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颂》:用诗歌传承红色基因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由海南省作家协会主编的丛书“美好天涯”(5卷)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我创作的长诗集《海南颂》是其中之一。
《海南颂》14.5万字,总计5300余行,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红星闪耀》,第二章《红土情深》,第三章《红日中天》,第四章《红帆远航》。
第一章《红星闪耀》时间跨度从1926年6月,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市解放西路竹林里131号召开,到1950年4月22日,五星红旗在海口上空高高升起,这23年零10个月,琼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人民武装,奋起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和日寇侵略。在第一章里,我写到了竹林里131号、红色娘子军、冯白驹、王文明、冯平、杨善集、琼崖纵队、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等等,这一个个红色的名字和光辉形象,成了很好的创作素材。这些红色的名字,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被人遗忘,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章《红土情深》,主要描写海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家乡,赞美海南19个市县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们加深对这片红土地的热爱。我在海南已经生活了30年,跑遍了海南的山山水水。作为一名诗人,我希望通过诗歌来歌颂这片蓝天、土地、大海,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人们,激励更多热爱海南的人们,为建设海南自贸港而努力奋斗!
《海南颂》第三章《红日中天》从不同的角度,热情讴歌了当年的闯海人怀揣梦想,在海南追梦、寻梦、圆梦。在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身处逆境之时,不气馁、不后悔、不退宿,始终对海南的未来充满信心。闯海人深知,海南的开发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打拼努力。我希望通过我的诗歌,让读者感受到,在海南改革发展进程中,当年的闯海人,为海南无怨无悔地奉献,新一代闯海人必将在海南创造人生的辉煌。
第四章《红帆远航》,主要写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这一章展现了海南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
我之所以给每一个章节都用上一个“红”字,因为红色是党旗的颜色、国旗的颜色,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浸透了革命烈士殷红的鲜血。比如:琼崖工农红军总司令冯平就义前对路旁的群众高呼:“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要我不信共产主义,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要难!”时任琼崖特委书记的杨善集临死前高喊:“革命同志死一人,生百人!”琼崖工农红军政治部主任符节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坦然大笑:“共产党人心志已决,坚定的信念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要关就关,要杀就杀,怕死就不是共产党人!”杨善集牺牲时只有27岁,冯平牺牲时只有29岁,李硕勋牺牲时只有28岁,许侠夫牺牲时只有26岁……这些年轻生命,在牺牲的最后时刻,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如何用诗歌的形式表现海南光辉历史、英雄人物?我只能从海南党史资料中寻找线索,但史料不是艺术,要把史料当作艺术创作的素材,在建党百年之际,我更加缅怀为海南解放英勇牺牲的先烈。虽然这些先烈不能与我们共同庆祝共产党的百岁华诞,但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里,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动力,用诗歌传承红色基因。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底蕴,没有替国家、替人民代言的情怀,是驾驭不了重大主旋律作品创作的。
我之所以坚持创作主旋律作品,是因为我常常被英雄人物的事迹深深感动。黄文秀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因遭遇山洪而殉职,年仅30岁,被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宣传,被授予“时代楷模”“七一勋章”等称号。这样一位燃烧自己、把青春奉献在扶贫事业上的女大学生,怎能不让我感动和讴歌?所以,我含泪写下了歌颂黄文秀的诗歌《送别》。
《海南颂》也是一部主旋律作品,而主旋律作品并不好写。我只能查阅大量资料,从历史的蛛丝马迹里寻找有价值的线索、感人的元素,同时把自己融进诗里,这样便于抒发感情。
《海南颂》作为一部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诗歌集,在创作中,我始终注意到既要表现海南重大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又不忘塑造鲜活的人物;既努力让诗歌弘扬主旋律、张扬革命激情,又着力通过浪漫主义的抒情和现实主义的塑造展开。让作品得以和读者进行真情地沟通,做到艺术性、思想性、现实性和价值观的统一,把青春激情和英雄主义传递给读者。
有人会问:讴歌共产党的诗歌会有生命力吗?我的回答是:有!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在少年时代阅读过大量大红色题材的文学作品,至今印象很深的有长篇小说《红岩》《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烈火金钢》《保卫延安》《铁道游击队》《暴风骤雨》等,可以说,我是在阅读红色作品中长大的,这些作品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红色文化的滋润,加上我的骨血里也流淌着红色基因,我的父亲是1940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我从小就接受革命英雄主义教育。1943年,诗人曹火星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被谱成曲后,唱遍晋察冀,唱响全中国,这首歌唱了近80年,成为脍炙人口的颂党第一歌,而且还会一代一代传唱下去。我要像曹火星学习,讴歌中国共产党,从党史中、英雄人物中,汲取创作力量。写好英雄的共产党人,要用好用足“真情”,要拿起情感之铲,挖掘英雄人物的情感世界,挖掘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精神。可以说,琼崖革命23年不倒的红旗,是千千万万的琼崖共产党人和革命军民用鲜血染成的。写好这些英雄,要从党史资料中挖掘,再用诗歌来表达。
在创作《海南颂》过程中,我感受到共产党人也是人,也是血肉之躯。但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他们共同的特点在于:永不背叛对党的誓言,坚决服从党的指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回忆往事是对信念的坚守,是不忘初心。正是冯白驹等这样一群英雄的共产党人在民族面临危机之时奋起反抗,才书写了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辉煌篇章。
写好《海南颂》必须敬畏党史。琼崖特委共产党的历史,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中可歌可泣的篇章。党史是血染的基石,只有敬畏党史,尊重党史人物,才能怀着感情去创作感人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还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英雄是引领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灯塔,也是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最佳载体。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不断加固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我创作诗集《海南颂》的初衷就是:让诗歌艺术为共产党的形象增光添彩,让英雄的共产党人在人民的心中竖起丰碑。
(作者乐冰,生于安徽宣城,后移居海南,鲁迅文学院19届作家高研班学院,海口市作协副主席。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发表诗歌,有长篇小说发表于《中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