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躬身:一个动作 一场“革命”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任林举  2022年02月21日14:52

我坚信这是一个传奇。一个极其简单的动作或姿势被倡导并反复强调,十个、百个、千个、万个……最后,七十五万人不断重复着一个动作——躬身捡拾垃圾。五年之后,一个简单的动作拥有了神奇的意义。躬身,已经远远超离它自身所拥有的具象,变成一种象征或隐喻。如今,当人们再一次俯下身去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有一些更加重大的事情正在发生——人与自然之间有了更多敬畏与和解,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理解与和谐。

2015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决定开展“全域无垃圾”运动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到了这项工作的意义。5年之后,微不足道的弯腰躬身捡拾垃圾演化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革命”,甘南的自然环境因为全员环保意识的提升而发生了出人意料的“蝶变”。75万各族民众共同叩开高原的绿色生态之门,不仅通过“全域无垃圾”运动在雪域高原开启和引领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环境革命”,也通过对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的改变,创造性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个素有两河源区、“中华水塔”之称的地域,已然一改往昔旧貌,实现了华丽转身。

■ 卓玛加布:心系母亲河

玛曲,在藏语里是黄河的意思。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门堂乡进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木西河乡后,在玛曲辗转盘桓达433公里,占黄河总行程5464公里的8%。

今年55岁,在黄河边出生、长大的卓玛加布似乎很小的时候就把这条古老的河流装在了心里。时至今日,父母、爷爷叮嘱的话他仍然能够牢记不忘:不能往河里撒尿和倒脏水,更不能往河里倾倒动物的粪便和血,不能往雪地上和山谷里吐唾沫,不能往草地上钉橛子……

1982年,甘南的牧区实行承包到户,分草场、分牛羊,人们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被打破。从给来牧区倒卖牛羊的小贩当向导,到自己做起牛羊交易,再到做皮张、奶酪、酥油等生意,卓玛加布不断扩展着自己的业务领域。

世纪之交,牧区的草场承包进一步细分,家家户户都需要把草场用铁丝围起来。卓玛加布看准商机后及时转型,改做铁丝网生意。

2003年,卓玛加布的铁丝网厂正式成立。由于物美价廉,厂子的业务红火,不出一年时间,附近的牧场都装上了他生产的铁丝网。

某一天,卓玛加布开着车到草原上四处转转,却发现在他制造的铁丝网上,各种颜色的废弃塑料袋在随风颤抖。铁丝网内外的草地上,到处散落着人们随手丢弃的各种塑料包装。就连黄河岸边也已非旧日模样:青草茂盛的岸边变成了沙丘,整齐的河岸被挖掘机切割成“狼牙锯齿”,有些支流已消失不见;水岸边堆积着各色各样的塑料制品和废弃物品……

卓玛加布决定从自己家的牧场和工厂开始,开展一个消灭垃圾的行动。一周后,他领着人把自家2000多亩草场上的塑料袋,各种包装物,散放的炉灰、旧衣物,以及牛羊尸骨等垃圾清理得干干净净。

附近的人看到卓玛加布的草场和工厂环境这么好,也学着他的样子干起来了。卓玛加布于是组织家人、工人和自愿参加的牧民进入公共领域,清理那些“无主”垃圾。从此,卓玛加布所在的玛曲县欧拉乡达尔庆村村民自发组织的大型环境卫生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领域也越来越广——最远到过100公里之外的地方。

卓玛加布的小型环保志愿队伍像一支环境保护的火炬,但并没有像卓玛加布想的那样形成燎原之势。真正的转机是在2015年。

这一年初春,卓玛加布感觉视野中捡垃圾的人多了起来,他们经常活动的一些场所已经被另一些人“占领”。当干部入户对他进行“全域无垃圾”宣传动员时,卓玛加布才明白,这次行动是从州到县、到乡、到村,每个人都有责任,还有监督、巡视检查和奖惩措施。治理内容也不是单纯地捡垃圾和打扫卫生,还包括河道、草原、街区、道路、村庄和牧业点的治理。

2016年末,甘南州在首府合作市召开表彰大会,卓玛加布被评为“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先进个人”。他不仅披红戴花受到表彰,还介绍了自己多年来致力于环境保护的事迹。

