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书店:城市文化之光
来源:文艺报 |   2021年10月18日08:56
关键词:书店

书店:城市文化之光

马国仓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灯塔,城市因书店而灵动、因阅读而精彩、因文化而文明!书店在每个读书人心目中是神圣的、亲切的、温暖的、有永恒记忆的!

我首先想通过自己脑海中的三件事,来分享我对书店建设的点滴感悟和认识:第一件事,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革命取得成功,既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笔杆子”所起的重大作用,在作为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红色出版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今年全党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红色出版史的学习,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我们党历来对书店建设高度重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9月成立人民出版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即组建中央出版局和中央印刷局;1937年10月将中央理论刊物《解放》的发行方改为“新华书店”。其后,在全国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每解放一座城市,都要把新华书店与邮局、银行等民生工程一起建在城市最繁华地方,这也是全国解放后每一座城市的黄金地段都有一家新华书店的缘由。第二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有人提出“黄金地段要出黄金效益”,于是乎,黄金地段不能出“黄金效益”的新华书店无不面临搬出黄金地段的危机,著名的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首当其冲。作为行业专业媒体记者,我当时经过采访在《新闻出版报》刊出通讯报道《“南东”告急!》,率先发声批驳“黄金地段要出黄金效益”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书店社会效益的观点,并在报纸开展了引发全社会方方面面人士广泛参与的大讨论,最后在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吁下,在党和政府强有力支持下,新华书店在城市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得以被重新认识和重视,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等全国绝大多数黄金地段的新华书店都避免了搬迁的命运,北京市不仅保住了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还在黄金地段的西单商业街建起了北京图书大厦。第三件事,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当实体书店近年来因互联网影响等多重因素导致生存困难之时,中宣部等十一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等方面保障和扶持城市书店建设发展。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拿出以亿元计的资金进行扶持,并且逐年增长,2020年更是达到了2.4亿元,让困境中的实体书店得以健康发展,不仅从根本上实现了北京实体书店从倒闭潮到发展新浪潮的转变,而且以遍布大街小巷的2000余家书店布局完成了每万人拥有0.8家实体书店的目标,为进入新时代的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也成为北京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更为全国城市新华书店发展提供了“北京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第一时间要“建”?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在黄金地段一定要“保”?网络时代为什么千方百计下大力气要“扶”?我想,这是由书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决定的。首先,书店建设是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需要。书店特别是新华书店是党的重要宣传思想阵地,其在建党初期、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各个时期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无论任何时候,宣传思想阵地绝不能丢。其次,书店建设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书店是城市的精神高地,关乎人民群众精神食粮供给,是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在精神方面的最有力保障,也是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人民精神食粮绝不能少。再次,书店建设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向前发展,动力之源绝不能缺。当然,对一座城市而言,书店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灵魂,是展现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最重要窗口,关乎城市文明及文化形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书店建设起起伏伏、不凡发展的历史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任何时候,书店建设都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怎么扶持、怎么建设的问题。当然,书店作为文化企业、独立市场主体,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产业属性,其双重属性也决定了实体书店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文化工程。政府和全社会对实体书店关注并进行扶持性投入是必需的,但仅仅做到舆论支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基础建设还不够,书店最大的功能是阅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阅读,书店依附阅读而存在,只有通过政府顶层设计、社会大力倡导、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阅读的热潮氛围,进而增强阅读消费,取得阅读实效,形成阅读习惯,让阅读真正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书店的阅读功能和产业属性,实体书店才能在阅读市场消费的强力支撑下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推动阅读消费是实现实体书店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进一步推动书店建设还需要在三方面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一、持续扶持实体书店,优化阅读消费新场景。实体书店作为市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一段时期以来,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让已经饱受互联网迅猛发展挤压的实体书店更是雪上加霜,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导致实体书店出现经营生存困境。关键时刻,政府出手扶持成为实体书店起死回生、焕发生机的最重要因素。未来,在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依旧是市民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场所。文化建设需要投入,对实体书店通过政策扶持,推动实体书店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发展格局,进而切实优化市民的阅读消费环境,将极大提升人们的阅读文化消费水平,助力书店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加强阅读引导,把握阅读消费新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全民阅读”自2014年起已经8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因此,推动城市阅读消费行为健康繁荣发展,就要针对当下阅读市场消费存在的问题,关注并研究阅读市场消费构成和特点,并积极加以引导。在向读者不断提供大量优质内容中,引导读者爱上阅读、健康阅读,让人们的阅读消费行为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主流价值,让书店等文化企业在产业属性最大化中实现意识形态属性的最大化。

