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西方神女”让娜·艾布泰勒纳
来源:文艺报 | 沈大力  2022年10月13日08:39

一个世纪前,1920年1月26日的凌晨,巴黎先贤祠区阿米奥街的庭院里一栋楼六层的窗户突然打开,一个女子如流星陨落般坠地。自戕惨案的坠楼者是让娜·艾布泰勒纳,她是画家莫迪格里阿尼的女伴侣。现场一个工人收拢女子的残体,把她抬至其父母住家楼层平台。死者双亲惊骇失色,紧闭大门拒收。那个工人只得用有篷的小推车将女子残骸运到俗称“大茅庐”的画坊。但作坊守门人声称,死者并非正式住户,将其拒之门外。工人无奈,只得转赴警署。

让娜·艾布泰勒纳

让娜·艾布泰勒纳1898年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的莫市,哥哥安德烈是个风景画家。在兄长关怀下,她青年时期进入位于巴黎蒙巴纳斯大茅庐街的科拉罗西美术学院习画,兼给日本雕塑家福吉塔当模特儿,人们称她为“椰子”。因为她冰肌雪肤,一头褐色秀发结成长辫,身段苗条,婀娜生姿。据传,意大利血统的画家莫迪格里阿尼在大路上偶遇“妙曼如惊鸿,飘逸如神女”的让娜,好像当年但丁看见贝雅特里丝,彗星复现一般,立时属意于这位杏眼女郎。1917年3月,经由乌克兰雕刻家夏纳·奥尔洛夫介绍,二人在“赫桐德大酒店”邂逅,际会如期,双方一见钟情。另有一说是,莫迪为女方的容貌所迷,觉得自己遇见了终生红颜知己。他在一个假面舞会上,戴着“彼埃罗”面具向让娜献殷勤。其时,让娜尚未成年,但情窦初开,毫不迟疑地投入了莫迪的怀抱,跟他到大茅庐街八号陋舍同居。

让娜的父母对女儿的轻率异常震惊,他们俩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憎恶这个年长女儿14岁,身无分文,还是犹太人的莫迪格里阿尼。莫迪格里阿尼彼时名声不佳,还跟一伙出自蒙马特尔的潦倒画家厮混,身患多种疾病。让娜的父母笃信教条,严辞要女儿跟“浪荡子”了断。但让娜已迷上莫迪,执拗不从,竟与家庭断绝关系,一对情侣的生活也陷入困境。1918年3月,二人经波兰诗人、友人列奥波德·兹波洛夫斯基安排,为打开画作出路搬去南方尼斯安顿。

认识让娜前,莫迪曾与英国女诗人兼记者贝雅特里丝·哈斯汀来往。此女有怪癖,经常身着奇装异服,用箩筐装一只活鸭,在蒙巴纳斯林荫大道上招摇过市。或许,“贝雅特里丝”这一称谓诱惑了莫迪这个但丁的崇拜者,二人交往了两年。贝雅特里丝·哈斯汀认为他不务正业,耽于画身材细长的“死亡女神”,又不愿将作品当成商品出售,以致穷得难以糊口。贝雅特里丝怒其不争,弃他而去。

莫迪格里阿尼可谓一个十足的“摩罗”画家,他在年轻的毕加索引领下,选择到蒙马特尔高地拉斐特街一伙艺术圈名流的屋檐下栖身。靠着俊朗的相貌,他到蒙马特尔街巷随意拉女子当模特,养成放荡恶习。莫迪与让娜·艾布泰勒纳同居后,照旧在外鬼混,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跌跌撞撞回家,几至不省人事。最令人难以容忍的,是他依然走花街柳巷,一切都令对他忠贞不渝的让娜心碎。

莫迪格里阿尼

莫迪格里阿尼的不少出名画作都是以让娜为原型所作。莫迪1917年和1918年绘的两幅《让娜·艾布泰勒纳》肖像,反映出画家异常独特的风格。巴黎卢森堡博物馆和格朗宫相继举办“莫迪格里阿尼作品巡回展”,曾摆出多幅让娜·艾布泰勒纳的肖像。在莫迪妙笔下,让娜如圣母般洁净明瑟。