卓玛加布想明白了一件事,捡垃圾的时代大概已经过去了,现在,得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上的一些大问题。他想起一位叫华尔藏的年轻人,这位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多年的年轻人有着丰富的环保经验和科学治理方法。了解了卓玛加布的想法后,华尔藏建议他将重点放在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原的生态恢复上。

专家告诉卓玛加布,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良好的草畜关系,也就是有多大的草场只能放多少牛羊。专家给他家计算了一个畜草平衡点。本来,他的草场完全可以养300多头牛,外加500只羊,但卓玛加布想了想,还是把家里的1000多只牛羊大部分卖掉,只剩下200只羊、50头牦牛。结果,到了秋天,他家的草茂盛处差不多有一人高,每年夏天都会有黑颈鹤来筑巢。

卓玛加布开始试着在黄河岸边的沙化草地上种树、种草。第一次向沙岗宣战,整整6天时间,他和员工、亲友撒了500多公斤草籽。但两个月过去,已经长到指头长的小草被灼热的沙滩烤焦,一年的好时机就此错过。

第二年,卓玛加布请华尔藏来制定方案,并现场指导,这一次是真的成功了。沙岗上栽下的2000棵红柳树苗和撒下的1000公斤草籽,都变成黄河边一片葱翠的绿色,曾经光秃秃的山丘,已是树草葳蕤,一派生机。

首块沙地治理成功后,不断有牧民来向卓玛加布请教治理草原退化、沙化的经验。就在他醉心于沙化治理并取得可喜成果的这几年,甘南州一个个小康村拔地而起,农家乐、牧家乐、民族特色小康村,从内到外、不可置疑地印证着广大农牧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 扎西草:对垃圾“零容忍”

甘南州的“环境革命”刚开始不久,有一天,有人对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扎西草说,合作市发动全市干部群众在大街小巷捡烟蒂,一天总共捡了350公斤烟蒂;又说,0.5公斤烟蒂在1600个到1730个之间。

扎西草拿起计算器算了一下,按每0.5公斤平均1660个计算,350公斤烟蒂总共就有116.2万个烟蒂。116.2万个烟蒂就是116.2万次弯腰的动作。如果把全州七县一市都加到一起呢?如果按连续5年1800多天计算呢?那将是几十亿次的弯腰。在心里稍微想象一下那些场景和画面,扎西草就觉得十分震撼。

随着捡垃圾次数的增加,扎西草突然发现自己的眼睛变得敏锐了,每个细小的垃圾都看得清清楚楚,并且对路边的垃圾不可容忍。每天上班前,她都要顺手把一副一次性手套和垃圾袋揣在衣袋里,路上看到垃圾随手拾起。她还发现,人的习惯一旦养成,确实很难改。有一次去深圳出差,她看见深圳街上有不少垃圾,不由自主地就一个个捡起来,用纸包上,扔到附近的垃圾箱。

同行的人和她开玩笑:“垃圾捡到深圳来啦?是成瘾了吗?”

扎西草答:“是啊,我想把全国的垃圾都捡掉!”

更让扎西草感动的是,原来对自己发动家人清理垃圾、打扫卫生意见很大的牧区亲属,不但自觉地把家里家外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彻底从牛羊粪便的污秽和气味中解脱出来,还学会了垃圾分类。

就这样,一场“环境革命”像看不见的潮水,舒缓但坚定地向前推进,先主城区后城市边缘,先城里后城外,先城市后乡村……使甘南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整个甘南州5年间没有增加一座水电站,没有审批一个金矿,既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又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截至2021年3月,甘南州共建成生态文明小康村1603个,总投资156亿元,惠及群众10.9万户48.9万人。

然而,这些并不是甘南州的最高奋斗目标。着眼长远发展,在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甘南州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构想,于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规划》诞生了。这个规划详细勾画出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为甘南州迈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 杨润海:在家园重建中积累向善的能量

舟曲县周边的山座座高入云端,像一面面顶着天的屏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间。从明朝中期开始,朝廷在这一地区推行军屯的同时又推行民屯,至清朝雍乾时期,开垦规模达到历史高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全力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流经舟曲县的白龙江从上游至下游相继成立多个林业局,对流域内的树木持续砍伐。直至1998年禁伐,白龙江河道两侧的高山已变成不折不扣的秃山。

