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京张”精神的现代阐释 ——广播剧《中国赛道之:盾构机长》赏析
来源:文艺报 | 王露霞  2021年10月18日08:13

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京张铁路是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干线铁路。它的总设计和修建负责人便是中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先生。京张铁路不仅是中国铁路的图腾,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愤自雄的历史见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中国的铁路事业,彰显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任小敏编剧的广播剧《中国赛道之:盾构机长》,通过叙述以郑文武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在修建中国第一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畏艰难、锐意创新、无私忘我的感人故事,揭示了新一代铁路人践行的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的百年之约,以广播剧的艺术形式昭示了他们视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京张”精神。与其他同类专业题材的作品相比,该剧大部分故事发生在施工现场,在人物对话或场景解说中,涉及很多专业术语、专业理论,但整部剧作听起来并不枯燥,并不妨碍听众了解剧中的感人故事,体会作者的创作主旨,并由此与剧中人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剧作虽然是专业题材,但重点仍在写人,写人的情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剧作塑造了郑文武这样一位“专治高铁拦路虎、专肯险情硬骨头”硬汉形象,他在中国“幅员辽阔,地质结构特别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的高铁隧道修建史上,曾“三次穿越长江、一次穿越黄河,十次穿越京广铁路”,历经无数次艰难险阻,攻克了无数道“鬼门关”,由此还成为“国内高压进仓第一人”。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如此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呢?从整部剧作看,当是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以及詹天佑这位榜样的力量。在施工现场,一旦遇到险情或困难,詹天佑的话语总会萦绕在他的心中:“无论成功或失败,绝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在郑文武心目中,民族的利益、国家的重托和詹天佑的精神是融为一体的,他已将此凝结为一种崇高信仰渗入他的灵魂深处。

其次,作为硬汉形象的郑文武是否空有一腔热血和报国激情?当然不是,剧作的深刻之处就在于,郑文武除了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还具有在开凿隧道中积累起来的“超人”智慧,这种智慧让他能够因地制宜,把前人的经验“创造性转化”,把遇到的新问题“创新性发展”。比如,他随时会搞个“秘密武器”,给进洞施工的每个人都佩戴“生命手环”,随时监测施工人员的心率和生命体征,还能准确定位,确保第一时间救助。他还把这智慧延展为一种科学理性。他继承了“詹天佑”,又发展了“詹天佑”。他深知,当代铁道隧道的开凿是一项科学技术高度精密的现代化工程,科学理性是所有建设者必须拥有的。因此我们在剧中听到,当“天佑号”盾构机刀盘遇到不明障碍物无法前进时,他决定“常压开仓”“人工清理泥饼”,明知“万一泥土垮塌……后果不堪设想”,但他仍然勇往直前,甘做开仓第一人。这样的情境设置,我们在艺术作品中也经常看到,主人往往是一去无回,客观上于事无补。而郑文武的勇往直前却是基于他多方面的严密考证:“这一带地层相对稳定,也不会有大量地下水涌出”“已多次组织专家论证,把全国最先进最高端的地层加固技术运用到了清华园隧道!”这样的例子在剧中还有多处。剧作家顺乎情理,不做空乏的情感渲染,不仅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也使剧作具有了浓郁的现代意识。

其三,剧作不仅在叙说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而是借此将中国铁路的发展脉络,将中国铁路精神、“京张精神”传播给听众。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铁路人的代表郑文武,既是继承者又是传播者。作者巧妙地将这条线索融入其中,于是我们会听到,当年的詹天佑不忍外国商人对京张铁路修建权的觊觎,不忍中国人无自己修建的铁路、必须依赖外国技术的屈辱,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在短时间内用最低的费用,顺利完成了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的兴建任务。百年之后,新一代铁路人郑文武在高度发达的隧道开凿技术面前,同样为了摆脱外国商人对技术的垄断,与外国技术员斗智斗勇,勤学苦练,在京张铁路这条干线上与同事们一起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智能高铁干线。另外,郑文武的曾祖父也是跟随詹天佑的第一代铁路人,并为铁路修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那个常年挂在父亲身上的蓝色挂件,便是这个家族与中国铁路血脉相连的象征。如今,这个挂件传到了郑文武手里,而他将来还要传递到儿子手中。从故事结构上看,这一情节的安排会使听众很容易意识到:这并非偶然巧合,而是中国铁路的百年之约,是京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更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自强不息、筚路蓝缕、发展壮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历史佐证。

其四,剧作在对科技理性进行强调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人文关怀,或者说,人文关怀恰是本剧的最大亮点。所有的努力、奋斗,最终都应指向人的生命存在、人类诗意的栖居。从传承的角度讲,人文关怀不仅是詹天佑选取道路的宗旨:宁可绕远20多米,在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的地段开凿隧道、修建拱桥,也要放弃走直线的预设,为的就是避开民居,保住世代生存于此的牧民的一方家园,今天郑文武们修建京张高铁,同样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民的影响,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破坏,宁肯多付出几倍的人力、财力、物力,也要将清华园隧道修到地底下去。这样以人为本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历代铁路人的人文情怀,也是京张精神乃至国家精神绵远流长的具体体现。

该剧的核心故事是主人公郑文武及其团队在开凿清华园隧道过程中两次遇到的高难度排险经历,但剧作家通过倒叙、插叙、补叙等艺术手法,将人物的生命体验、心路历程、所思所感很巧妙地插入故事的叙述中,将人物与故事所蕴含的崇高信仰、科学理性、传承发展、人文情怀等现代意识揭示出来,使整部剧作听起来结构完整、寓意丰厚、旨趣饱满、浑然天成,再加上作者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叙事策略,使本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和极大的审美感染力。

另外,作为一部广播剧,该剧充分彰显了广播剧的本体特征,即以声音讲故事的叙事形式,除了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恰如其分的音乐和音响也给剧作增加了无限魅力,除了可以帮助受众加深对剧情和人物性格的理解以及烘托气氛、抒发情感等,还参与了部分的结构功能,不仅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还有效地扩大了时空经纬,有力地拓展了传统广播剧的表现形式,为广播剧这一艺术门类本身的多元发展做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