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由托尔斯泰引出的叩问:这本书,我必须写吗
来源:文艺报 | 蔡 毅  2023年07月18日09:14

最近我在读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一书时,在序言里看到这样一段话:“托尔斯泰年老的时候,一个美国女作家去拜访他,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了,托尔斯泰回答说:‘这是无聊的事。书太多了,如今无论写出什么书来也影响不了世界。即使基督再现,把《福音书》拿去付印,太太们也只是拼命想得到他的签名,别无其他。我们不应该再写书,而应该行动。’”对于这段话,很多人可能看过即忘,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于我而言却是过目不忘,且在内心掀起了不小的波浪,引起了太多的联想——因为我是个文字工作者,或者说也是个作家。托尔斯泰的这段表述,似一种警告,表述得那么超前决绝、清晰坚定,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书籍泛滥、书多无用的问题。再看当下,这种现状比起那时要严重得更加触目惊心。

想想看,今日之印刷品和出版的书籍,比起百年以前,不知翻了几千几万倍。说“汗牛充栋”是远远不够的,说“如江似海涌现”倒还有些近似。当今书籍的出版比之过去,那是无比快捷与容易。因此,书籍泛滥,印刷品充斥,烂书败坏人们的胃口,是随处可见的事。每一个人无论再写出什么书,也很难产生轰动效应。每个作家再出多少书,也难以造成多大影响。况且更为严酷的问题是: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手机、游戏、影视、元宇宙、AI、机器人火热的时代,数不清的电子产品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书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下降。对于当今时代的人,写作的意义究竟何在?再写一本书又有什么用?写,还是不写?继续写,还是停止写?这对于每一个将要从事写作和正在写作的人,都是一种严峻而迫切的考问。

托尔斯泰如此早便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作为一个思想者具有敏锐的反思能力。首先审视自己的工作有无意义,检视自己的努力有无价值,然后再批判世俗的追风逐浪、虚浮浅薄,这种从自己开刀、无情地解剖自我的反思殊为难得。比之许多狂妄地爱自吹自擂、自封大师、不可一世者,恰好形成鲜明的两极对照。他决不因自己一辈子从事创造性写作,就放肆夸大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反过来,正因为是长期浸泡其间,所以深知文学虽然能影响人们的心志情感,却无法直接解决任何问题。他的反思体现出一位伟大作家勇于自省、保持清醒的可贵态度。作为一位严肃作家,他对写作有着更高意义的目标追求,却决无一丝孤芳自赏的傲气,他心怀恭敬与忏悔,自觉地自检自励,为的是更要加倍努力、精进不止,因为艺术探索本身是永无止境的。

要知道,托尔斯泰可是人类历史上获得广泛公认的大作家、大文豪,他的作品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的书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出版,围绕着他的书改编的电影电视依然不断,许多人仍在兴致勃勃地讨论“托尔斯泰主义”,在津津有味地研究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价值和魅力。这种状况估计托尔斯泰生前根本就预料不到,一个人对世界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实在了不起!

记得2017年我到俄罗斯旅游,专程去图拉的托尔斯泰故居拜访。一进入他的写作书房,我便被他桌后那一长排装潢精美的大书所震撼。当时我就数过,大约有90卷,是他写作的俄文作品精装全集。倘若每本书有二三十万字,总字数就有可能超过两千万字,远远超过我平日对托尔斯泰创作的估计和了解,数量之巨让我惊叹且钦佩。我清楚记得他主张真正的创作“是身不由己地怀着痛苦去燃烧自己并点燃别人的,诗的工作全部就在于此”。他提倡:“只有当你每次浸下了笔,就像把一块肉浸到墨水瓶里的时候,你才应当写作。”他的小说《村中三日》曾做了29次重大修改,他说:“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这都注定他严肃认真的写作决不会信笔乱涂,以多为胜。然而,这样的作家也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作品,这需要多么丰沛的才华、过人的精力和无比的热爱啊!这些书全得靠长年累月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改、誊、抄,才能完成,其间的付出、折磨与不懈,非常人可比。思雄、笔健、坚毅加天才,才会有妙思泉涌,写下即佳作,写下就是永恒的超人业绩啊!这全然是生命强力和自由精神的体现,也反衬出吾辈及大多数码字者的慵懒与无能。我们的时间与精力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生命和成绩皆显得那么单薄、平庸与苍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一比就惭愧汗颜。这肯定是绝大多数写作者会有的感受。

全集是创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是思想者全部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的显现,也是一个人生命精华、思想价值的汇聚。托尔斯泰每次写作时,肯定无比地坚定,才能完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类巨著。然而他又是个非常清醒的人,对于自己所写的并不自视甚高、自鸣得意。他知道墨写的文字,改变不了残酷无情的生活现状,改变不了以强凌弱的社会不公。因此,他才建议,别对写作抱那种简单而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立即行动,投入实实际际的工作。

因此,直观看,托尔斯泰的所说与所做似乎是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他一方面批评过多地出书,一方面又写下了远超世人的书籍;一方面尖锐批评写书无聊,一方面又无比热忱地投入和执着地写作,这当然是矛盾的。但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完满地体现他是一个永不自满的思想者:既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因为它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又不忘提醒人们和自己,千万不要写无聊之书、做无聊之事;既要考虑社会的接纳程度和人们阅读的数量是有限的,又要考虑光有思想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实际行动。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而须兼顾,社会才能健康平衡地发展。折回来说,世间事,本来就多是自相矛盾的。世间人,又有谁不会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左右为难往往是人最真实的状态。

对托尔斯泰这番话的思考解读,使我想到:他的考虑,具有深谋远虑的效果。智者反思,其实涉及写作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任何的写作,必须避免无聊、无价值,避免贪多求全,避免以数量代质量。宁精勿粗,宁少毋滥,这应当成为每一个写作者必须警醒和思考的问题,一刻也不能忘怀。

(作者系云南省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