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三个新变化
来源:文艺报 | 赵 丹 王秋硕  2023年08月28日08:16

央视主持人康辉(中)、朱广权(右)、尼格买提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央视网络春晚》节目的演播

    央视主持人康辉(中)、朱广权(右)、尼格买提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0央视网络春晚》节目的演播

在多媒介融合传播的今天,电视依然是播音主持艺术的核心载体、第一窗口与关键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进入新时代,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也在转型与变革中形成了三个显著新变化。

“互联网化”的新闻播音

央视主持人朱广权的“段子式”表达、《主播说联播》、“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报道是新闻播音互联网化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新闻播音互联网化是指播音员以强互动化、强交流感的新媒体语态及风格进行资讯播报,在保持主流媒体专业定位及目标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固有模式,建立一种带有社交媒体质感的融合化表达新范式。

“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报道以Vlog(视频日志)作为核心叙事载体,通过康辉、刚强的主观视角展现与中国外交活动相关的新闻内容。化身Vlogger(视频博主)的康辉、刚强不再是正襟危坐的播音员,而是奔波在新闻现场的“打工人”,他们通过日常化、个性化、互动化的聊天式表达,拉近了与受众沟通的心理距离,有效地输送了新闻信息,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将新闻播音互联网化推向了新高地。

将互联网思维注入新闻播音创作是时代的呼唤与现实的需求。互联网化的新闻播音拥有缜密的缝合策略与修辞技巧,是精心包装、有效建构、严肃编码的有声语言传播实践,应该达到音声悦耳、制作悦目、内容悦心的和谐统一。

“再中心化”的综艺主持

新时代中国电视综艺的主导品类整体经历了从真人秀节目的“狂飙突进”到文化类节目“全面开花”的衍变过程,客观上造成了综艺主持从“去中心化”走向“再中心化”。真人秀曾在2012年至2016年间走到发展的一个高点。在此类节目中,主持人的媒介角色持续弱化、甚至消失,引发行业内外对“综艺节目去主持化”现象的激烈讨论。这是自1983年中国电视荧屏首次出现主持人以来,这一职业看似第一次真正陷入困境。当然,真人秀也给综艺主持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转型启示,即强调类型化、重视互动性、坚守真实感,以及建构平行视角、发挥娱乐精神、提供身份认同等。

真人秀数量的激增导致综艺节目业态陷入同质化呈现、对抗性竞争的焦灼局面。同时,在文化政策的宏观调控与视听产业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原创化、民族化与精品化的创作观念成为综艺节目内容生产的引擎,真人秀节目理性回归,文化类节目方兴未艾。2016年以来,文化类节目从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成长为中流砥柱,《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诗画中国》等一批高品质文化类节目涌现,形成了电视综艺新景观与综艺主持的新拐点。

在文化类节目中,主持人既发挥串联环节、控制流程、推进节奏的作用,也通过对表演艺术的恰切使用增强主持创作的角色感与场景性,还沉浸式地嵌入节目叙事的内在结构与深层肌理,完成了主持传播作为节目形式、内容、思想之聚合点的目标与效果,再次成为象征节目品位与导向、营造仪式感与凝聚力、落实审美浸润与价值传承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以文化类节目为着力点,综艺主持的“再中心化”有效地将受众的关注焦点从浮华喧闹的明星秀场转移到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境域,以主持艺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综艺主持新的媒介价值与社会功效。

“技术类”主播的常态化

以智能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刻地影响着新时代电视内容的生产实践,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以人工智能主播、数字虚拟主播为代表的“技术类”主播的高调亮相与广泛使用。与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主持人相较,技术类主播拥有与生俱来的竞争优势,不仅凭借科技手段拓宽了播音主持工作的形式感、场景感与游戏感,还能轻松完成无差错、全天候、多时空、不间断的准确、清晰的有声语言传播。当然,此类主播也具有明显缺陷,如无法具备真人主持的主观能动性与艺术创造力,难以借情感意蕴赋予电视播音主持作品以艺术灵韵。

根据媒介环境学派“玩具—镜子—艺术”三段论来看,作为新媒介的技术类主播以奇观性与娱乐性的耦合达成了“玩具”的标准,又以功能性与实用性塑造了成为“镜子”的条件,似乎正朝“艺术”的方向跃跃欲试。技术类主播因此被认为是真人主播的“补偿性媒介”,甚至有望取代后者。这一论调使播音员、主持人再次陷入认同危机。或许未来技术类主播的语言表达链条及沟通交流质感会与真人主播无限接近,但其很难真正创造出狭义上的播音主持艺术,因为单纯经由技术类主播完成的资讯播报及节目主持永远缺少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感情温度与生命活力。

当然,电视播音主持业务需要也必须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技术的进化,但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其工作的本质定位与不可替性,从来都不是基于语音发声层面完成信息播报,而在于提供舆论引导力、媒介公信力、价值影响力、审美创造力与文化传播力。进一步而言,打造以人为本、人机协同、人机和谐的传播生态,才是助推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升级换代理应采取的建设性行动。在技术类主播常态化发展的当下,这一美好愿景正在全面到来。

[作者赵丹系北京电影学院讲师、王秋硕系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70年广播播音史研究”(项目编号:20YJC760098)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