三、改变书店服务模式,推动城市文化服务新升级。实体书店服务的强化与更新对推动城市阅读至关重要,更对自身形成“造血”功能、实现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必须通过大力推动实体书店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更多整合社会各种资源,更好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加强书店阅读品牌建设,提升群众参与度、平台辐射面和品牌号召力,吸引更多读者到书店来买书、读书,进行阅读文化消费。此外,网络时代网络阅读不容忽视,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形成一大新兴阅读市场,实体书店还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热情拥抱新技术,探索建立全民阅读数字资源平台,大力推进数字化阅读服务,这也是当下提升实体书店服务水平十分重要的一环。

城市文明是由市民建设塑造的,市民素质是由书籍知识影响形成的。城市文明不能缺了书店,市民素质提升离不开书店。让书店永远成为点亮城市文化之光!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书店随想

——从小众书坊出发

彭明榜

2017年5月1 日,我从中国青年出版社办完辞职的手续,以53岁的“高龄”成为一个创业者、一个书店人。我肯定不是年龄最大的书店老板,但或许是创办书店时年龄最大的人。

从东四十二条胡同走出来,我想,与其在写字楼里办公,人家找不着我,我也找不着人,不如租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家书店,就把公司开在书店里。

南锣鼓巷附近的后圆恩寺胡同甲1号,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有了一家诗歌主题书店——“小众书坊”。

从此,遇到做出版的,我说我是书店人,遇到开书店的,我说我是出版人。

诗歌当然是小众的。很多人担心一家诗歌主题书店到底能不能活。我也担心过,但又想,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写诗的和读诗的,绝对数也不会太少。关键是要找到他们,同时要让他们“看见”你。

任何一个群体,绝对数都不小,这是中国书店人的“宝藏”,也是各种主题书店能够存在的理由。

随着大众的普通需求越来越容易被满足,人群的细分和需求的细分也呼唤书店在主题上的细分。

对开办大型书城和综合书店的同行,我一直心存敬意。敬意来自我知道自己操持不了大书店,更来自我对书店认知的一个“局限”——书店是小本生意。

我心目中的书店,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二三百、三四百平米足矣。大了,运营成本太高。小了,没法做活动,不足以成为一个文化现场,很难被社会“看见”。

如何被“看见”?这是所有书店面临的问题。于是,大家都想在设计装修上变成“最美”。

能“最美”,当然很好,比“不美”要好。但书店的美和人一样,除了外在的形象美,还要有内在的气质美。

书店之美,美在和谐:环境、书、读者三个方面要相互得到尊重,相互感到舒服。

现在的不少书店,在装修上太豪横霸道。书只是装饰,处在绝对的配角地位。读者也得不到重视,进去以后除了感到炫目和压迫,和书很难产生亲近的接触和体验。

既然以“书”为名,书店就必然是一个内容行业,书就是理所当然的主角。

这个主角除了要被摆放在合适的位置,还需要强调的就是它的选品:什么内容?装帧设计如何?是否能够给读者以美好的阅读享受?

一个书品很好的书店,它的气质一定是美的。

常常有人问我:“你选书的标准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如果一本书最终没有被卖掉,我是否愿意把它作为自己的藏书。”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书店是一个以文化体验为主的空间。

可是,未来的城市,甚至乡村,最不缺的就是空间,最缺的一定是内容。

我见过许多以“空间”为名的书店,它们是真的“空”!这时候我就想,反正总要摆些书做门面,干吗不摆些好书,总能卖掉一些啊。

书店里的“内容”,除了书之外,活动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

活动可以引流,可以创造社会影响,可以成为一个区域读书人相聚的理由,可以形塑周边人群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一个书店要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家园”,不要计较一场活动在经济上的得失,而要计算其日积月累的综合价值。

对于书店而言,所谓活动,就是:活着就一定要“动”,不“动”就不能“活”。

“现在还有什么人到书店里买书啊?”

是,现在到书店买书的人少了。“书店靠卖书肯定活不出来!”是,只靠卖书的书店确实会很困难。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书店不好好卖书的理由!

你可以搞“书店+”,加什么都值得去探索,但前提是你是书店,你是在书之上做加法,而不是在别的之上。

常有人问:“书店能赚钱吗?”答:“不能赚。”

“不能赚为什么开?”答:“开书店是那种一年忙到头,能赚一元钱就很开心,赔一点还赔得起就不想放下的事业。不是有很多人把开书店当作梦想吗?它所以是梦想,就是因为它不容易实现。”

不能不说书店对于书店人的价值。

好的书店是一所学校,不知道哪一天,它的哪一本书真就帮助到了某一个人,甚至改变了这一个人的命运。好的书店是一座寺庙或者教堂,不知道从何时起,它就成了人们的心灵慰藉之地、精神栖居之所。