让娜也为莫迪画肖像,在1916年她画出了《莫迪》,莫迪当时病卧在床,她的几幅素描作品楚楚有致,呈现出一个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状貌。让娜的作品大多是自画像,不为人所知,只有1919年画的两幅水彩画《自尽》和《死亡》引人关注。

让娜·艾布泰勒纳红颜薄命,其人生的悲剧与莫迪密不可分。1918年秋天,让娜分娩后,疼爱亲生女儿的母亲主动前来尼斯帮忙。然而,莫迪格里阿尼性情怪僻,因家里来人觉得碍眼,常无端滋事。最后,他干脆抛下两个女人,自己单独住进城里一家旅馆,以免双方闹翻。莫迪一身疾病,1919年7月,让娜第二次怀孕,二人回到巴黎。莫迪肺结核病情日益严重,他想让对方解脱,劝说道:“让娜,你太年轻,太纯洁。你的泪水像鲜奶一般,应该回父母家里去了。你生来不是为我的。”然而让娜用情过深,无法脱身。莫迪自己心里同样十分矛盾,曾写下一份保证书,许诺要娶让娜为妻。到自己病重卧床不起时,又向在病榻旁侍候他的让娜说,他们的爱情“缱绻永夕”,要她誓死相殉。1920年1月24日晚,莫迪格里阿尼被紧急送往医院,不治而亡,未能来得及兑现娶让娜为妻的承诺。在莫迪死后刚两天,1月26日凌晨,让娜趁哥哥熟睡不备,穿过屋内,默然走到高楼窗前,怀着8个月身孕,背朝外仰身坠楼殉情,追随莫迪而去。

让娜坠楼后,18个月的女儿交由莫迪的妹妹收养。父母不让她跟安息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的莫迪合葬,将她埋在巴黎南郊的巴涅墓地。他们不承认莫迪是艾布泰勒纳家族的女婿。直到10年后的1930年,让娜的双亲才同意把女儿的遗骸移至拉雪兹神父公墓,跟莫迪埋在一处。

莫迪笔下的让娜(1918年)

莫迪格里阿尼死后,他的作品堪称天价,可他生时却贫困潦倒,无人赏识,只有让娜·艾布泰勒纳至死为其痴迷。女歌星维罗尼克·帕斯岱尔为她编了一支曲子《让娜·艾布泰勒纳》,为其献上凄切的挽歌。2006年,女小说家弗朗西·于瑟写出小说《橙唇女》,追述让娜死前的生活场景。1958年,新浪潮导演将莫迪与让娜的情事搬上银幕,掀起一股冲击人心的浪漫情潮。继之,弗朗戈·达维尼亚拍了描述“画坛情侣”的彩色传记片。近年来,巴黎又上演了2004年由米克·达维斯导演的电影,追述莫迪与让娜机缘不契。

2015年11月,莫迪格里阿尼的一幅《躺卧裸女》竟以1.8亿欧元的高价拍出。女作家纳狄娜·梵·德雷斯特莱滕不认同这种19世纪到20世纪初重男轻女的趋向,于2017年7月发表长篇画传《让娜·艾布泰勒纳,短暂的气息》。她用了整整7个篇章,详细陈述让娜·艾布泰勒纳的生死经历,描绘她的气质和风度,显示一个弱不禁风、吹气如兰的弱女子仿佛蜉蝣一般展开双翅在人生波涛上飞翔,而又极短暂地、凄凉神秘地陨灭。结局似乎是命定的,难怪有人将她形容为“法兰西前拉斐尔派的奥菲丽娅”,这也是一种审视心态。让娜如此这般归宿,让人不禁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看见兰波笔下的《奥菲丽娅》:

噢!苍白的奥菲丽娅,

雪一般美丽,

是啊,你夭折了……

水里漂浮着柔曼的轻纱,

浮漾着百合花般洁白的奥菲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