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爱丽丝·门罗曾经逃离的小镇
凡路过安大略Clinton小镇的游客,大都开车奔西边的Goderich镇去了。Goderich就坐落在休伦湖滨,号称“加拿大最美的小镇”,景色如画,游人如织。很少有游客愿意往东北方向探寻,去叩访那些看似普通平凡的农庄小镇。自Clinton往东北方向半小时车程,便是Wingham镇。这里几乎没有游客,安宁静谧,闲慢悠然,和许多的北美小镇一样毫不起眼。小镇的邮政编码是N0G 2W0,当地居民有个经典的玩笑,说这邮政编码就是“没人想去安大略温厄姆”的意思(把邮编里的0看作字母O的话,正好是这句话的首字母缩写)。我却不是路过,是怀着回乡般的温情专程来温厄姆找寻休伦平原上的前尘旧事的。1931年7月10日,温厄姆小镇上的Laidlaw家诞生了一位女婴,因为妈妈的名字叫Anne,所以Laidlaw先生为女儿取名Alice Anne Laidlaw。这个并不宽裕的家里,爸爸在镇子西郊养狐狸,剥皮卖给皮草商,妈妈在镇上做老师,爱丽丝就在此度过幼年、童年、少年,在这里念书、玩耍、初恋、憧憬,直到18岁考上大学才离开。
所有读过爱丽丝小说的人,都会熟悉她笔下的休伦小镇。她不厌其烦地书写小镇生活,将文学的突触深入到爱、秘密、背叛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她虚构了一个叫诸伯利的小镇,格局清晰,人群混杂,“有红砖砌成的市政厅塔楼、邮局大楼和几座不同教派的教堂、一条主街、一个有许多大房子的居民区,以及一个贫民区”。如果到过温厄姆,就会发现小说中的诸伯利就是现实中的温厄姆,严丝合缝,不差毫厘地契合。
在《女孩与女人们的生活》中,爱丽丝写道:“放学后我和内奥米不想回家,我们看莱森戏院的电影广告和摄影师橱窗里的新娘子,然后去图书馆,它是市政厅里的一个房间。门旁边有绳子,从圆顶塔的钟下面垂挂下来。”现实中,市政厅大楼现在还在使用,我也看到了那个圆顶塔钟,莱森戏院却已经倒闭了,人去楼颓,大门尘封,空余招牌依旧。她写比尔舅舅带自己去买食物,“红色前线食品店刚刚改成自助的,是镇上第一间,过道窄得推不了购物车,但有篮子可以挂在胳膊上。”红色前线食品店现在是披萨店,今天依然在营业……爱恨笑泪,悲喜淡烈,她在温厄姆得到了人生几乎大部分经验。
她的家在镇子最西郊的沼泽地边上,少女时代看着父亲在那里杀狐,成为她后来作品中著名的骇异描写。从家走到学校得半小时,母亲在镇上赁居,而爱丽丝放学后常去镇上的奶奶家。奶奶的房子1983年就卖掉了,却被后来的主人完整保留了原貌。房主夫妇对不速之客十分热情,滔滔不绝介绍着Laidlaw家族的旧事,似乎对这小镇名片十分骄傲,完全不似数十年前的邻居们。
在那些远去的岁月里,爱丽丝·门罗是这里并不受欢迎的存在,甚至被排斥被龃龉被憎恨被威胁。
爱丽丝在小镇的医院出生,然后在这里上完小学、中学,校址现为当地广播电台所在。和许多的小镇少女一样,也许平凡人生就在这闭塞的小镇上不紧不慢地度过,结婚生子、生老病死。但是不一样的是,爱丽丝在小镇的市政厅图书馆里完成了文学的启蒙,并最终走上这条“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途”。
即使在今天,温厄姆依然闭塞,不通火车,没有公共大巴前往,只有自驾才能抵达。数十年前,这里的民风更保守,底层的农民、小贩、流浪汉、妓女等在小镇上相生相克,所见所感积淀了爱丽丝的“小镇生存经验”。很幸运,她在图书馆阅读到了大量美国南方作家的作品,除了福克纳,更重要的是一些女性作家。她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小镇以外的广袤世界,精神和肉体都诞生了“逃离”的想法,最终成为她一生反复抵达的主题。直到大学时期,她才开始尝试写作,写生兹在兹的温厄姆小镇,写自己身边触手可及或口耳相传的悲欢离合。那个小镇图书馆里读书和憧憬的少女,万万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座图书馆会以她的名字来郑重命名。
写作很快就惹来了麻烦。小镇鸡犬相闻,邻里熟悉,家长里短自然可以闲扯,但是被写成小说刊布,那是万万不可的忌讳。一个真实故事是,爱丽丝在小说《死亡时刻》中写了一个婴儿被开水烫死的故事,而在1939年镇上发生过一模一样的一场事故。读了爱丽丝的详细描写之后,夭折婴儿的家人扛着枪,跑到了爱丽丝家找到她的父亲,“让你女儿不要再瞎写温厄姆的故事!”爱丽丝和小镇居民的关系变得尴尬又复杂。时隔多年之后,她获得文学界最高荣誉,一位温厄姆的年轻姑娘欣喜地跑回家告诉自己年迈的母亲这个喜讯,那位母亲不屑地回答:“爱丽丝·门罗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她写的不是小说,因为里面每个人我都认识;但是也不是纪实报道,因为里面每个人都比现实中要坏。”
另外一件好玩的事情是,温厄姆有一群文学爱好者很欣赏爱丽丝的作品,几经商议,决定举办一个茶会,请爱丽丝来喝茶谈文学。爱丽丝如约而来,本来兴致勃勃的读者却都表现得拘谨而沉默了,事后盘问,原来每个人都害怕说得太多而被爱丽丝写进她的小说里,成为全世界都可能认识的“坏人”。
古往今来,许多写作者,都成为了在故乡不受欢迎的人。那些直面人心的书写,似乎是黑暗人性的塑刻,最终袒露在阳光之下。爱丽丝亦不例外。2013年秋天,小镇少女最终成为青史留名的世界文豪,温厄姆镇深感荣耀,在邮电局旁边、市政厅对面建了一个小小的“爱丽丝·门罗文学花园”。花园的小径方砖上,镌刻着她历年的作品名目。爱丽丝与温厄姆相互成全,让更多人认识与了解到斯人斯地,让更多人与温厄姆人的情思心性相通和相惜,如密码连环般关联,如自我人生般沉淀。岁月淡远,温厄姆没有太多变迁,但是花园里那尊铜像的主人,那个在故乡的草地上专注读书的少女,却永远地逃离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