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之战的立体书写——读君天《钓鱼城1259:璟鲤传》
发生在南宋末期的钓鱼城之战具有历史转折意义。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此战中驾崩,蒙古军退兵,南宋政权得以延续20年。蒙古军队停下了向西扩张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意义如此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大众文艺作品中表现的却不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金庸的《神雕侠侣》,金庸把蒙哥之死放到了襄阳保卫战里,那是在钓鱼城之战8年后了。“神雕大侠”杨过助郭靖夫妇在襄阳城御敌,击杀了蒙哥,迫使蒙古军败退。如果说《神雕侠侣》是在武侠小说中加入了历史元素,那么《钓鱼城1259:璟鲤传》则是在历史小说中加入了武侠元素。“璟鲤”即冉璟和孟鲤这对侠侣,他们武艺高强,屡建奇功,但这部小说的重心,并非侠侣,而是钓鱼城之战,侠侣是为了呈现战争而设置的人物。
君天的文学创作经验丰富,且跨越多种类型。他早年在榕树下网站发表《三国兵器谱》,担任榕树下“侠客山庄”论坛版主。他后来还在《今古传奇》《最推理》等杂志发表作品,积累了不少类型小说写作经验。近年来,他创作的历史小说《岳家军》《土木堡之变》,报告文学《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都是考验作者全局观的宏大历史题材作品。他还创作了《妖孽速成手册》《大明锦衣卫之踏雪者》《异现场调查科》等推理小说,证明了自己的细部逻辑把控能力。此前的种种创作,都为《钓鱼城1259:璟鲤传》积累了经验。创作小说即筑造寰宇。在历史上,钓鱼城军民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是山、水、城的立体组合,《钓鱼城1259:璟鲤传》这部书写历史转折之战的小说,在主题、故事、人物等方面也呈现了立体性。
《钓鱼城1259:璟鲤传》立体地表现了战争主题。小说的核心事件是1259年钓鱼城的战斗,却通过“璟鲤”的视角串联起了多年前余玠带领钓鱼城军民抗蒙的历史,引出了南宋朝廷内斗的线索。小说对战争的呈现,是通过多个士兵的视角组合完成的,这比将帅在沙盘上的指点或叙述人的背景旁白要更加鲜活而真切。冉璟为了查找奸细而进入新兵营这个情节安排,显示了作者匠心。新兵视角能够从下到上把钓鱼城的人物风貌展现出来,还能对钓鱼城的防御体系进行“内部扫描”,为描写大战提供了有力支撑。作者对战争的描写,既有大场面的铺陈渲染,也有小视角的细致刻画。小说中的细节逼真,颇具现场感。读者自觉代入宋军视角后,能体会到生死一线间的紧张刺激。硝烟弥漫,刀枪与暗箭交织,勇武与诡诈共在,这才是战争本来的模样。在主题方面,作者还尝试表现钓鱼城之战的世界意义,因而有意安排了一个外国人阿里来到钓鱼城。
《钓鱼城1259:璟鲤传》的故事写法也是立体交叉的。从类型元素来看,这部小说在战争故事中融合了武侠、谍战等元素。其中,武侠起到了串联视角的作用,谍战则是重要的故事线索。这种写法是作者细致分析史实后的选择,史载,宋军主将王坚曾亲自带队上了石子山刺杀蒙哥,虽然未能成功,却也安全撤回。一般人读到这段“斩首行动”的故事,多半只是觉得惊险,但君天认为其中大有文章:如果没有内应,王坚不太可能如此冒险,失败之后也不太可能顺利脱险。这背后有故事可挖!历史与现实或许比小说要精彩,但历史叙述有时也掩埋了许多关键细节,其中的不合常理之处,往往是小说诞生之处,这便非常考验小说家的眼光了。在钓鱼城之战中写谍战,可以更好地表现处于历史转折时刻的人的意义。作者解释说,“我把情报谍战作为主线来写,因为没有情报为支撑,很多战术是无法展开的。如雷神那样的火器,反而是次要的。”小说中写到了宋军的秘密武器“雷神”,也渲染了其威力,但钓鱼城之战的胜利,除了依靠山城、大江的“地利”和“雷神”之类的“器利”,更重要的还是依靠了“人和”。
