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建明:为什么写《革命者》
来源:长江日报 | 何建明  2022年06月24日09:42

6月初,我的长篇纪实作品《革命者》(俄文版)获得俄罗斯“2021年度最佳图书”奖。很多朋友通常会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俄罗斯把这个很高的荣誉给予了一位中国作家?有诸多原因,我想,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社会变迁和进步,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所以这种经验值得人们学习和效仿。《革命者》居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它能够受到中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的读者关注也是必然的。

这些天也有读者向我提出问题:你写《革命者》的创作经验是什么?

怎么说呢?对一个成熟的写作者来说,其实并没有多少所谓的“创作经验”,因为所有的“创作经验”早已在过去的每一部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呈现了,而现在所写的每一部新作品则都是在把已有的成熟经验进一步成熟和完美地发挥而已。我所要说的是:写《革命者》仅仅是一个“心理历程”,而这个“心理历程”是全书形成的关键所在与核心及灵魂,没有这个“心理历程”,就形成不了现在的《革命者》精神。

我写《革命者》,经历了四次“心理历程”:

第一次是看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陈独秀一家人在大革命低潮的1927年至1928年的悲惨命运,它掀起了我心底的巨澜:初次到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当我看到陈独秀大儿子陈延年和二儿子陈乔年英勇牺牲的事迹后,久久不能释怀:陈延年当时28周岁,英俊朝气,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在党内的地位与周恩来不相上下。当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不得不转入地下。可是这时的党,需要有一个“执行机构”来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斗争,于是中共江苏省委由此而诞生。谁来出任江苏省委第一任书记?陈独秀的大儿子、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陈延年被调到上海,出任这一职务。然而上任的第一天开会,就被国民党警察与特务盯上。赤手空拳的陈延年等同志与全副武装的敌人肉搏起来,然而,最后还是被全部抓捕。敌人对陈延年用尽酷刑,但陈延年宁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陈独秀的长女陈玉莹,也是陈延年的妹妹、陈乔年的姐姐,在安徽安庆老家听说哥哥在上海被害,赶紧到上海寻找和打听哥哥的下落,最后是好心人告知她:你哥哥被敌人残害后,装在麻袋里扔进了黄浦江里……陈玉莹悲痛欲绝,只能在黄浦江岸边,为哥哥烧了几把纸,不得不带着悲伤回到老家。但谁也不会想到,才过去几个月,又传来不幸的消息:弟弟陈乔年被捕。陈玉莹赶到上海,得知弟弟已经在前几天被国民党特务残害了。连连打击,让陈玉莹最终在上海滩悲愤而死。

陈独秀当时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不到一年间,三个儿女忠烈而亡,一个28岁、一个26岁,女儿27岁。其中两个儿子,都是我们党内年轻有为的优秀领导者、中央委员。

每当我站在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的遗像前,我的心一阵阵痛楚,内心总在轻轻地呼唤:一定要把他们的事迹宣传出去。

这是我的第一个“心理历程”。这个“心理历程”,奠定了一部作品的思想之根,即革命者的精神必须得到公正的张扬。

陈延年作为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任书记在上任第一天就被敌人抓捕后,中共中央特别着急,立即任命另一位中共中央领导赵世炎“代理”江苏省委书记,然而在那个严酷的年代,共产党人的命运面临着今天不知明天的不测后果。果不其然,在陈延年牺牲不久,赵世炎被敌人抓捕杀害。赵世炎曾是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是陈延年的入党介绍人,他原本与周恩来都是中共“一大”代表,但由于中途遥远,他们没能回国参加“一大”。在任江苏省委书记之前,他与周恩来等一起领导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从他被敌人抓捕入狱到牺牲,不到20天。

赵世炎牺牲后,中共江苏省委几任书记连续被敌人抓捕而牺牲。后来中央不得不请求共产国际从莫斯科调回一位叫许包野的中共高级干部回国任江苏省委书记。许包野在国外留学11年,是早期中共领导中学历最高的一位,双博士学位。奉命回国前他化名“保尔”——因为他太崇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所以后来改名为“保尔”。这位杰出的革命者,回国后经历了严酷的地下斗争,后任江苏省委书记。因工作出色,又调任湖北省委任书记,可不久又被敌人杀害。许包野牺牲后,家人一直不知他的情况,由于他用的代名,组织上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一直到几十年后,广东省委在研究党史过程中,通过艰苦的调查搜寻,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证实了“保尔”就是许包野。而此时,不知其丈夫去向53年的许包野的妻子已是病重在卧。当革命烈士证书送到其床头时,痛失了丈夫53年的老人老泪纵横。半个月后,老人家抱着丈夫的《革命烈士证书》,与世长辞。

从陈延年、到赵世炎、到许包野……这些年龄都在二十七八岁就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的事迹,以及为革命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的灵魂一次次受到震荡……于是也就有了发誓要为革命者名留青史的第二个“心理历程”。

这个心理历程解决了一个作品的思想升华问题,即革命者的前赴后继精神超越了我们普通人的精神价值观。这是最可贵的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精神的最崇高之处。

第三个“心理历程”是我看到了非常有名的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位烈士的事迹。这位烈士叫欧阳立安,牺牲时才17岁。他是湖南人,跟着父母从小就参加革命。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滩上,中共地下党的行动已经非常受限,成人们的行动随时受到敌人的识破和被捕、枪决的威胁。怎么办?欧阳立安凭借着年少、个头矮又机灵等不被敌人注意的独特优势,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出生入死,为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传递情报和重要文件的艰巨任务。后经何孟雄介绍,15岁的欧阳立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1月17日,欧阳立安在参加中共江苏省委的一次会议时被捕,1931年2月7日晚,欧阳立安在龙华监狱英勇就义,年仅17岁。

欧阳立安的牺牲,以前很少有人提到。他的青春生命呈现的光芒一直令我感动。同时也想到了许多现实中的问题:比如有一部分年轻人,不懂得珍重历史和珍惜当下,自我膨胀,缺乏奉献精神等。我想,欧阳立安的精神代表了中国革命者中极其可贵的一代少年英雄的形象,宣传好他们,对今天的年轻人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特殊教育。

这是我的第三个“心理历程”。它使革命史的文学书写找到了一种与现实的契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现实意义”。

在写牺牲在上海解放前8天的黄竞武烈士时,我发现这位哈佛大学高才生的父亲竟然是著名的黄炎培先生。黄炎培是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后来他跟随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的挚友,投身革命阵营。儿子在上海牺牲时,黄炎培正在北京协助毛泽东、周恩来筹建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那天,是黄炎培的七十大寿之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之后,见到黄炎培,毛泽东欣喜地说:也祝贺先生生日快乐!黄炎培激动万分,同时也感慨万分。当日晚上黄炎培回到家里,接到一份从上海寄来的“大公报”。那上面正好有儿子黄竞武的遗体被公安人员发现和挖掘出来的现场照片……黄炎培当场老泪纵横,挥笔疾书,写下“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革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这样的诗句。黄炎培父子的不同命运,让我对“革命者”的概念和本质有了彻悟与升华……

这是我誓言要为“革命者”立传的第四个“心理历程”。这个心理历程超越了阶级的概念,此时的“革命者”所呈现的精神,是属于人类进步势力和思想崇高者的了。

关于《革命者》的创作,如果可以总结的话,那就是这样一句话:一部好作品,创作者的技巧实际上对一个成熟作家而言,已并不重要。情感和思想上的升华才是根本的,因为它是作品的根脉与思想的光芒点。文学讲求作者的精神追求,好的作品首先源于作者的思想格局和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