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流年当归》:狮子山上的大学
来源:《当代》 | 骆平  2023年12月21日09:13

当我意识到狮子山这个地标已经明目张胆地介入我的文学场域,成为虚构世界里的真实存在,我不禁想到了一个古典文法理论中的概念:正衬。与“反衬”如同VR技术一般的着力渲染、拼命还原太不一样,“正衬”更侧重春秋笔法,或虚或实,或分或合,似是而非,错综纷扰,并且绝无写实的呆板之相,而是立足于感性知觉之上的兴象与寄象,以及一个封闭空间里的共生、共同进化和相互主体性,既表征了被延迟的合法性想象,又重塑了一个内外同构的表意机制。

我的前半生,兜兜转转的,总是与狮子山上的这所大学息息相关。除去在媒体做记者的两年、在重庆缙云山念大学的四年,以及在望江楼畔的四川大学读博士,四十多年来,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羁绊在成都东边的狮子山。山上的这所大学,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宏阔高蹈的生成背景与话语资源,令我于“在场”和“凝视”的双重视域里,完成对高校语境的现实抑或想象的营构。

外地朋友听我讲述这山中校园里司空见惯却又习察不焉之美,大感异趣,必得实地一探究竟。及至抵达狮子山,随我指引,看过学术厅门前脆美的海棠花,化学楼外草坪上极绚烂的银杏落叶,主干道年代久远的梧桐树,随即茫然四顾。这校区的植物美则美矣,但狮子山在哪里?我无一例外地淡淡答曰:斯人足下。

是的,此山非别山,海拔顶多四百余米,所谓山巅,大约就在阶梯之上的那栋田家炳教学楼。楼顶窗前可以眺望成都的远景,龙泉山脉绵延不绝,如遇清朗润泽的好天气,还可窥见遥远的雪山,灰白的山影宛若一副古典的剪纸。

我曾经考据过这山的理路,同名的,香港有一座,是一处熔岩,人家早在1.4亿年以前就形成了。香港有一部老剧《狮子山下》,同名主题曲由姿色妖媚的男歌手罗文演唱。去年又有新拍的《狮子山下的故事》,依然是香港的这一座山。就连成都的彭州也还有一座狮子山,丹景山和白鹿镇之间,小红书有驴友写了一些攻略,那是一座真正的山。

而我的这一座,不过是起伏于平原之上的一处浅丘。当我从网上读到它的来历——“因山顶有海云寺而始名为海云山”——不觉大为震撼。过往十余年里,我曾经历过一个相似的梦境,在梦里,我从狮子山蜿蜒而过的铁轨出发,绕行而上,穿藤攀草,直至一处庙宇,内中寂静、清峻,无僧人佛像,却有木质桌椅,桌上碗盏自有热茶袅袅。梦到此处,戛然而止。梦境反复出现,竟似一种神秘的牵引,犹如文学本身,是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盛大之情,亦似隐喻从色相的生灭间超越而出,感知证悟性空的智慧。神奇的是,自此我开始以沉寂安稳的状态,徐缓从容地书写此山,不似年轻时,目之所及,皆为别处。

山虽是寂寂无名的坡径,山上大学里的人性、物性却大有一番学问,当我用了大量文字去寻绎其间的绵绵诗意,渐渐察知了一些平凡与非凡、喧闹场景与沉寂时间的审美品格,归总而论,这里的人与事,常有三重意蕴深邃的气质。

一重气质是山峦与平原的相互浸润。这学校里的大多数师生皆来自巴渝地区,原乡多山脉,攀山越岭而来。游牧、狩猎或是海洋活动,多有迥然相异的远方叙事,其后裔的血脉自然传承着不同的人文景观。山色并非清净身,一切自是不易。然而任何的认知焦虑在成都平原都是不存在的,平原地带一览无余的豁朗、简静,以及日常生活里的小情小趣小确幸能够疗愈所有的伤痕,内省及随之而来的内耗、隐痛都被消解。于是,就在懈怠与攀登、卷与不卷之间循环往复。我的同事把这状态形容为仰卧起坐。一种不必用力过猛却又足以塑形的好运动。

另一重气质是城市与乡村的完美糅合。这也是这所学校独特的文化属性。不过二十来年往前回溯,狮子山算得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学校东南门外,是大片大片的桃花林,有庄稼有农舍,有攀绿皮火车悄然而来的盗匪。北门出去,是一处叫沙河堡的小镇,镇上售卖式样纷繁的乡村野物,幽暗的理发店闪着暧昧的劣质灯影。那时从狮子山去往春熙路,也即今日的太古里那一带,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进城。搭乘拥挤的12路或是38路公交车,到了市中心,也没有别的,不过是苍蝇馆子里逛吃。那种与世俗化的生存方式保持了一点点距离的清高姿态,正是在出世与入世间游刃有余,涵纳着对繁华俗世的轻微无知以及由之而来的精神世界的抒情之境。

第三重气质是学术风骨与生活洞见的悖论。我在小说里发掘过多年前的高校义理,一些充满裂隙的岁月。譬如讲堂上潜心向学的尊严师者与学生在公共洗澡堂的蒙蒙白烟中裸裎相见,那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交相辉映的、充满张力的戏剧时刻。在《流年当归》这部小说里,这种观看或曰复刻,落脚于兼具三胎妈妈与女博士双重身份的女主的人生/职场体验,生育养育,与高校价值序列里诸如科研、职称、晋升、暗算、博士点申报、人才培养等等,庞大而又无序的关键词组成了纷繁杂沓的复杂构成与流变形态,是高校小说的艺术伦理,更是高知女性的人生面向。

狮子山上的大学,以这样一些与众不同的审美气韵,建构起了我所热爱的文学坐标,具有深邃的当下性和现代性。我一边尝试拓展有限的现世呈现,一边试图建立起起书写与追问、探究与反思的共同体,从个体的高校语系,延伸出共享的大学知识分子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