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归乡小记》:田园生活的颂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戴荣里  2023年01月25日09:08

散文作家沈俊峰的新作《归乡小记》,传递了当代人精神的回归,对自然的依恋,对往事的追忆,对城乡生活的反思。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过去与现代的对比,少年与老年的情思。用哲理性的语言,反思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

作家感受到了“生命回归襁褓的踏实”,在乡村,在回归自然母体的感受里,在浩瀚星空之下,作家“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渺小,渺小得令人心生悲凉”。作家只有在乡村回望城市,才能把城市与乡村做更好的对比——“在乡村,在旷野,更能感受宇宙的浩瀚,以及浩瀚下的自己。在城里,只见灯火和灯火下自己的影子。影子虚浮而夸张,像蒙着一层淡淡的雾”,这是作家进城三十年后回归大山第一个夜晚的感受,作家感受到了“空气熟悉又香甜,夜黑的诗情画意水一般包裹着大地和天空,也包裹着我的身体”,浓烈的抒情气氛里,是对乡村记忆的沉浸式体验,是心理和生理的回归,是精神故乡的停泊。

“一阵脆亮脆亮的蛙鸣”让山村的寂静给作家带来很好的睡眠。雄鸡、露水、小鸟,这些平凡的物事涌向作家的耳边,让作家一时无法描摹,在清爽之气中,作家慨叹拎笼养鸟的城里人,“何不来大自然中听听这百鸟的言语与歌唱?”,饱满的感情里,藏着对大山深深的情话。

作家回忆起疫情初起的时刻,想到在合肥封闭中的自己,尴尬生活的经历,甫一解封,就“像一只冲破了牢笼的小鸟,恨不得给汽车装上一副翅膀,往大别山飞驰”,作家在对人类与病毒斗争的诘问中冲向带有原生态意蕴的“仙人冲画家村”, “买了一盘车轮般大的鞭炮”,“ 要炸一炸郁闷于心的晦气”, 急于逃离城市的我,年前就装修好大山里的工作室,“想换一个环境,喘口气,更想躲藏隐居,让病毒找不到”,作家在放鞭炮的惬意里,看着满院子“糟红糟红的纸屑”,充满逃跑者的快意。作者在享受着田园生活的简单满足,也在感受逃离城市生活后得到的心灵舒适感。

作家回忆起之所以来到画家村,就是圆“未尽之缘”。作家从小随父母(三线建设者)在“军工厂生活了二十多年”后,一直在城市里生活。“这片工业遗址改造成画家村暨艺术部落”之后,作者怀着“对大自然有了新的渴望和更深的依赖”,再回到他的精神故乡,写作的根据地。

作者在乡村里反观城市的一切,认为“城市是一面镜子,我欣赏它,享受它,却忍受不了它的病态和无时不在的喧嚣。噪音、霾、堵,不夜城的光污染,高楼的不接地气……这对我都是一种心灵的煎熬”,正是在这种灵魂的挣扎中,作家“心早已飞到了城外,在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缝隙里,我默默地怀念着曾经的山野时光,那是开放的、自由的、舒畅的、自然的……”作家自我追问“是我老了吗?”,追问到灵魂深处,才知现代人把“祖先们从大自然那里总结出来的智慧给忘记了,弄丢了,甚至推翻了,过着没有根基、没有智慧的生活,这才是生命的‘苍老’”。

