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文学本质论话语建构:现代生成与当代演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赖大仁 张雨舟  2023年06月25日09:17

无论西方文论还是我国文论,文学本质论都是一个现代文学理论问题。从我国现当代文论学术史来看,文学本质论在现代文论转型中生成,开始了各种不同路径的理论探讨,到了当代文论中更是成为核心问题,不断走向系统性的理论话语建构,形成了文学本质论的历史演变过程。

文学本质论的现代生成及其理论观念

对于中国文论而言,文学本质论显然是一种现代性观念。我国古代“诗文评”理论系统主要是对诗词曲赋等各类文体特性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也没有出现“文学本质”这样的问题。近现代以来在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影响下,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被普遍使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应当如何认识、概括和阐述作为“文学”的根本特性?“文学”应当包括哪些对象,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以及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何在?所有这些就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本质”问题。

总体而言,近现代文学本质论的生成与探讨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比较突出地传承了我国古代情感表现论的文学观念,在各种有关文学本质的阐述中,都无不强调文学情感表现和兴感怡悦的特性与功能,将其视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文学特质;二是引入和吸收了西方现代“纯文学”观念,如游戏、审美(美感)、想象等,将其与本土情感表现论观念结合起来,显示出中西文学观念融合的特点;三是注重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和美妙形式的特性,将文学语言形式与表情达意内容统一起来理解,达到对文学本质特性的多维度认识。

文学本质论的当代建构及其话语模式

1949年后,当代文论开始走向系统化理论建构,当时依据的理论资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思想,二是从苏联引入的美学与文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背景下,我国文论开始抛开苏联文论模式,重新回到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基础阐释文学问题,代表性成果是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蔡仪主编《文学概论》两部统编教材,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导性文学观念。

以这两本教材为代表的我国当代文论体系和话语建构,与此前引入的苏联文论模式基本上是相通的,但已经做了较大改造,减少了一些过于机械化和教条化的因素,而且更多依据我国文学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发展,尤其是五四以来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及其理论成果来进行阐释,具有更多中国本土理论特色。从文学本质论来看,可以总结为三点:其一,确立了文学本质论在当代文论中的核心地位,以此为中心构建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其二,基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建立了“文学是反映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观念;其三,形成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形象(典型)性、语言艺术三维(位)一体的文学本质论话语系统,从而对文学本质特性做出比较全面的理论阐释。

新时期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反思与理论重构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一方面文学实践不断追求恢复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文学理论致力于拨乱反正,当代文论的变革发展趋向,就是试图用“审美论”来改造或取代原来的文学本质论。具体而言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针对过去文学反映论或认识论提出质疑并进行理论反思,认为这种文学观念过于简单化,没有真正揭示文学本身的独特性,只有推进到审美反映论,才能真正说明文学的本质特征,因而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命题。另一种情况是干脆抛开原来的理论模式,不再将“审美”依附于反映论或意识形态论,力求建立以“审美论”为中心的文学本质论观念。

此外还有另一种发展趋向,即“文学是人学”的理论观念阐发与话语建构。其背景是当时兴起的人性论与人道主义问题大讨论,不少学者主张把原来文学从属于政治转换为文学回归“人学”,即从文学与人性、人情、人生和人的精神价值视角,重新认识文学的本质特性与功能。这种理论建构各有不同的探索路径:一是“主体论”文学观念与话语建构。它在整体上将文学定义为“主体的特殊活动”,其内在本质特性在于追求主体的自由精神境界,实现精神价值的自由创造。二是“人生论”或“心灵论”文学观念与话语建构。这种文学本质观既承袭了人生情感论传统,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人文主义精神,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内涵。三是“文学是人学”的理论观念与话语建构。

总的来看,新时期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呈现出开放多样的总体态势,其中文学审美论和“人学”理论观念和话语建构显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这种文学本质论观念变革适应了社会和文学的变革发展要求,因而产生了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积极推动了文学实践的创新发展。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本质论的开放性延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影响下,当代文论界出现了“反本质主义”论争,形成对既有文学观念和理论模式的冲击与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在此前文学本质论变革重建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对文学本质特性做出更加合理切实的理论阐释。

其二,仍然把文学本质论作为文学理论重要问题,但并不局限于过去的观照视野和理论模式,而是另辟蹊径进行新的理论探索。有的引入西方文论的“视点”理论和文学四要素构成文学活动系统的框架,以此讨论文学本质与作品、世界、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有的基于“关系主义”的理解,一方面着眼于文学的内部关系,分析文学的功能与机制,文学中的作者、文本、文类、叙事话语、抒情话语、修辞、传播媒介等;另一方面着眼于文学的外部关系,分析文学与历史、宗教、民族、地域、道德、性别等,达到对“文学是什么”的完整把握。

其三,在反本质主义背景下,把“什么是文学”转换为一个文艺学知识论问题,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形态进行梳理分析,为当今人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历史参照和理论启示。

其四,把文学本质论转换为文学本体论,继续推进“什么是文学”问题的讨论。

文学本质论继续延展探索的相关问题

当今时代文学实践创新发展不断出现各种新情况,“后理论”转向背景下文学理论变革发展同样面临一些新问题。有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

一是文学本质论的话语形态问题。从当今文学实践发展来看,除传统文学形态之外,网络文学等各种新媒介文学层出不穷,由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介入文学而生成新的文学形态,也成为人们新的关注对象和热点问题,这些都显然会激发文论界去进行新的研究探讨,从而催生和建构新的文学理论话语形态。

二是文学本质论探讨的出发点和现实依据问题。随着文学泛化发展之后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要概括说明文学的共同特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如今人们的关注重心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过去主要关注说明什么是文学与非文学,转变为更加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学”,这就更多涉及文学的价值功能问题。

三是文学经验总结与理论观念建构问题。文学本质论关涉核心文学观念和话语形态建构,一方面它需要对“实然”文学现象进行说明阐释和总结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也需要立足于文学的“应然”发展建构必要的理论观念,这两个方面应当辩证统一起来。从我国文学本质论话语建构的历史演变进程来看,如果说过去时代主要是依靠文学实践经验总结来建构文学观念和理论话语,那么当今时代则可能需要更为重视从文学实践的“应然”发展要求出发,立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之理念,加强文学理论观念建构。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文学充分泛化混杂发展的情况下,以应有的文学理论观念介入文学实践和文学研究,从而起到核心文学观念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