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写作的圈套
来源:文艺报 | 索南才让  2021年07月30日08:44

写作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读书,读经典,读喜欢的、一读再读的书。我是一个书虫。每天写作之前,先读半个小时书,写一个小时,又读一个小时。有些书第一次读完,好像什么也没留下,后来又读,觉得读过,好像那种梦,见过场景和人物,分外熟悉。

写《荒原上》(那会儿标题是《在昂冷草原》)是2009年,那会儿我在北京,在一家现代雕塑公司里干活,敲雕塑模型,焊接、打磨、抛光……现代几位著名雕塑家的作品我都做过。晚上不加班的时候,我就在宿舍的小卫生间里写《荒原上》。我在这间废弃不用的小卫生间里安置了一张不锈钢小书桌,是我自己设计焊做的,抛光的银色桌面上雕刻有几个字:时光不负有心人!

第一稿是手写的,写在一本黑皮速写本子上,我写了两个月,完成草稿,那时候已经是冬天了。那年春节我没有回家,守在厂子里,除夕之夜登上屋顶看京城烟花,果然精彩,永生难忘。到了春天,我已经将这部中篇小说修改了一遍,又誊写在另一本同样的速写本上。然后在一次休息的时候,我带着这部作品去往一家知名的杂志社。我在那里徘徊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勇气进去,差一点扭头离开。是发表文字的渴望阻止了我,我最终还是硬着头皮进去了,不记得是几楼,也不知道该进哪一个门。楼道里特别安静。正在这时,从有着两个大玻璃门的房间里走出来一个人,一个光头的中年男人,他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投稿。他的目光就盯在了我手中的本子上。他毋庸置疑地说,给我。我把本子递给他,他打开来翻了翻,又瞧我一眼,让我有些自卑地挪了挪脚步。

走出编辑部,我仿佛虚脱了一般,坐在人行道上很长时间。其实在把稿子给他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我已经很肯定地预感到它的命运。我对这部作品的信心一下子天翻地覆了,我好像放开了它才第一次认识它。后来果然如我所料,小说石沉大海,而我如释重负。

在遇到《收获》杂志编辑吴越之前,我一直在重写《荒原上》,没有放弃。我觉得尽管有很多问题但仍然是一部有可取之处的小说。所以只好一遍遍地重写、修改,几乎每一句话都用我觉得最适合的方式重写了一遍,过段时间又觉得不对,再改再写……2018年在鲁迅文学院进修,吴越来约稿,我就说有一部中篇小说。过了一个月,我把小说发给她。过了不到10天,她回复我说小说写得挺不错,很有亮点,但也有不少问题,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反复商榷,她的很多建议都点中了脉,点悟了我。

《荒原上》在《收获》发表,我觉得我走出了一个创作的圈套,那种“这样写其实意思也不大”的感觉没有了,但我觉得又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圈套,只不过刚刚开始,并没有触碰到那种壁障,但它绝对在,很真实。我好像只有把这个圈子里面填满了,才能去破开它,它像一个气球,我先要吹起来,待它鼓胀、饱满、升腾、然后破裂。这样的感觉其实也是一种喜悦,至少我知道我要在它的限度内继续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