作家在贴近大自然的地方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不忍心砍去院子外的一棵大杏树,享受着三月天里“杏花开得像一群十六七岁的烂漫少女,热烈奔放”的美景,让“火辣辣的春的气息,直逼眼耳鼻、进到身体里去”。作家感受着小河、山坡、浓浓淡淡的雾,茶山,采茶女,感受着春雨落在“灌木丛、竹林、菜地、路面,落在瓦上,落在邻居窗前的挡雨篷上,落在石上、泥地”上的声音,感受出“世间万物才是天籁的奇妙乐手”;作家妙笔充满情感张力,“树丫、电线、菜叶、屋檐……都挂着亮晶晶的水滴,似坠非坠,胖胖嘟嘟的”,作家在夜雨里感受“黑黝黝的大山被定格,一幅镶了金边的剪影一闪即逝,世界又被黑暗无声地吞噬”,自然是最好的教育大师,作家在静静地感受山乡之雨的变化。等“雨霁天明,世界像被水洗过,涂抹上了一层阳光金色。鸟们从各自温暖的小窝飞出来,继续抒发着欢喜的心情”,仿佛也让读者身临其境。白云和杏花、“路边的蚕豆、豌豆蹿秧儿开花了”,花儿“像孩童的眼睛”,香椿也在“高高低低的枝头上,一簇一簇的”,自然的描述里,藏着作家的惊喜。作家描述了在院子里种荆芥的体验,爹妈在城里花盆中种荆芥被人偷偷掐走的叙事里,涵盖着城里人对乡村的热望,而朋友圈中朋友晒出的塑料瓶子里种的菜,则显示着城市生活中“瓶子是都市的菜地”的无奈,城里人的逼仄生活里,显示着城市人对大自然的远离,而在乡下,作家感受到了万物生长的可爱。辣椒、芫荽、茼蒿、艾草、月季,这些大自然的孩子,撩拨着作家的心海。作家看到了从前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渐渐少了,慨叹“兰草、映山红是山的灵魂,怎么能挖走呢?”,在对自然生态的叩问中,强调人对大自然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作家描述了杏儿和桃子的成长过程,也感受着去镇上采购蒲公英、青辣椒、豆腐干的欣喜,“山里野菜多,马兰头、灰灰菜、蒿子、野芹、荠菜……有闲情逸志可以动手去采,感受一下野趣风情”,作家慨叹说“这样的日子,陶渊明也是羡慕的”。

作家赞颂着原生态生活的美好。“春光,让山上的绿意一点一点地丰盈,一点一点地深刻,每天都不一样”,在乡下生活,“最惬意的,是不用再买大棚蔬菜了,能吃到时鲜蔬菜”,作者赞美“从土里自然生长起来的蔬菜,经受雨露阳光、雷电霜雪,长得健康饱满”,“ 这些日月星辰下生长出来的味道,人是无法复制的” 。隔壁老太太七十五岁了,还天天莳弄菜地,还薅了菜送人,老太太上山采茶,“很麻利,根本不像一个老人”,还从河里挑沙卖,这个让作家惊讶的举动,正是山区人朴素生活的写照。老太太“午后上山,三四点钟下山”,采两斤多茶可以卖百元。田园生活的辛苦与恬淡,在作家的笔下娓娓道来。

作家在对乡村生活的描写中,怀着欣赏惬意的眼光,无论是卖菜小贩“巧卖了”的尖瘪悠长的调儿让人可乐,还是卖豆腐的慢条斯理的停顿,作家从这对比的乡野声中,听出“卖豆腐的吆喝更有磁性和亲和力”,读者读到这里,一定会忍俊不禁。

作家感受着山里人的淳朴,问询用大挖锄种地的妇女,人家回应说自己在种四季豆,应季蔬菜和城里人四季都可吃的四季豆形成对比,城市人“活生生将春夏秋冬过成了一个季节”,而“土地却会很诚实地告诉我们真正的四季”

作家就是在这种闲适的生活中感受着种草、种菜的快乐,艾草恢复了元气,丝瓜秧也爬满了围墙。作者享受着身心跟着四季走的“运气”,感受到人活着就要顺天时,承地理,天人合一。作者从山乡生活中找到了与自然相适应的灵魂安居地。作者慨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才是生命的摇篮。”

《归乡小记》无疑是一曲田园生活的颂歌,歌颂了自然的美好和原生态生活的朴素意蕴。作家只有真正感受对比性强烈的生活,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才能让灵魂找到栖息地。沈俊峰的书写,体现了散文的多元审美与自然美的多重叠合,精神故乡的寻觅,需要对自然的亲近,更需要生活的自然。散文作家只有把自己放到一个真实的环境里,才能催化灵魂深处的真实,让真实成为散文之路的辉光,这是散文作家应有的追求。有了真实,语言的张力和情感的细腻以及细节的动人,才有了更深刻的基础。沈俊峰的这篇佳作,算作一个例证。

(2023年1月24日星期二大年初三写于光大花园游燕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