曾经有一个从台湾淡水来的女孩,她偶然地走进了小众书坊,说这里“店小格局大”。在消磨了一个下午之后,临走时她向父母撒娇:“北京有这么好的书店,我都不想回台湾去了。”

在这个女孩这里,好的书店成为了她爱上北京的理由。

北京确实是值得爱的。

近几年北京对实体书店的扶持鼓励力度很大,书店人都铭感于心。但是,仅有政府层面的扶持鼓励还是不够,实体书店的生存需要从全社会的层面改善营商环境。

实体书店之痛莫过于电商对图书的倾销式打折,这需要从全国的层面落实对图书价格的保护政策。

电商和实体书店实现同价销售图书,是实体书店能否生存的命门所在。解决了此问题,实体书店的生存问题迎刃而解。

出版社及其他出版机构,作为书店的上游,和书店应该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对实体书店的困境应有唇亡齿寒的共情和同理心。

但在现实中,许多出版机构在给书店的开户、图书的批发折扣方面,给予的条件甚至比给电商的还严苛。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作为一个出版者兼书店人,我只能笑着对出版机构的业务人员说:“你们领导的头被驴踢了吧,而且踢得不轻。”

对于实体书店,出版界需要有一种共识:书店是自己人,能拉时要拉兄弟一把!

“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常识。

其实,在社会上,不只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绝大多数场所和服务都不是免费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又是凭什么,人们竟会认为书店是免费的。

从阅读是值得鼓励的行为的角度,阅读免费也就罢了,但读者切不可因此认为书店的一切服务都理所当然地应该免费。社会公众对书店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因为它是美好的,我们应该一起来维护它,不要让它消失。

书店所做的事,在很大程度上终究是一种公益文化行为,是一种慈善。这一点,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并在社会上形成共识。

我希望有一天,人们将捐资开书店当作一种时尚和荣誉,就像捐资助学一样感到光荣。

就一个一个具体的书店而言,它可能生存不易,可能关张倒闭。

但是,书店不会消失,因为它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钱、有闲又有书店梦的人,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这几年,我就见过不少跟我说开书店是梦想的人,我总是劝他们:既然是梦想,就先揣在心里,多多想想。真去开了,它就不再是梦想了。

(作者系小众书坊、雍和书庭创办人)

 

先锋的未来在乡村

胖丁

南京先锋书店创立于1996年,我们始终坚持开放、独立、自由、人文的经营理念,全力为读者打造具有精神内涵和诗意之美的书店阅读体验空间。从2014年开始,先锋独辟蹊径,积极拓展乡村书局项目,通过与当地乡村特点的结合,把乡村书局打造成为展示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工艺的重要平台,并通过先锋的品牌影响力推动乡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把践行乡村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文化旅游,实现平民教育,推广乡村阅读作为先锋乡村书局的核心目标。

安徽省黟县碧山村因山而名,由南京先锋书店打造的碧山书局便坐落于碧山村一座古祠堂启泰堂里,碧山书局延续了先人推广乡村教育和重视读书的古韵,处处散发着浓浓书香和雅致旧影,浸染着徽州的历史文化、山川风貌和人文景观。

碧山书局的图书以展现徽州历史文化特点、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图书为重点,并配置了一批有关徽州文化、历史沿革、人文地理、当地史料以及徽州风俗、工艺方面的旧书,力图打造徽州文化百科图书专区。同时碧山书局也是一个汇聚艺术展览、人文讲座、电影音乐分享等多元文化活动的空间,这里不定期举办作家见面会、文化讲座、徽州文化研讨会、民谣音乐会、微电影和纪录片的放映等多元活动,实现文化和艺术乡村主义的复兴,成为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为乡村书局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先锋书店桐庐云夕图书馆位于素有中国畲族第一乡之称的桐庐莪山乡,坐落在海拔600余米的戴家山古村之中,是先锋书店继安徽黟县碧山书局后在国内拓展的第二家乡村书局项目,由建筑师张雷及其团队设计。云夕图书馆由两座毗邻的畲族民居改造而成,一幢为艺术咖啡馆,一幢为图书馆和活动空间。

桐庐云夕图书馆地处畲乡,我们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少数民族风情、人文创意理念的精神文化场所,图书和文创突出乡村主题和民族特色,配置了国内关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古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手工艺保护等方面的珍贵书籍,特别注重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俗、民族工艺、教育、建筑相关图书的收集,基本涵盖了55个少数民族的内容,其中与畲族相关的图书尤其全面。此外,先锋书店结合畲族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传统文化等元素进行特色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使文创产品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一种良好形式。

先锋书店陈家铺平民书局位于松阳四都乡陈家铺村,这里是崖居式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整个村落依靠着海拔800多米岩石构造的山崖,被梯田、竹林、古树、山峦簇拥,坐落在三条绵延山岗之上的陈家铺村面朝峡谷,一年有200多天可见波澜壮阔的云雾景观。陈家铺平民书局就处于陈家铺村最核心的位置,由依崖而建的老文化礼堂改造而成。

