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棘花》: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来源:文艺报 | 刘克邦  2022年04月11日09:26
关键词:《棘花》

简媛的《棘花》是一部生活画面色彩强烈、人物形象特色鲜明且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长篇小说。读毕此书,我似乎看到,“背叛”与“救赎”两词,像一对扑朔迷离却又真实存在的小精灵,在《棘花》的舞台上缠绵纠葛,将一台人生剧出演得活色生香、入木三分。

在《棘花》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帮助需要你帮助的人”。我想,帮助需要救赎的人,这应该是作者的有心之笔,是她最有亲身体会最触动内心柔软之处的顾念与感叹,是面对当今社会“路有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呼唤与呐喊。

在少女时期,寄居冷市表姨家读书的杨素被表哥强暴,乘车逃回客界时错过了车站,一个人在雪地里行走了三个小时。黑暗中,她孤身一人,身无分文,寒冷、饥饿、孤独、恐惧向她袭来,几乎陷入了绝望的境地。这时候,一个好心的叔叔出现了,带她住进了旅馆,端上一碗热面,帮她从困境中走了出来。“等你有能力帮助需要你帮助的人时,你就找到我了”,他留下一句令杨素永远也无法忘记的话,走了。富有戏剧性的是,多少年之后,这位叔叔竟作为病人与身为医生的杨素再次相遇,且是她骨肉相连的亲生父亲。太巧合了,也太幸运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简媛在小说中的这种安排,在现实生活中似是难以发生,却又尽在情理之中,让“救赎”一词熠熠生辉,多了一份力量和价值。

我猜度,《棘花》还想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曾经受过帮助的人,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帮助需要救赎的人。小说中号称“冷美人”的杨素从来没有忘记那个被人帮助的雪夜,从来没有忘记那个救赎她的叔叔留下的话,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顶住来自周遭的嘲讽、蔑视和家人的抱怨、不满甚至离去,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心中的誓言,用“金子般纯洁的善心”抚慰、救助病人,“资助了贫困地区的三个孩子上学,还加入了某个全国性的义工社团”。当得知患者墨兰“媳妇没奶水,孙子天天要喝奶粉,我这手术又花了不少钱,我儿子走背时运,干啥亏啥”时,杨素又想方设法替她在保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帮助她缓解生活上的困境。染上毒瘾的犯人卓尔身患重病,且艾滋病检查呈阳性,杨素悲悯于怀,毫不歧视和回避,全身心地尽其医术进行抢救,用温暖和体贴抚慰他惶恐与绝望的心灵,让这个痛恨自己母亲和妻子几乎到了疯狂地步的男人感动不已,成为他心目中“一颗有着天然光泽,散发独特魅力的珍珠”,以致后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护卫杨素的安全。这种帮助与回馈令人唏嘘不已,超出了一般的意义。

在那个非常年代,杨楚与王荆花夫妇对墨兰的救赎,则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的。墨兰的继父因赌博欠债,将墨兰作为抵押卖给好吃懒做的二癞子后,墨兰走投无路逃到杨楚家里,面对凶狠嚣张的追逃人,杨楚一家子挺身而出保护墨兰。“谁再动老子家的东西,老子让他吃这个”,关键时刻,一向胆小怕事的杨楚发了宝气,不顾后果地挥舞起柴刀吼叫起来,帮助刚刚产下婴儿的墨兰躲过一劫。后来,他们又含辛茹苦,将墨兰的女儿杨素养大,送她进城读高中、上大学,最终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医生。杨楚是老实人,没有太多话;王荆花生性暴躁,喜欢骂人。这对夫妻性格迥异,但他们深明大义,助人于危难之中,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我想,此乃人性使然,当欣然赏之、赞之。

如果说,背叛是苦,是痛,是忧,那么,救赎就是甜,是喜,是乐。它们是人性的两面和两面的人性,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生,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背叛与救赎共生共存,形影不离,只不过因时、因地、因人程度不一而已。好歹有无不可回避,是非对错自有公认。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它们牵引出来,串连、融合在《棘花》之中,如实地生动地呈现给读者,让人关注,让人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