实现新的探索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