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潜台词与小说经典
来源:文艺报 | 周 燊(满族)  2023年02月03日08:10
关键词:

区别一部文学作品伟大与否,关键在于作家对潜台词的运用。作品除了文字所呈现的形象世界,还有一个潜藏其下的隐含世界,这个世界需要作者与读者的共同想象才能建立起来。当我们从作家的角度来审视构建另一个世界的材料,比如那里砌房子用什么砖瓦、街道上有什么铺子、人们戴着什么样的面具、有什么样的地下排水系统,就会发现其实是作家的“潜台词”在起作用。

“潜台词”指的是某一话语背后所隐藏的那些没有被直接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即言外之意、未尽之言。这种含而不达的话语蕴藏无数智慧,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承载了说话人的机巧,这种机巧反作用于明面上用于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话语,使人与人、人与自我间的对话更利落、更周到、更平静、更安全,体现着中国人从儒家继承来的说话艺术。

在经典小说中,潜台词的主要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立体、更有辨识度。一个人愈是顾左右而言他,愈是心思细密;愈是嘴硬,性格往往愈向反面发展。比如林黛玉,这位绝代佳人被世人铭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她大量的潜台词。林黛玉的内心戏十分细腻,这极大增加了该角色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事实上,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不难发现,只有潜台词才是人物的真性情,才是人物生命的本质。

在我的中篇小说《安红梅的十七岁》中,大部分故事都是靠女主人公的潜台词来推进。如果去掉潜台词,这篇小说就仅仅是一位中年妇女对自己前半生的追忆。我没有赋予这篇小说强烈的矛盾冲突,但也不想它通篇都是凉白开式的述说,于是我采用全聚焦、内聚焦及外聚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叙事,将潜台词落在内聚焦视角上,以女主人公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为潜台词的主题,增加人性深度。潜台词要“潜”得高明,就要遵从一定的规则,比如有一个加深人物意识维度的方向,有一套语调统一的表达特征,为故事的时代背景增添色彩、为故事的发生环境调节温度等。在小说中,我明确划分了潜台词与台词的界限,女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是务实型人格,内心又是浪漫型人格,这是我能想到的使一段平凡回忆变得更有价值的方法之一。

无论作家写怎样的故事、塑造怎样的形象,他都是通过一位表演者去试探自己创造的世界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作家的理想。这种试探是一场冒险,形象的表演有时是演给自己,增加自己的勇气;有时则是演给别人,有一定的攻击性。潜台词需要更多伪装、掩饰、试探、抽离,它不仅需要表演者去间离“自在”和“自为”,也需要创造出新的情感与思想的化合物。它不仅是对表面世界和潜在现实的补充,亦应当是对人与宇宙之关系的论证。短篇小说《艾琳的洗澡大业》就是一个充满试探与冒险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都融化在两种不同密度相交融的海水中。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在探究人的欲望和信仰,试探人道或天道的底线,文学作品的哲学指向是衡量其能否恒久闪耀的关键要素。

接下来我想谈一谈潜台词的反作用,即对台词的影响。不能放在明面上讲的话并不难说,明面上那套体面、朦胧的话语却不好讲。比如一个人做了件蠢事,所有人都认为他不值得被原谅,这时另一个人来安慰这个人,替他出头,此时他有几种显而易见的动机:一,他与大多数人立场不同;二,他跟这个做蠢事的人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可能出于感情,可能出于利益;三,他智商超群,能看到愚蠢背后的意外收获或者能将错就错扭转局势。就第一种动机而言,他在安慰这个人时的潜台词是要敌对大多数人的,可能是谴责其他人为什么不将事情考虑周全,而只是在错误发生后去指责别人。这种潜台词常常需要选择铿锵有力的词句,既不能全盘否定大多数人,也不能造成人微言轻、说了等于没说的结果。第三种动机和第一种动机经常连结在一起,如果想让第一种动机的台词有力量、能服众,就需要说话人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来分析事态,这时的潜台词就是事情还有救,愚蠢的人反而打开了新天地,与其在这里指责,不如打个迂回战,可能还会弯道超车;台词则需要以简明、逻辑清晰的干练话语来说给听众,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方法指明出路。《狂人日记》就是融合动机一与三的好例子,台词是“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潜台词是“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随着狂人越来越狂,台词进展为“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潜台词也在同向发展,从四千年“吃人”的历史到担心未来的孩子,狂人从疯癫之人变成了开悟者,但他没能提出解决“吃人”问题的方法,没有上升到智者的境界。动机二是许多西方畅销书作家惯用的写作手法,尤其是以探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关系为主题的作品,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门口的野蛮人》等。出于这类目的的台词,有时颠倒是非、残酷异常,有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饱含自我牺牲的悲壮。

在短篇小说《印象派》和《十年》中,我用动作替换了台词,再将明面上的台词内化为潜台词,以加强故事的戏剧性,把水下冰山尽量往水面上提,增加现实高度。

潜台词与台词需要一味共同的作料来调节冲突。在经典文学作品中,读者很难看到二者水火不容,耶利内克的《女钢琴教师》、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作品都是以压抑的语言来表现对女性欲望的探讨,她们都擅长用盐的咸去调节生活漫长的苦和短暂的甜或辣。这种咸的语调是中和台词与潜台词的一把利器,它时而是为静物增加生命质量的描写,时而是对紧张情绪的舒缓。盐可以撒在任何空白处,但不能太咸,否则用力过度,反会齁到读者。

相比于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的语言更需要紧紧围绕故事主线,更需要为故事逻辑服务。优秀的作家不会混淆语言与故事,不会只把描写或议论作为故事,也不会只把故事当作一份关于人物抉择、人物关系网和情感谜题的试卷。正如施蛰存所言:“读者对于一篇小说的要求始终只是一个故事。”因此,一个好看的精彩的永生难忘的故事,一个剔除了全部语言修饰后还能留存在读者心中的故事,必须始终保持一种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存在感,保持无法被台词和潜台词牵着鼻子走的自由身。

文学是感性的艺术,更是理智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