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汪修荣:中国少年的接力长征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汪修荣  2022年05月07日20:36

《中国少年》

作者:韩青辰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新安旅行团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1933年,新安旅行团初征,1935年正式出征,风云5万里,烽火17年。一群热血少年,为宣传抗日救国,冒着千难万险,从淮安走向上海、南京,走向华北、华中、西北、西南,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把学校开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不仅是一个少年旅行团,也是抗日宣传队和播种机。著名导演蔡楚生称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着国家民族之大任,一步一步把电影、文明、希望送到穷乡僻壤,打开国人眼界,唤醒迷茫的心灵……”《中国少年》正是以新安旅行团光荣历史为素材创作的一部长篇儿童小说,通过新安小学一群少年演新旅、学新旅,争做新时代“小好汉”的故事,反映当代中国少年继承新旅精神,赓续传统、接力前行的步伐。

新安旅行团是教育战线一面不朽的旗帜,对今天的教育界和少年儿童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作为一个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作家,韩青辰把目光投射到新旅历史上,试图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体现了作家对当代少儿教育的敏锐思考。新安小学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一所学校,创办之初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精神由他的弟子、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汪达之发扬光大。1933年,汪达之组织7个平均年龄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旅行团独立到上海修学旅行,引起巨大轰动,得到了陶行知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1935年,汪达之率领14人的新安旅行团再接再厉,二次出征。如果说上海之行仅仅是一个教学尝试,第二次却是真正的教学“长征”。为了这次“长征”,汪达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爱情,甚至割舍了对母亲、家人的亲情。新旅从淮安出发,历经上海、东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等地,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们以社会为学校,以生活为教育,把实践当课堂,在旅行游学中宣传抗日爱国主张,传播文化文明,把作业写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改初衷,许多团员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与牺牲。在他们的影响感召下,新旅从最初的14人发展到600余人,用行动唤醒了千千万万国人投身抗日爱国的洪流中。作品通过演剧、阅读、参观、采访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多维度、多视角展示了新安旅行团光荣的历史和众多小英雄的形象,让今天的小学生受到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新安旅行团的红色记忆是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这部小说的鲜明底色。作者有意把故事背景设置在新旅故事发生九十年后的新安小学,这是一个颇具匠心的艺术设计。九十年前,新旅正是从这里出发,享誉全国。作为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学校,作为新旅的继承者,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今天的新安小学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既赓续历史,又开启未来。这样一个巧妙的设计就把历史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家通过这样的构思,穿越时空,把老新旅与今天的新安小学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为此,小说精心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条是藏在文字深处的、历史上的新旅,另一条是今天的新安小学学新旅、争做新时代“小好汉”的现实生活,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交叉推进,把历史与现实紧紧勾连在一起,昨天与今天、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不断切换、穿插,一张一弛,让读者不时产生时空穿越感,既增强了小说的张力,又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小说中,新安旅行团的历史是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自然地融入今天的小学生生活的。以俞子航、秦思宇等一群新安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儿童剧《新安旅行团》小演员的选拔、排演以及学校开展的各类学新旅活动,对新旅历史渐渐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自觉开始探索新旅、了解新旅、学习新旅。他们一方面通过阅读新旅当事人的回忆、新旅探秘者撰写的文稿,通过采访新旅老团员、新旅后人,全方位立体挖掘新旅的历史,另一方面结合今天的学习生活,在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下,从红色记忆中汲取养料,争做新时代“小好汉”。在这样的氛围中,俞子航心胸更加开阔成熟,李莱迪解开心结、健康成长,其他人也都不断克服自身缺点,完善自我……名医张爷爷在小说中是个承上启下的象征人物,作为烈士张平的侄子,他既是新旅的后人,又是新旅的研究者、继承者,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历史与传承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小说中,两条线索并行推进,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使作品充满强烈的节奏感,情节更加跳跃、灵动,沉重与活泼交替出现。小说通过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表明生活即教育的办学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情操与家国情怀是这部小说的精神内核和创作基调,也是新一代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新旅践行的新安精神和教育理念,不仅是新时代的教育之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之魂。教育不仅在于灌输知识,还涉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幻,如何教育下一代,用什么来教育下一代,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这既是新旅给我们的历史启示,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时代课题,也正是这部小说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系凤凰传媒编委会成员、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