清晨7点,杨润海开始带着他的环保志愿者服务队清理、捡拾街道上的垃圾。从他们居住的东城社区出发,边走边捡,差不多半个小时就接近了“舟曲县特大泥石流追思园”。

杨润海在捡拾广场纪念塔下的烟蒂时,尽量把自己的腰弯得很低。烟蒂下边是大理石方砖,再往下就是2010年8月从东边山上滚下来的泥石。特大泥石流灾害使1557人遇难、284人失踪、2315人受伤,其中就有杨润海的十七八位亲人:他的父母、两个孩子,他的4个兄弟姐妹及其家庭。当天,他和妻子驾着自家的运输卡车外出拉水泥,侥幸躲过一劫。

失去亲人后,性格十分内向的杨润海似乎变化很大,开始愿意同别人交往,更愿意帮助别人。他的新家就在灾后的安置小区里,小区的居民都是在那次大灾中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人。

有一天,杨润海突发奇想,串联小区居民成立了一个志愿者服务队。无论社区或是某一个人,只要需要,服务队就无偿提供帮助和服务。刚成立时,服务队有53人,不到一年时间,发展到100多人。

服务队成了社区和附近居民的及时雨。挪动一个较大的物件也好,护送病人也好,只要力所能及,他们都会伸手相帮。2015年,甘南州开展“环境革命”后,杨润海突生感念,看到了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

从那时起,他便在漫无目的做好事中找到了明确的方向,服务队很快就把植树和捡垃圾两项工作调整为主要任务。县里要求每周五集中清理垃圾,杨润海的服务队每周一、三、五都要组织起来捡垃圾,不但社区内,县里的街道、广场、体育场、公园,哪里容易产生垃圾,他们就去哪里。

最重要的,还有舟曲特大泥石流追思园,杨润海每次路过都要去转一圈。在他的心里,这是一个人们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园,他要像擦拭一面镜子一样,将它擦拭得一尘不染,让它随时照亮人们的警醒之心。

■ 拉毛加:脱胎换骨新尕秀的见证者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很小,但位置很重要。甘川公路从尕秀村穿过,从而使这条连接两省的213国道成了尕秀街巷的一部分。从尕秀村前行100多公里,便进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湿地的腹地,再前行400公里,便可抵达著名的九寨沟景区。

现年58岁的拉毛加在尕秀村生活了58年。他的大儿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尕秀村还没有集中定居,政府只能因陋就简办起帐篷学校,七八个孩子、一个识字的老师就算一所学校。当年的落后和交通不便可见一斑。

目前住在尕秀村的392户牧民,大部分是2001年从草原深处搬迁而来。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大部分群众的家庭卫生依然没有摆脱游牧生活的影子,改不了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挂、乱丢乱弃的旧习。

2017年3月,来尕秀村的人突然多了起来,乡里、县里、州里的,跑马灯一样。村民们猜测,上边可能要有大动作了。不久,谜底公开,甘南州要把尕秀村作为全州“全域无垃圾”样板村进行集中改造——从村子的基础设施、外观风貌、绿化美化、环境整治,一直到每家每户的屋子内外。州里的文件把每家每户的改造内容概括为“七改”:改院、改房、改圈、改厕、改灶、改炕、改习。

让所有人难以置信的是,3个月之后,能看到的一切竟然都改了。村民感觉跟做梦似的,周围的环境一天一个样。仿佛转眼之间,作为样板的临街65户民房,全部改造完毕。村民听说不仅是这65户,其余300多户也要改;不仅是尕秀村,几年内全州其他村子也要改,要让全州各地都向尕秀村学习、看齐,最后都像尕秀村一样变成高标准的生态文明小康村。

经过紧张的施工,2017年9月,一个脱胎换骨的新尕秀奇迹般呈现于世人面前。原来横七竖八的电线杆和电线全部改走地下管线;沿路的草场围栏崭新、整齐,原有的坑洼被全部填平并进行了绿化;沿途的牧场和商铺面貌一新,65套临街样板房经统一设计和精心打造,显得气势非凡、美观端庄。家家户户环境优雅、干净整洁,微生物降解厕所、淋浴间、洗漱间,分户式光伏电源、高效节能炉采暖系统、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复合采暖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

