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像家人一样守护和陪伴每一位剧作家 ——写在《剧本》月刊创刊700期之际
来源:文艺报 | 薛长绪  2023年09月06日08:07

办好一本杂志不容易,几十年一如既往地办好一本杂志更是不容易。从1952年创刊到现在,《剧本》月刊已经走过了70多个年头(中间有近13年停刊),至今年9月,已出刊整整700期。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一个人而言,70岁可能已步入人生的黄昏,但对一本杂志来讲,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洗礼正是风华正茂。

前不久,中国作协举办了“剧作家活动日”,欢迎剧作家回家。对广大编剧而言,这是一次召唤和回归。《剧本》月刊像是一直默默守护每个剧作家的亲人。她是剧作家心中的故土、心灵的港湾,她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和陪伴着每一位剧作家。她为大家搭建开放、包容的平台,既呵护青年剧作家的成长,也为已成名、成家的剧作家提供传道授业的窗口。可以说,有很多剧作家都是从《剧本》月刊开始自己的编剧生涯的。

做杂志如同为人。形容一个人有不少形容词,如谦虚、善良、正直、豁达等等,杂志和人一样,也有自身的品格和风骨,有自身的定位和风格。由于工作原因,我和一些优秀的杂志主编接触过、打过交道,他们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团队意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杂志办得怎么样,和做杂志的人有很大关系。办好杂志需要编辑团队对时代潮流有敏锐的把握,对行业发展有深刻的理解,对出版工作有独到的认识,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较高的编辑水平和一定的奉献精神。

《剧本》月刊是幸运的,从创刊伊始就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又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文艺大家。田汉、曹禺、宋之的、陈白尘、贺敬之、胡可、赵寻、张光年(光未然)、颜振奋等等,一个个光辉的名字都曾在《剧本》月刊的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剧本》月刊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前辈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力量,更离不开现任编辑人员赓续文化血脉、开拓创新的发展。70多年风雨历程,编辑部几代人不因人员变化、社会环境变迁而改变办刊初衷。正是在几代戏剧人持续不断地精心呵护和努力下,《剧本》月刊才得以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影响深远,成为被业内广泛认可的全国性戏剧文学刊物。

“坚守”是《剧本》月刊不变的品格。自创刊以来,她一直以繁荣戏剧创作、培养新人、壮大戏剧创作队伍为根本宗旨。1956年,中国剧协成立了创作委员会,其职责是研究戏剧创作中的问题,指导和推动戏剧创作,组织剧作家开展学习,培养青年剧作者,促进剧本创作的繁荣。《剧本》月刊与创作委员会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委员会的工作由月刊的工作人员来承担。围绕着这些工作职责,《剧本》月刊开展了大量在今天看来还依然是开创性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自创刊以来,《剧本》月刊刊登了大量有影响的优秀剧作,供戏剧界上演、移植、鉴赏和研究,几乎囊括了当代剧作家的优秀作品,其中更有相当数量的传世之作和演出保留剧目。当年在《剧本》月刊刊载的作品,一经发表就得到了广泛演出,对繁荣戏剧创作、推动戏剧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剧本》月刊还曾多次组织剧作家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组织剧作家到广东、江苏、浙江等改革开放的一线学习参观,到北海舰队体验海军官兵生活,到葛洲坝、第二汽车制造厂等生产一线,到新疆、青海、甘肃、陕西等地交流采访,为剧作家丰富生活、开阔眼界、拓宽题材搭建了平台。

《剧本》月刊始终重视青年剧作家和业余剧作者的培养工作,曾多次组织全国青年戏剧创作会议以及全国中青年戏曲作者读书会、讲习会、漫谈会和剧作家研讨会等等,对青年剧作家的作品进行研究、交流、修改,同时经常在刊物上发表剧作家谈创作经验和编剧技巧的文章,帮助青年剧作家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同时还举办过全国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信息交流会、长三角地区戏剧创作信息和人才交流洽谈会等,搭建了编剧人才与戏剧院团交流合作的桥梁。这些办法和举措至今仍行之有效并在部分地区继续实施。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至2015年,中国剧协连续5年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举办全国中青年编剧高级研修班,在业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研修班采取高规格、高层次的集中学习和跟踪培养模式,为实践型高端艺术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为文艺人才培训积累了有益经验,更为戏剧创作积蓄了蓬勃的人才力量,现在很多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剧作家都曾参加过这个培训。

《剧本》月刊还一直承担着曹禺剧本奖的组织评选工作。这一奖项是目前我国唯一为戏剧编剧而设的专业奖项。目前曹禺剧本奖已成功举办25届,共评出获奖作品420部(含提名奖),获奖剧作家488人。历届获奖作品基本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不同历史阶段当代戏剧创作的成就,为发掘培养剧作家、繁荣戏剧创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振兴戏剧的举措,戏剧事业由低谷逐渐回暖,《剧本》月刊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剧本》月刊的目录页上写着三句话:鉴赏名篇佳作的窗口,选择演出剧本的平台,学习戏剧创作的园地。这可以说是新时代《剧本》月刊的新定位,广大戏剧文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剧本》上的文章学习写作的技巧,欣赏优秀的剧作,戏剧院团可以和《剧本》月刊沟通选择上演的剧本。但是这个定位还不够全面,从语法的角度来讲,这三句话的主语要么是剧作家,要么是剧院团,我感觉应该再加上一句:培育戏剧作家的摇篮。这是《剧本》月刊的主动作为。新时代的《剧本》月刊应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围绕繁荣戏剧创作、培育青年剧作家,开创性地做好戏剧界“人的工作”,既要学习前人、礼敬前人,又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比肩前人、超越前人。

(作者系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