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少衡:一个小说家当然得想办法拉住读者
来源:《中篇小说选刊》 | 杨少衡  2024年01月22日20:24

多年前,我在家乡曾有一段干部工作从业经历,时间不长,总计近四年,就在跨世纪前后。我上岗时恰逢县区换届,干部调整密集,报到上班不几天,有一批干部事项上会,负责领导命我列席常委会,注意听他怎么汇报,而后这项工作就交我承担,日后干部事宜上会由我汇报。我这个新手只有几小时见习期,然后就得披挂上阵,一时感觉压力山大。隔日列席会议,听该领导一汇报,心里有点数了,原来这个环节不仅凭一张嘴,还得凭一份考核材料,每一位拟提拔干部都有一份这种材料,印发给每一位与会领导。我思忖到时候就拿材料念,错不到哪儿去。不料几天后轮我首秀,一批竟有二十几个干部上会,上会前,我拿着那二十几份叠起来厚如一部长篇小说的考核材料,头都大了,自知如果在会上一口气把它们从头念到尾,嗓子嘶哑不算什么,挨批评肯定免不了。与会领导人手一份材料,再耗费宝贵时间听我一字一句来读,长如百年,烦不烦啊!这种时候必须尽可能吃透人头与材料,会上则只能简明扼要,择要而言,不能照着那些A4纸一二三四念。

数十年后,我在写作这个中篇小说时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笔下这位主人公有其生活原型,该原型人物让我印象深刻,感觉不凡,所以才会想在小说里加以表现,也希望能让读者了解、接受这类人物。这位小说人物好比当年我要汇报的某一位拟提拔干部,其履历很丰富,从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干过这个,然后又干过那个。其德才表现很全面,一二三四都写在材料里。但是如果我在小说里拿该同志事迹一一汇报,像写考核材料般一点一点描述其德其才,一遍一遍喋喋不休述说他这里好、那里好,估计很多读者只看一页便会打哈欠,然后直接把该小说及其人物丢在一边,我通过小说想表达东西的愿望便成泡影。毕竟读者是来读小说,不是来开会研究该同志是否可以提拔。一个小说家当然得想办法拉住读者,避免被他们抛弃,这就需要“择要而言”,在构思及叙述诸环节多下功夫,找到一个合适的表现途径。

我为这个小说寻找的表现途径如其题目所指——此处有疑问。这句话本是生活中那位原型人物的常用语或口头禅之一,带调侃意味。我觉得把它当作作品人物的一个小摆设可惜了,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结构性因素使用,通过提出以及解答一个又一个疑问把人物表现出来。根据这个想法,我把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一场不幸意外车祸进行改造,让它在小说里疑点丛生,给人的感觉与我所要表现的似乎正相反。只有在读者与作者一起,从作品中一点一点挖掘出真相之后,感觉才得以反转,人物才完整呈现,故事也才可以画上句号。感谢《中篇小说选刊》选用这部作品,也让我能对此略加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