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大部头《看文明》发货码洋逾2000万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陶 然  2023年05月09日09:10

如果孩子的书架上一定要有某个品类的书,毫无疑问,历史书一定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孩子的书架上一定要有一部历史书,我想,这本书要有趣,让孩子读有所乐;要深刻,让孩子读有所获;当然还要用心,给孩子带来润物无声的阅读体验。怀揣这样的愿景,我们设计12开的尺幅,选取200多个知识点,编排近500页,绘制1000多幅手绘图,最终凝聚成了《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中国史》这本大部头。

小切口、大背景、有意义。许多童书使用浮夸的漫画、搞笑的语言作为“有趣”的包装,但我们觉得,如果《看文明》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反倒削弱了该书作为一本大部头、作为文明史载体的厚重感。时下兴起的博物馆教育启发了我。我注意到,合孩子“胃口”的讲述往往是这样的:通过一个很细微、具体的切口逐步深挖,像拼拼图一样逐步展现宏大的历史背景,同时,这样的深挖是有意义的,旨在塑造完整的历史观,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冷门史料以“彰显博学”。由此,我们确定了“小切口、大背景、有意义”这样的标准,并按照该标准设计结构、组织内容。

比如,我们以“饮食”为一个切口。回顾历史,我们的祖先挥动石制或骨制的器具掘开泥土,小心翼翼地播下珍贵的种子。再看看今天,我们轻松地使用各种现代化厨具,烹调来自天南海北的食材。孩子会感到千百年来的变迁是多么巨大,也会感到千百年来我们对于美食的热爱从未改变。这种热爱体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这样的追求,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

引导孩子探索历史的脉络。作为一名编辑,我始终相信:童书绝不意味着浅薄。孩子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知识也自有其密度和深度,二者恰到好处的邂逅最能迸发出激动人心的光芒。我们相信,孩子值得拥有一部“深刻”的书。

当然,深刻也绝不意味着晦涩难懂,甚至故弄玄虚。对于历史书来说,要把历史讲深刻,并不是要连篇累牍地讲过去有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件,这些是历史的现象,讲深刻,就要理清现象背后的规律,要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让孩子探索历史的规律,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整本书的编排逻辑上,我们没有选用传统的按年份或者按人物为线索,而是选取了饮食、服饰、建筑、交通、通信、商贸、艺术、城市这8个主题。文明正是按照“有物质基础→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拓展→在精神领域有所追求→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结晶的形态综合展现”这样的脉络发展的,该书的编排逻辑暗合文明的发展规律。

不做知识的松散集合,而是引导孩子探索历史的脉络,这是《看文明》的一大优势,也是编创团队想让孩子感受到历史发展规律的用心之处。

如果说编辑童书需要有哪些标配,“用心”一定是其中之一。我们所理解、所追求的“用心”,便是给孩子带来润物无声的阅读体验。

对于历史主题的科普书来说,严谨的考据自然是题中之义。而《看文明》采用绘本图鉴的形式,这为考据带来更大的挑战。从人物、器物的形制、姿态,到背景环境的细节逐一推敲,让每一个细节都科学、真实。

在确定图书定位时,我们没有像常规童书一样考虑《看文明》具体面向哪一年龄段,而是树立了“降低难度而不降低深度”的理念,海量的信息和深刻的认知是精华所在,要保留,这是“不降低深度”,但这些内容主要通过1000余幅手绘图可视化传达,这是“降低难度”。

既然要让《看文明》成为一部能陪伴孩子成长的书,坚久耐用的品质就不可或缺。为此,我们几经比对,选用了120克重的超感纸作为正文用纸,自然的色泽、绵厚的触感让心情和视力都轻松愉悦,搭配艺术品级的色彩工艺,让这本大部头历久弥新。而扎实的用料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烦恼——重量明显上升。于是我们反复尝试,改进了锁线胶装的装帧工艺,让这本大部头能180度平摊,带来尽可能舒适的体验感。

我们不希望孩子感到读书是一件累的事情,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上,因此借鉴了国画中的留白意境以优化版式设计,图文的尺寸、位置、疏密既协调有序,也灵活多变,形成视觉轴线以引导孩子的目光,让这本大部头读起来不会一成不变,而是充满新鲜感。《看文明》的结尾,我们设计了一套索引,每个时代都提出富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去回顾、去思考,从而加深对历史的印象和理解。

打造一本顺应孩子思维的书。一部优质的童书绝不是弱化版的成人书。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源于想要认识世界的迫切愿望,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细节到整体、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归纳出这一特征后,我们便以此为指导,将材料进一步深加工。

从感性到理性:《看文明》顾名思义,“看”字意味着海量的信息、丰富的知识不是靠读文字、而是用看图片来传递的。该书的多幅1米+的超大拉页,有剖面展示结构的、写实复原情景的、再现艺术风格的等等,为孩子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从细节到整体:《看文明》的副书名是“200个细节里的中国史”,这也正体现了该书的初心——以小见大的阅读理念,从微小的细节认识宏大的历史。当然,细节并非只是单纯靠数量堆砌,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的,正如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有联系的一样。全书200多个细节,就像200多块拼图,共同拼出一幅完整的、宏大的历史画卷。同时也顺应了当下所倡导的跨学科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同一段历史,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更立体、全面的认知。

从形象到抽象:编创《看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文献、教材,“啃”文献的过程是艰巨的,烧脑之感令人酸爽不已。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复盘,发现文献描述历史进程、总结历史规律往往是高度概括的,而概括则意味着抽象。读者接触一段抽象化的描述,得还原成自己的理解,需要调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烧脑感油然而生。而孩子的思维恰恰是从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所以,我们想到能不能把抽象的事物转化成形象的、可视的过程,再描述给孩子呢?

小小的铁器也能推动历史进程,原来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时代的变革,于是在书中,我们用插画再现了这一脉络。这就是通过具象的器物来认识抽象的历史,相当于为宏大的历史进程补充更具体、生动的注脚,这一理念贯穿全书,从而更贴合孩子从具象到抽象的理解能力。

《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中国史》自2022年9月出版以来,截至2023年4月已5次印刷,发货码洋2160余万,并跻身当当等平台童书榜单前列。我们怀着使命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姊妹篇《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世界史》的编辑工作当中,该书预计2023年5月上市。

策划、编辑《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中国史》和《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世界史》,让我对“读史使人明智”这句看似老生常谈的话也有了切身的体会。我们相信,热爱历史的孩子,可以渐渐培养这种追根问底的思维、注重实证的思维、联系与比较的思维、思辨批判的思维,并将这样的思维发展成为受益终身的智慧。这也正是编创团队希望通过《看文明》及其姊妹篇助力孩子成长的愿景。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童书中心策划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