书局延续先锋优选图书的传统,精心挑选了包含中外文学、名家诗歌、人文社科、摄影建筑、设计艺术等类别的图书,同时特别搜集了有关松阳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风貌、文艺创作的书籍,设置了松阳文化图书专区。此外,专门配置了国内关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古村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手工艺保护等方面的珍贵书籍。在为读者带来独特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是村中老人和孩童休憩学习的场所。两种功能并置的结果,形成了新型的公共空间。陈家铺平民书局首次开设驻村作家写作中心,同时包含有卧室、起居室、厨房、花园露台,风景宜人,是作家创作思考的极佳场所。先锋定期邀请知名作家驻村创作,同时将把这些作品集结成册出版,形成系列化的反映松阳及陈家铺地方文化和乡土特色的精品图书。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位于福建屏南县屏城乡海拔830米的厦地村,这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汉族传统古村落,至今保持着明清以来完整的村落格局。作为先锋乡村书局的新样板,厦地水田书店同样打造了量身定制的内容,力求打造成为屏南乡土文化民俗博物馆。八面书墙撑起书店的坚固主体,图书重点打造了包括乡村建设、古村落保护、民俗工艺、乡建人物及乡建案例研究在内的乡建专题,专门搜集了有关农耕文明、乡学教育、书院私塾以及乡土写作的耕读主题图书,还广泛搜集了八闽文化、闽东风情、屏南历史地理相关的福建和屏南图书并设立了专柜。

除此之外,先锋书店还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把人文活动的推广经验和优质资源带到屏南。书店不仅仅是一个书店项目,而是通过带动、引领、整合、挖掘等作用,把乡村建设实践、作家乡村创作、诗人诗歌分享创作、乡村图书和文创策划等各项具有共同文化内核的内容汇聚联动起来,通过发挥文化引领的积极作用,促进屏南厦地村的复兴和发展,在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和读者到来的同时,让更多的村民能够真正认识到乡村所蕴含的价值和潜力,真正从思想上脱贫,实现文化引领的乡村复兴。

先锋沙溪白族书局位于沙溪最大的白族村落北龙村,这里历史悠久,自然风景优美,自古就是西南地区茶马古道上的要塞。书局旧址是一座破败的粮站。扎根沙溪18年,一直负责主持沙溪复兴工程的建筑师黄印武,承担了沙溪白族书局的设计改造工作,他将其在沙溪多年总结的经验,因地制宜地运用到书局这一项目中来,“最大保留,最小干预”的真实性又一次获得动人的效果。

先锋的诗歌情结殷切深远,从历来作为核心的诗集专柜,到丰富多彩的诗歌主题活动,先锋的诗歌之路辗转而笃定。由于诗歌的缘故,先锋书店知遇了沙溪,并立志把她打造成为高原古村的诗歌圣地。除先锋诗歌咖啡馆与诗歌塔外,在沙溪白族书局最核心的北侧墙面,逐阶上升的书架向上挺拔耸立,成为书局最令人震撼的人文场景。

在沙溪白族书局的书籍选择方面,先锋团队筹备近三年,精挑细选近两万册图书,其中以云南和当地地方特色为主题的图书异常丰富。以“滇”“茶马古道”“大理”“甲马”“白族”等十三个主题关键类别进行陈列,涵盖了云南的历史、地理、考古、教育、文化、方志、民俗、风光等专业图书,并着重搜集了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研究的书籍。书局中还特设了“西南联大”和“他们在云南”主题书区,集中了最具代表性的云南人文创作景观。除此之外,考虑到云南多民族聚居的状况,先锋在书局内设置了民族语言专区,陈设了大量东巴文、藏文等语种的特选图书。

沙溪白族书局激活了传统村落的价值,形成城乡互动的公共性,在为读者带来独特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成为了村中老人和孩童休憩学习的场所。先锋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引领作用,利用自身人文艺术资源优势,邀请国内外著名诗人、作家、音乐人、艺术家定期来此举办活动,使之成为云南文学艺术活动的重要聚集地。与此同时,沙溪白族书局也是乡村建设实践交流分享的场所,为关注乡建的建筑师、志愿者、公益组织、乡村文旅融合实践者等提供了一个实践分享交流学习的平台。此外,正在筹划中的位于隔壁华龙村的先锋沙溪国际作家创作中心,也将于近两年完工,届时将吸引更多国内外作家入驻沙溪,开展文学创作、交流、研究、教育等实践,与沙溪白族书局联动,将沙溪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交流基地。

(作者系先锋书店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