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走在途中的人》:麦豆诗歌中的都市景观
来源:江苏文学(微信公众号) | 宋云静  2022年05月26日09:48

诗集《一个走在途中的人》是诗人麦豆的第四本诗集,是对“行走”途中所见所闻的记录。诚如诗集名称所言,他的诗歌大多创作于上班或阅读的间隙。于行走途中,他将观察到的生活场景与当下的思考落于笔端,过去与未来都在他的诗歌中被呈现。他侧重城市生活的细部,对城市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与摄取,关注不被人留意的细节。同时他也透过现实之眼对生活加以审视,将内心所受触动形成诗行,这也启发着读者对生活进行思考。

麦豆诗歌在意象选取上具有丰富性,他能够将变黄的叶子(“有的叶子在变黄,飘落”《散步》)、觅食的乌鸫(“一只乌鸫正在草丛中觅食”《散步》)、吹拂的风(“有风在地面/吹着枯叶”《忧伤的风》)、松木梯子(“路边的员林工/正踩着松木梯子,在高处修剪法桐”《离家出走》)、蓝色的大桥(“傍晚六点/我从蓝色的大桥上经过”《一群冲冷水澡的弟弟》)等大量寻常事物糅合进诗歌中,无论是自然意象,还是非自然意象,一经他的手,都变得富有诗意,由此能够看出诗人纯熟的艺术创作手法。借助丰富的意象,麦豆扩大了诗歌的容量,他试图在诗歌中呈现更多的生活细节,搭建更生动的生活场景。由于麦豆的大部分诗歌都创作于“行走”途中,所以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现场感深深吸引并沉浸其中,于是阅读活动变成一种对都市景观的欣赏,又像保持一段距离,对生活进行观察与审视。在扩大诗歌内在空间的同时,他又追求语言的俭省,减少修饰成分,避免使用长句子,我们透过麦豆诗歌简洁的语言,总能获得更大的信息量,诗歌的张力也有所提升。同时他还追求语言的思辨性,强调对客观之物的呈现,这与他的哲学阅读有紧密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给了他很大的语言启发,在“主体意识”之外,他更强调“主语意识”,“主体”指的是人类,而“主语”则扩大了“人类”的范畴,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纳入其中,它们皆可作为诗歌的“主语”。他将意识赋予客观之物,让事物保持自身的纯粹性,让它们成为自身,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万物平等的精神理念。以《离家出走》(节选)为例:

路边的园林工

正踩着松木梯子,在高处修剪法桐

开车的行人笑着把车停下

挪走挡道的树枝。

路边的兰花已经盛开

叫不出它的名字——

仔细看,居然有一只七星瓢虫在其间散步

这几行诗选取的只是简单的生活场景——街头所见,但却充满了丰富的生活细节。踩着松木梯子在高处修剪法桐的园林工,挪开挡道树枝的笑着的开车的行人,漫步兰花丛中的七星瓢虫,按照由上往下的顺序,诗人将他驻足街头看到的人与事呈现出来。他没有采用夸张的修饰,只是单纯地对场景进行摄取与描述,将所述对象的动作、神态等原原本本地呈现。兰花盛开于路边,七星瓢虫悠闲地在其间散步,它们和修剪法桐的园林工人与开车的行人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并且有着各自独立的意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麦豆将生活平静和乐的一面展示出来,所以诗歌阅读起来才让人觉得可亲,仿佛能触摸到生活的脉搏。

麦豆在诗歌中呈现的场景同样具有多样性,这些场景或宏大(“一条大鱼自水底升起/人们在它的脊背上奔跑”《在龙都》),或渺小(“黄昏时分的空气是香的/是人间的空气”《黄昏时分的空气》),或是纯粹的自然(“坡上的那些树,一律斜着身子/沉重的枝条垂向地面”《晚归》),或是作者对不同人的观察(“衣衫不整并非坏人/可能只是无家可归”《摇篮曲》),或是纯粹的季节变化(“春天已经到来/绿色的藤蔓悄然爬上栅栏的墩台”《我们为什么给灵魂建造铁栅栏》)……每一个场景都是城市生活的一个侧面,他立足于微细,经常能够关注到那些不被人关注的事物与不被人留意的风景,即便对于常见事物,他也总有自己的看法。将他笔下形态各异的场景拼凑起来,就是我们生活其间的都市,我们当前的生活也就有了雏形。

都市景观的内在映射,是人的情绪与情感。诗人是敏感而多思的,面对纷繁复杂的都市,他的内心世界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有时是感伤忧郁的,“天空是故乡永恒的地址/抬头,望月,伤感是一封母亲的来信”(《摇篮曲》),虽然穿梭于城市,他内心深处仍然有拂之不去的乡愿;有时他内心充满了悲悯与同情,“只是一个人走在路上/难免会对另一个孤单的人/心生同情”(《111路晚班公交》),城市的庞大映衬出个人的渺小,孤独感袭来的时候,他对同样的孤独者总是抱持着同情;他经常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自责,“无数次沿途摘下一片叶子/出于顺手,也许是无聊/没有想到自己在杀戮”(《散步》),他的悲悯之心不独对于人,对待自然万物也是如此,他对自我的要求非常严苛;也有些时候他将情感完全隐匿,“拥挤的早晨八点/相似的中年面孔/沉默。只有汽车的喇叭在响”(《十字路口有感》),做一个纯粹的观察者,穿行于人世间……在多样化情感背后,是诗人对自身、对生活、对都市进行的不同思考,他既是一个行走的观察者,又是一个行走的思想者,行走既是地理层面的行走,又可以看作是思维层面的思索,他将心灵所见落实于笔端,透过事物的表象直达问题的本质,反思意识始终渗透于他的诗歌创作中。他试图在创作中延续这种批判与反思的传统,打破日常生活对个人的束缚,挣脱现代诗学传统对创作的限制,探索新诗创作的新出路。所以,麦豆看似对日常事物、日常生活进行重复书写,但是因为诗歌精神内核的差异,所以总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感受,我们也不会因一些意象的重复产生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