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文学的叙事进行新闻的解读——《时间的温度》
来源: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高洪波  2024年01月08日21:09

我无法掩饰看到这一部文稿时的惊喜。

这40余篇文章,就像一道道精心烹调的精致菜品组成的文化盛宴,呈送到我的面前。

用长时间的文字坚持,来做这样一件有深远意义和特殊价值却颇有难度的事情,不能不令人击掌叹赏。这算是做了一件大事,无论对一个人来说,对一个地方来说,还是对文化事业来说。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在宋明时期,全盛的江西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代表。

北宋中后期,江西文化迅速崛起,完全取代了中原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然而,进入清代以后,因为人口迁移、经济衰退、交通要道转移、战争的破坏,以及社会动荡不安,江西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也从高峰急速衰退到低谷。时至今日,这里留下的众多文化遗存,建了毁,毁了建,屡兴屡废,不仅有兴盛的辉煌,也有破败的落寞。无数发生在这里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文化现象,往往没有可供观瞻的景观,有的只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或者改建重修的仿古建筑。今人只能在仅存的文字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和无穷想象,才能在心灵上或者文字上恢复和重现。

作者看到了这座文化富矿所具有的超常的含金量。

这本集子里头,作者大胆尝试着,把历史留给我们的这笔无比丰富的,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以广为人知,让它们释放出自身的巨大能量。

本书作者是一名从业20余年的记者,还是一位从事文学创作将近30年的文学作者,洞察社会的职业身份和文学创作的灵感,让这些作品比起单纯的文学作品多了求真务实的严谨,比起普通的新闻作品又多了文采和文化深度的探究。

从这些文章里头,可以清晰地感受作者在题材选择和文体创新方面的努力。尽力把视野拓得更宽,从某一个小村落撒向全省,从新闻角度切入,更深切地把赣鄱大地的历史人文景观读解出来。以新闻的形式、视角和眼光,以历史的人文景观切入,对江西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具有个人意味的读解。相信对广大读者了解江西、热爱江西有一定作用。

这应该算是一种新的新闻体裁,作者努力透过文字去延展内容的广度和自由度,既有从古到今的纵向叙事,也有从东方到西方的横向映像。我认为,通过这些努力,尽力把文学和历史整合在一起,使新闻获得了一种更加自由的表达,并且更加具有新闻价值,同时具有文学艺术风貌,又兼顾了大众的口味,把大众的感知和记忆结合在一起,把学术的、历史的东西融为一般读者能理解和接受的东西,而不是搞成完全学术化的作品。

从这些文字里,可以读到作者在选材上的慧眼慧心,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发现。对于长期在眼皮底下司空见惯,甚至不起眼、看似平常的东西,换一副文化的历史的眼光重新去看,去读,去发现。在社会人文和自然的时空交会的地方,选取最能为历史代言的某个方面,在一个民族生活和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或事件中,寻找贯通古今的线索,呈现历史当时的场景,展示这些载体身上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闪现当代人的眼光和理念,多角度展现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揭示其所体现的文化性格。

进而,把视野放到了全省、全国,乃至全球。

读着一篇篇文章,如同跟着作者的文字触摸一段段历史往事。

在这里,从戏曲巨匠汤显祖到一代名相王安石,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到与戚继光齐名的谭纶,从理学大儒陆象山和王阳明到并不广为人知的理学大师吴与弼和谢文洊,还有颜真卿、朱熹、张恨水……一大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师以及在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过的先贤,我们能够透过作者轻灵的文字窥见他们与这块土地的深情。

在这里,有“方言岛”现象引出赣州城的千年宋韵,有“十大名瓷厂”为由头牵扯出景德镇的瓷都风云,有承载了临川文化物理空间的文昌里,有无边无际沧桑感的南丰古城墙,有处处透露着神秘色彩的黎川船屋,有鲜为人知记录了太平天国幼主最后岁月的石城桂花楼……一座座古建筑、一个个历史留存都在作者细腻饱满的笔触下,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千百年前的现场。

在这里,有对以金溪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的独到思考,有对博物馆的探索,有对与樟树齐名的南城“建昌帮”医药文化的探究,有对白莲之乡广昌莲文化源起的追寻,有通过宜黄一次遗址发掘引出对数千年稻作文化的感悟……·赣地独特的文化现象,经过文字组合成为一段段穿越时空的对话。

这些是我从自己的阅读印象中信手拈来的例子。这些纷至沓来的历史画面,虽然只是部分地展现抚州乃至江西的历史文化,但其丰富感和沧桑感,已经使人具体感受到江西的厚重。厚重的赣鄱大地,通过文字进行表达,其广度和深度如此收放自如地表达,可以称得上是江西文化界的一股清流。

作者在文体上所做的创造性努力,不可轻看。

我了解到的是,这些文章主要是写给报纸的读者看,虽然也并不拒绝专家学者的阅读,但主要是写给千千万万普通的读者。看似容易,实则不简单。首先,文章要让大众读者喜欢读,越读越有兴趣,还要让老百姓和专家学者等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在精神上产生认同感。另外,历史文化的厚重,在写作上不能显得笨重,需要写得机智轻松,引人入胜,既让内行看出门道,又让外行看到热闹。这就是一篇好文章的命脉所在。

可以说,这是一部让时间倒流、让历史苏醒的作品。作者把单调的历史遗迹、枯燥的文字资料和朴素的文化现象,通过灵动的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逝去的历史在关注和思索中重新焕发出新的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我很欣赏这些文章蕴含着的令人愉悦的信息。一是细节,写大人物、大事件却从小处入手,选择微观的历史细节放大和展开,以小见大;二是个性化,文章并没有单纯照搬教科书和史料,也不只是用现代的观念做历史文化解读,而是把历史事件素材重新消化后,把个人化的感觉和思考融入其间,给历史注入灵气,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感受到甚至提炼出现代的元素。

当然,受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作者不大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文章中自然也有学术上的硬伤或者看法上的失当,但这类个性分明的解读式文章因为有着独具风格的文字叙事手法,能见人所能见,更能见人所未见,能够时时读到出乎意料的解读,更有独具活力令人拍案叫绝的独家视角。

读到这些文章时,我不禁想到,一个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决定性的因素是人,特别是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并且能把事情做得精细的人。这样,好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经济上是如此,在文化上更是如此。

我认为,作者决定做这样的专题,并且始终坚持,不是随机性的小打小闹,而是认认真真当成一件大事来做的。也许,刚刚读到这些文章的时候,读者会问,这样的文体符合新闻的要求吗?这样的记者是偏离新闻主体还是学者型记者?这样的行文是卖弄文字技巧还是纵横驰骋的历史手笔?

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坚定、坚持、坚守,坚定信心信念,坚持创新实践,坚守选题方向。

可以说,这个文体的成功是提升新闻作品文化品位的一个创造性尝试。读者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报纸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载体。对抚州乃至江西进行深入的探索、树立江西厚重文化形象的同时,作者必然提高了自己的眼界,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培养了可以做大文章的能力,从而也使报纸获得了更鲜明的个性特色,当然也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

我相信,品尝作者送出的文化大餐,各式各样的读者能够更深地走进为创造华夏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赣鄱历史,更能够感受到当代江西以创新为追求的新气象,在这方面乃至所有方面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