拉毛加的房子临街,属于第一批改造的样板房。改造后,家里装修了4间客房,其中还有一个豪华套间。正房大厅面积约60平方米,放了6张藏式大茶几,用于接待用餐的客人。旅游旺季时,他的牧家乐餐饮和住宿同时营业,再加上出售一些自产的土特产,如肉干、蕨麻果、糌粑、酥油、奶酪等,一年算下来,少说也有二三十万元的利润。

拉毛加年前新买了一台小汽车,他说,这大半生什么交通工具都用过,牦牛、自行车、摩托车、越野车。只有现在,牧民才有资格买轿车,牧区和城市才真正在道路上接轨、在生活上同步。说到高兴处,拉毛加开怀而笑。

■ 谢卓玛:让牛粪变成“香饽饽”

邢生道的家坐落在离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沟沟口大约3公里的大山脚下。她的家同时也是她的牧业合作社。她养的牛分两部分,一部分整天待在牛栏里,吃饲草、饲料,产奶。产出的奶一部分拿去卖,一部分用来哺育另一部分牛。另一部分牛是这个合作社主要的产出和收入来源。邢生道出生在这里,一直守在沟口养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擅长饲养0至1岁的牛犊。

多年来,最让邢生道烦恼的并不是养牛、卖牛,而是这么多的牛排出的粪便难以处理。如果不及时清理,冬天堆成山,夏天臭满天。她要把30%的精力用于处理牛粪。

邢生道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那些累人又累心的臭牛粪突然变成了“香饽饽”。进入2018年,附近的一家有机肥料厂主动和她联系收购牛粪。只要她的牛粪堆放在路边攒够一卡车,通知他们,他们就派车过来拉走,按每车1000元收购。这样,每年除去自己留用一部分烧火和给牛换草料的牛粪,邢生道每年卖出六七卡车牛粪,也就是六七千元的收入。

收购邢生道牛粪的肥料厂是近年来甘南州崛起的众多有机肥料厂之一。这个2017年12月才注册的厂子规模不大,约有30名工人,年产有机肥不足万吨,产值达到4500万元。公司董事长谢卓玛原来也是一位牧民,但他很早就离开牧场办起了合作社,把精力放在种植上。他种柴胡、当归、党参、黄芪,什么药材市场行情好就种什么。

开始时,谢卓玛采用化肥种植,但化肥种植一来使植物容易生病,二来市场价格低。人们谈化肥色变,热追“有机” 概念,于是,谢卓玛2016年底尝试购进一批有机肥,使用效果十分理想,从此就动了自己生产有机肥的念头。

他拿一亩黄芪做实验。如果用化肥,需要50公斤,价格为190元;如果用有机肥,则需要200公斤,价格为300元。由于有机种植的黄芪价格高,每亩总收入比化肥种植的高出1100元左右,净利润则高出950元左右。谢卓玛因此把办厂目标从自用为主调整为面对市场销售为主。2018年有机肥厂正式投运以来,厂子几乎一直满负荷生产。

2020年初,卓尼县开始在全县范围落实有机肥购买补贴政策。为顺利推进项目实施,调动群众使用有机肥的积极性,他们采取用肥和产品两头补贴的双重刺激策略。优惠的政策和大幅度的补贴不但让种植户尝到甜头,也极大提高了有机肥生产者的积极性。2020年底,谢卓玛将最后一批有机肥发车运走之后,立即放下手头的事情,动身去设备厂家购置产能更大的设备。他一刻也不能再等了,据说,卓尼全县铺开后,整个甘南州境内都要取缔化肥,谢卓玛的第一目标是:年产能达到两万吨。

当卓尼县的农民因为试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尝到甜头而欢欣鼓舞时,他们并不知道,舟曲县正在召开一个对甘南州来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2021年1月召开的“‘五无’甘南”创建行动启动大会。250余人坐在一起商讨、部署一项宏大计划——用5年时间,在甘南州全域实现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

在这次会议上,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首次提出“生态报国”的理念——

甘南州作为黄河上游三大水源涵养区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生态功能十分突出。开展“‘五无’甘南”创建行动,就是要扛起黄河上游生态保护的责任,切实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充分彰显生态报国的甘南担当,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甘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本文摘编自长篇纪实文学《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