《钓鱼城1259:璟鲤传》中的人物是立体而丰富的,作者对敌我双方的上下层角色都有细致的刻画。宋军里不仅有王坚、张珏这样运筹帷幄、坚毅果敢的将领,也有宋小石、田万牛这样赤诚报国、悍不畏死的士兵。作者深知,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对战争的看法是不同的,也写了宋军士兵揶揄自己官家的情节,写出了士兵的“征夫泪”,这并不妨碍展现他们的“家国情”。作者把将帅视角、江湖游侠视角与普通人视角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也解释了为何在强敌面前,人们仍要坚决抵抗的原因——并非人人生来就是战士,但人人在世上都有想要守护之物。在这种安排下,敌方人物也是立体的。作者写出了蒙哥、汪德臣、索林等人的精明能干,也揭示了他们内部的斗争。这样凶狠而复杂的敌人,更能衬托南宋军民进行反抗时的难度。伟大的战役也需要伟大的对手来衬托。虽然1259年的钓鱼城之战以蒙古军队的失败告终,但把视野拉长来看,漫长的钓鱼城战役的胜方还是蒙古军队。
关于敌方人物的塑造,小说中有一个细节颇见作者功底。大战在即,奸细杨思飞在城墙上与铁羽李定北相认后,心生波澜,竟然独自笑了起来。庹佑看到后,问他为何发笑,他回答说:“只是觉得有点儿好笑,你说我们每天在这里守城,其实大事根本决定不了。我们到底在忙什么?”这句话表面看是敷衍之词,却有大半是发自内心的。作为卧底,杨思飞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比普通士兵要全面一些。表面看,他说的“有点儿好笑”,笑的是还在做无谓抵抗的宋军士兵。但他所说的“大事”也可以理解为大战的走势,这是超越了宋蒙对立格局的考量。身处敌营,他可能比谁都希望大战能尽早结束。“笑”和“大事”的连结,写出了他的忧思。庹佑不知杨思飞的忧思,但他接过话茬,发出了一番感慨:“岂止当兵的是这样,即便是大帅也不是什么都能决定。你说官家身为天子又决定了什么?他能让鞑子不进攻我们吗?不能。你说鞑子大汗又能决定什么?他能现在下令放弃进攻钓鱼城吗?其实也不能。所以你就别瞎操心了。谁都是身不由己。”这番话,由杨思飞的掩饰之辞而起,但在作者的精巧设计下,这个错位的对话却发挥了动人的作用。究其原因,两个身处不同阵营的人,在战争中的感受实际是相通的。被裹挟进战争的任何一方,哪怕是战争发动者自己,到后来也是身不由己,战争中人,皆是受难者,这也预示了人物后来的悲剧命运。借助这样“貌离神合”的对话,作者巧妙地写出了战争的悲剧性和历史的沉重感。
除了沉重感,历史也会给需要的人以力量感。庹佑和杨思飞关于个体在大势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的疑问,作者实际上已经借张珏之口做出了回答:“因为我们活着的人,死去的人,所以这里才是钓鱼城。我们已经赢了!赢在昨日与今日的城头,赢在青史竹帛的文字里。各位将军,你我行英雄之事,所谓挽狂澜于既倒就在此时!”这段话充满力量,它将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宏大历史联系了起来,重要的不是生死成败,而是怀着历史使命感去行动,去反抗某种宿命。
所谓的“历史转折时刻”,当然只是一种事后追认。时间本身是没有转折与起伏的,它就像绕着钓鱼城的那条江水,无声无息地销蚀着万物,但这水中总有一些倔强的石头,即便难逃被磨成细沙的命运,却仍要在激流中留下抗争的痕迹。不是钓鱼城,而是钓鱼城之战的平凡英雄们,最终创造了历史的转折时刻。在大历史的拐弯处,在时间的洪流中,只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力长存。
最后,回到小说的名字,“璟鲤”是作者虚构的功能性人物,他们让钓鱼城之战更加立体化。“璟鲤”也是锦鲤的谐音,有吉祥好运的寓意,可以中和战争的杀伐之气,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钓鱼城1259:璟鲤传》是立体呈现历史转折之战的佳作,可能也是君天的个人创作史的转折之作。希望君天未来继续以立体的视角,以不竭的热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者简介:李强,1990年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领域为中国当代文学、网络文学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争鸣》《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曾获“钱潮杯”首届青年创意家•网络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第二届白马湖网络文学评论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