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人 一句话 一座城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何春红  2022年07月13日11:34

一个下雨天,我走进昆山千灯古镇的老街,走进有着悠久历史的昆曲发源地。街上游人较少,只有几家街店开门营业。

我沿着长长的青石板街,在古镇老街的雨巷中漫步,临近老街尽头,在一座私家别院前停下脚步。两扇漆黑的木门半开半闭,门两侧石刻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8个大字映入眼帘,这里便是赫赫有名的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本名顾绛,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

跨过门槛向里走去,眼前一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在小雨中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建筑分两层,底层是展厅,厅内陈列着顾炎武先生的塑像、手迹、生平事迹介绍等。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明末家道中落。他原为顾同应之子,因堂伯过世,伯母王氏孤寂,便过继给其为子嗣。在嗣母王氏和嗣祖顾绍芾的悉心教导下,顾炎武自幼读《大学》,颂“五经”,学习《国语》《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以及《孙子兵法》等兵法经典。他对科举考试心不在焉,对天文、地理、兵、农、水土等却颇有考究。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博极群书,精於考证,国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

出了展厅,面前的景观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曲水环绕、花木扶疏。沿着小径在雨中漫步,遐想联翩,眼前的亭台、曲径、小桥是否曾经一起陪伴先生在雨雾中聆听母训?又或在雨中的亭台下,先生大声诵读《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学识打开了他的人生视野,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45岁的他开始北游,与书为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阅古籍、访民俗、拜学者,用25年的时间遍历大河大山,查水利、究地理,每到一处,所见所闻皆录于《日知录》中。他携友共研畜牧,惠农利耕,撰写完成《天下郡国利病书》。70岁时,游历半生的先生因失足坠马而亡,由嗣子扶灵柩归千灯故里。他一生好学,以天下为己任,尽匹夫之责,赢得世人景仰。毛泽东曾点评中国历史人物时表示:顾炎武可师。

客居昆山多年,我数次漫步青石板路,用指尖轻触水乡石桥,也借着歇脚倚在石桥廊边,听船娘的渔舟晚唱。由此,记住了江南的水,江南的桥,江南的水磨调。是的,我们常会因一句话了解一个人,因为一个人记住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