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不断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
来源:文艺报 | 陈美霞  2023年02月01日09:27

中国历史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文明交流互鉴,有力推动我国文化繁荣与生产力发展,有效提升中华文明与传统中国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着力推动中华文明海外传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

其一,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明模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得以创造的厚实土壤。《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传统文化重视民生、强调民本的思想,为“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牢精神基础。《庄子》“齐物论”强调万物平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知识准备。传统文化“协和万邦”理念所蕴含的和平共处的优良基因,则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对外殖民扩张模式的历史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与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与独特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从百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生成,在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谋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从中华文明特点出发,强调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势,拓宽了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为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自主选择自身发展道路提供可资借鉴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增进世界文明形态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其二,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华文明的海外传播是中华文化打破民族、国家的界线,与世界文明深度交融的过程。面对中西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的差异,我们应有所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动创新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加快构建富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讲好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有助于提升中华文明感召力。我们应绘就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功伟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海外传播,以开放自信、谦逊谦和的叙事方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新形象,在与不同民族、国家互动融合中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对话交流。要努力叙述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生态保护故事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故事等等,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充分发挥中外文化交流机制和活动平台的作用,加强对中华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增强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的世界影响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进而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

其三,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伴随着世界历史进程与人类全球化趋势而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不是封闭保守、固步自封,而是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在与世界文明不断对话融合、交流互鉴中发展进步。中国历史上,古代印度佛经汉译、近代西方思想文化著作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译介传播,以及中国文化经典世界各国流传,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互相吸收精华、取长补短,方能更好地激活中华文化的创新性与生命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结合社会发展与新兴实践因势利导,赋予中华文化崭新内涵和审美形式,使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科技发展相融合,展示中华文明与时俱进的精神高度。总之,在科技突飞猛进、文明交流频繁的新时代语境中,我们既要对中华文化进行宣传、推广、转化工作,亦要对世界文明进行辨识吸纳,方能有效承传、激活和重置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推动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其四,深化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智慧,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相互联系、相互沟通,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从而以文明交流互鉴方式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充分发挥“海纳百川”、“从善如流”的中华文化智慧,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全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中华传统文化遥相呼应,体现了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华文明新境界。中华文化“和为贵”的深层基因,引领中华文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不同文明和平共处、融合发展。中华文化“和而不同”价值观、“推己及人”伦理观等等,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提供丰厚滋养,也为世界各民族和谐共存与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有益启示。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中国始终秉持“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中华文化理念,以“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所焕发的精神力量与时代担当。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