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90后”的诗歌想象和美学地形图 ——关于《中国90后诗选》编选及其他
来源:文艺报 | 赵卫峰(白族)  2022年09月05日07:57
关键词:90后诗选

谈及“90后”诗歌写作,已让人习以为常的数字化传播环境是一种先在前提,它对于生于1990年及之后的一代写作者,影响巨大深远。这也涉及阅读媒介及阅读接受方式的新变,从传统纸本时代到随时随地的视听或读屏时代,“90后”一代的阅读量、阅读面都能在短期内形成可观景象,并促进他们写作题材的丰富。这也是我们在编选《中国90后诗选》(赵卫峰、赵学成主编,德宏民族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感触。从题材的多样呈现,能看到他们对广义的“信息”汲滤、对生命与生活环境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创作数量也因此层出多产,同时在表达上明显透露创新创意的自觉。

网络环境及其带来的变化是共享普惠的,诸如诗歌文化可参资源、诗意及日常审美意识的普及、发表与交流的便捷等方面都与以往不同,那么我们又将如何从中发现和认可那些个体及具体的写作呢?首要方面是观念的呈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其实指的也是观念的更新、表达的创新,“90后”诗歌对此是积极和有贡献的,他们对作为常规、成规的思想观念、概念的态度并非盲从墨守,而是多有反诘、怀疑,这无疑能更好地开拓思维。

激情是诗歌原动力之一,真情及实感则让诗歌更显纯粹质地。从“90后”一代诗歌的题材或说“内容”看,身心环境的多维光影有效地渗露和得以朴实记录,呈现出可观的新时代诗意风貌。时代环境的变迁,渐使城乡间距离进一步模糊,在“90后”看来,城市也是原乡,也是乡情之原载体,不朽的“乡愁”与生俱来,更与身俱在,他们的书写也因此不再顺延既定乡土写作、民族文学、女性诗歌的模式,而充溢着素朴的个性并保持了写作的主体性及探索性。一枝一叶总关情,他们的诗歌不仅细节、细小、细腻地体现诸如“山乡巨变”等宏大主题,也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对爱情、亲情等人世常情进行着再认识与自我解读,艺术性与思想性获得较好交融。

“90后”诗歌中,少数民族诗人呈现出某种与时俱进的特殊性。《中国90后诗选》最后入选的220位诗人中,少数民族诗人约有30余位,分属于回、苗、蒙古、满、白、侗、土家、布依、壮、鄂温克、彝、瑶等民族。他们的写作成绩可谓同龄人中之翘楚,在全国青年诗歌园地里也多有炫目,如宋阿曼、文西、马骥文、苏笑嫣、袁伟、张媛媛、马贵、曾入龙、马文秀等。从某种角度看,“90后”少数民族诗人相对更为“复杂”,他们生长的物质环境今非昔比,学历相对较高,文化积累及文学素养既与民族与地理文化相关,也与汉文化传统资源相关,还与西方文化与文学的优良部分相关,这使得他们的写作在保有民族根性的同时,又颇具前瞻意识及现代感与先进性。

传播的变化开启了诗歌新的局面,也使诗歌的定义、意义和功能发生阶段性或局部的嬗变。“90后”诗歌花园品种繁多,言志缘情并行,他们或重于语言探究,或强化娱乐性成分,或倾向于知识性阐释,或偏向个体性体验,学院式写作与通俗性口语体各行其道。竞相绽放意味着对诗歌文体的内在探索与变革实践,对多维情感与语言边界的纵深测量可能。“90后”诗人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更自由、任性、轻松同时不失认真的态度,在生活与写作之间,体现出更真实自然的过渡与链接。在编选中,我们亦很看重语言的理解及把握这一层面,同时考虑到“样本性”。为此,我们亦特约了几位“口语”写作者,如余幼幼、瑠歌、吴雨伦等。

相对于前代诗人,“90后”诗人阅读与写作条件更好,因此也起点更高、进步更快、学徒期更短,所受到的各种帮助也相对便捷,少年老成,明显早慧。部分生于1999年的诗人,如彭杰、拓野、付炜、沈耳等,在写作上短期内就显得成熟,在界内获得充分肯定。这支队伍还是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跨界的先锋队,如李琬、秦三澍、王子瓜、伯竑桥、砂丁、李海鹏、更杳、陈陈相因、赵汗青、焦典、朱慧劼、康宇辰、陈辉、徐晓、谢雨新等诗人,他们在写作、评论、翻译等方面多管齐下,呈现出茁壮、清新的写作图景。

诗歌新一代在成型,我们编辑《中国90后诗选》,正是试图从旁观者和目击证人的角度,来回顾、梳理和观察“90后”诗歌的精神履迹和文化征象,竭力展现一代人的诗歌想象和美学地形图。编辑即是意味着选择,意味着一种审视与批评。十多年来,在文化机构、报刊、网络媒体的合力助推和热情宣传下,在“90后”诗群自身的传播、交流和活动介入下,他们作为诗界新生力量已然崭露头角,并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风格侧面和美学形态。应该说,“90后”诗歌基本上完整地赓续了当代诗歌的整体性面貌和特征,而又有所突破和溢出。敏锐而有着本体化趋势的语言意识、匠心独运的诗体构建、复杂精微的修辞技艺、幽深而偏僻的意境营造、庞博多变的典故索隐等等。这些特征,在《中国90后诗选》220位作者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对于一个诗歌选本,代际概念视角下的现象扫描和整体归纳作为一种“宏大叙事”,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个体诗学的内在丰富与复杂性,也会出现种种缺漏和遗憾。但我们依然相信,《中国90后诗选》所展现的诗歌图景,以及相应的观察与思考,是对过去十多年来中国“90后”诗歌发展历程和美学成果的一次系统整理和集中存档,兼有生动的在场感和严谨的历史性,必能提示和揭示一代人诗歌中的那些最初的声色光影,同时对处在写作进行时之中的“90后”甚及“00后”诗人有所裨益。

自然,数字化环境的共享性及大面上的同质化对于每一代每一个写作者都是应该清醒正视的双刃存在。对于“90后”诗人而言,每一步都依然只是一种开始,这也是一个选本的初衷,也是相互的信任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