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地位和功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 方延明  2022年10月18日09:37

新文科建设勃兴于新时代,是对传统文科的革故鼎新。要着力于经世致用的理念,以方法创新为先导,以学科体系建设为核心,借助媒介融合和技术赋能,促进文科发展;要以文、史、哲为基础,将文学对其他学科的基础意义作为切入点,突出彰显全文科大视野,做好以“文学”为核心的“文学+”;要科学区隔学科场域,精耕细作间性研究,对相近学科和理、工、农、医等学科群组实施优化组合,集约共享。

学科场域的间性意义

基于范式考虑,笔者拟提出一个“全文科”的“三元结构”概念,这个想法是在区块分割和学科场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充分顾及和体现了学科传承、间性、融合、拓展、由核及表、由表及核的理念和思路。

人作为社会与自然的主体,在自然科学中的主体位置与客体位置都比较明晰。人文社会科学则不然,人文社会科学以社会为工厂,把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和生活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但同时人又是认识和研究客体的主体。因此,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处于主客体交互的矛盾中,较之自然科学显得更为复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全文科的思路实际上是建构一个学科群组,在这个群组里有一个“本元”内核。舍此,全文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全文科的群组架构中,内核应该是简约的、明确的、共享的且所涉及学科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所选学科和相邻学科均应具有很好的自洽性和外延性。

1. 内核:文学、历史、哲学等

文、史、哲历来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重视,是中国传统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本。以文、史、哲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为价值引领方向,把数学、外语、数字人文和融媒体技术作为方法论和工具,形成一个要素齐全、缺一不可的内核。

2. 亚内核:人文科学

亚内核是对内核的外延,即人文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这部分是文、史、哲的拓展版,是人文学科的全部基础和要义所在。

3. 外延环: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再向外拓展就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与生俱来的融洽性。内核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起构成一个大的外延环,再向外拓展就把综合学科及其他关联学科融为了一体。

4. 全文科:综合学科及其他关联学科

全文科的理念,就是把内核、亚内核、外延环和其他综合学科及相关学科都集纳在一个大集合里。在这个大集合里尤其强调包括管理学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军事学中的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战略学、军事管理学等,工程综合类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统科学、科学技术史、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新增加的“交叉学科”等,这些都与人文社会科学息息相关。

全文科结构的理念,充分彰显了学科群组交叉融合、相得益彰的特色。

在“学科场域”视野下,学科“间性”处于很重要的位置。“间性研究”原本是文艺美学中的观念和方法,主要涉及学科间性、文化间性、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间性研究着力于四者之间的综合性、跨越性、交叉性和开放性等关系。新文科的间性研究主要是“学科间性”,学科间性是“学科场域”的基础内容。

新文科建设要突出“文、史、哲”的基础意义

新文科建设,要突出文、史、哲对其他学科建设的基础意义。在文、史、哲中,“文”是重中之重。

人文社会学科,文化是源,“文”是学科源流之魂,即使是自然科学,也不能脱离“文”的滋养。新文科建设要彰显人文在学科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文”在文、史、哲中居于核心位置。在“文”里面,语言极为重要。“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在新文科教育体系建设中,必须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三方面打牢底子,尤其是写作本领。在新文科建设中,尤其要重视写作在理、工、农、医等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基础意义。

新文科的建设路径

新文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建成一个以精品课为核心、创新方法为突破口、评价体系为保证的与时俱进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特别是在学科设置、学科内涵、学科体系、学科评价等方面,要狠抓方法创新,处理好固本与创新、内涵与外延、效果与评价的有机统一关系。

1. 新文科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文”为核心的“文学+”

新文科建设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艰辛探索,努力做好以文学为核心的“文学+”。

新文科建设尤其是文学学科建设,要做好国别研究和区域文化研究。一方面,以文化为切入点,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圈研究作为重中之重。通过文化研究,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讲好中国和世界故事。这样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应该是平等的、相互的。另一方面,要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研究。在教学、科研、育人中厚植民族文化传统。

要把语言智能研究做大做强。语言需求是重要的人类需求,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普及,语言智能愈加受到人们青睐。通过共享、融合,既能满足语言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又能通过新技术开发满足语言智能人才的需要,这是新文科建设与发展可遇而不可求的契机。此类基础研究可与语言经济学、语言数据分析、语言心理学、哲学心理学等共享共赢,共同发展。

文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要率先改革,尤其是在建构理论体系、研究范式中,力争在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语言文化与国际传播、都市文学与大众审美、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比较文学与文化借鉴等方面作出开拓性贡献,力求建成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2. 新文科建设要建成一个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学科体系

课程建设始终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龙头,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最后都要落实到课程上,课程是最大的抓手。学科建设的所有理念都体现在课程建设上,课程是理念和思想的集中呈现。新文科的课程建设要突出人文育人,涵养人文素质和家国情怀。

课程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不仅在专业里面实现优化组合,拓宽与其他专业的共享共建,还要在特色上下功夫,这是固本。学科融合不是简单地叠加,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享共赢。

3.以方法创新为突破口,走出一条方法创新之路

方法创新的最大特点是交叉融合,要在方法创新中实现交叉融合。在新文科建设中,对跨学科交叉协同要给予足够重视。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的新媒体发展,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理”化趋势和模型化趋势,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对数学的依赖,包括目前的大数据统计等。二是愈来愈强烈的理工科类学科的“文”化趋势,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信息论和控制论。在新文科建设中,人文社会科学需多向理工科借鉴,实现更大范围的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着力于改变人的精神文化,自然科学着力于改变人的物质文化,优化生存环境,自然科学不能缺失人文社会科学的观照,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互补,对新文科建设有极大推进作用和实践意义。

4. 构建一个科学公正、与时俱进的学科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直接关系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积极、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保证学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文科建设要戒除浮躁习气,根据社会变化进行学科调整,建构科学公正、与时俱进的学科评价体系。

建设新文科对推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构建人文育才、经世致用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教育者,应该立时代之潮头,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