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用民族文学元素为伟大时代增彩 ——评纳西族现当代作家作品选集丛书
来源:文艺报 | 和振华(纳西族)  2021年07月05日11:17
关键词:纳西族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如何用民族文学书写时代华章,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民族发展进步,这是一个命题。由白庚胜、和良辉主编的“纳西族现当代作家作品选集”40册丛书,给了读者答案。

小说:星云斑斓,承前继后,深耕脚下土地呈现出多彩多姿。

新时期以来,纳西族涌现了以142部长篇历史小说震惊文坛的小说家王丕震,还有多位有影响力的小说家。通读丛书,欣然看到,无论是最早期的李寒谷小说,还是改革开放后风生水起的王丕震、戈阿干、杨世光、和家修、杨正文、蔡晓玲、和晓梅、和振华、牛耕勤、和洁花、和凤群等作家作品,都展示出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等特点,新历史主义、写实主义、魔幻主义、先锋小说也四轮并驽齐驱。以王丕震为例,《木天王》中木氏的雄才大略,《博士洛克》中洋大人对纳西文化的痴迷,《李汝炯》中主人公的刚正不阿等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烟雨在其心中徘徊,让人叹服其渊博的历史知识与小说技巧的高超融合。

其他纳西族的作家也用特立独行的风格、深厚的生活积累、优美的语言和生动曲折的情节,精细化讲述了各个时代的精彩故事。其中,李寒谷的小说,用旧中国的黑暗反照新中国的光明和沧桑巨变。沙蠡入选丛书的9篇短篇小说,篇篇精致,以《纳西汉子》为例,小说描写纳西男人普遍的“一根筋”和疾恶如仇的性格,写出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内涵。杨正文和牛耕勤的东巴小说访古探幽引人入胜。以《东巴妹妹吉佩儿》等小说引人关注的和晓梅也后来居上,并以其擅长的女性题材,将女性视角和对纳西文化的现代性思考结合起来,以强劲的想象力处理灵魂、生死、记忆、爱情等众多主题,揭示了人性的柔软和深邃。她的小说《呼喊到达的距离》斩获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和洁花的小说延续了女性风格,她的《花马谷的女儿》从纳西族盘神九兄弟开天、姗神七姐妹劈地传说作引子,引出花马神和骑白马的阿普三多神,从桥头村到花马村,塑造了阿莲、阿萨命、康秀、秀梅等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

丛书里还有很多作家都是多面手,他们的作品,有的篇幅小、量能大、技巧高、寓意远,注重细节,从油盐醋酱五谷杂粮和七情六欲之中,拷问生命,逼视生存,提炼出生动故事,用现实主义主旋律生动地描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呈现出小说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现实性和浓郁的地域文化。

散文锦心绣文,气象万千;诗歌雅俗共赏,穷尽山水。

纳西人自古尚武崇文,千百年来,经木府门前石牌坊上雕刻的“天雨流芳”(纳西语读书去吧之意)四个大字滋润,出现了代代相承的作家群体。纵观文丛,散文作品洋洋大观,众多作品形神皆聚;多样共生、和而不同。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文坛的牛相奎、木丽春到新时期活跃于文学天地的杨世光、白庚胜、杨福泉等作家,他们皓首穷经引经据典笔耕不辍,入选丛书的散文,或发表于《人民文学》《民族文学》《文艺报》等报刊杂志,或发表在《北欧时报》等海外书刊。值得一提的是,以和国才、沙蠡、夫巴、张北星、杨正文、和振华等为代表的纳西族文学“怒江现象”,根扎故乡花开异乡,他们当中走出了4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们纵笔抒怀纳西儿女四海为家建设边陲的凌云壮志。其中,将军作家和国才本色是诗人,我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读过他的作品,他用诗性语言讲述怒江往事。从怒江起步的沙蠡,其文采飞扬、才情毕露。杨正文情景交替回望第二故乡,大有赤子之心,乡土气息浓郁。和振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散文,水到渠成如风情万种的大峡谷。夫巴的军旅作品叱咤风云风起云涌。张北星的怒江大峡谷风情散文,让人耳目一新领略到东方大峡谷的雄奇壮美和人神共居的独特人文。

我还在丛书散文百花园里,欣赏到开得鲜艳夺目的朵朵花儿,其中,白庚胜的作品,无论其题材广泛性还是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而以民族文化大散文见长的杨福泉,代表作品长篇散文《殉情之都》《李霖灿埋发玉龙雪山》《沈从文留在玉龙雪山的惆怅》《八年鸽友阿老乖》等,让人扼腕长赞击节叫好,其作既有田野气息,又有历史文化之典。

王夫之《俟解》里说“圣人以诗歌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圣贤”。惊艳了三千年的汉诗传到纳西族地区,形成《明史·云南土司传》称:“云南诸土官,知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诗歌走进现当代,可谓人才辈出、诗香四溢。收入丛书的赵银棠、杨世光、白庚胜、杨福泉、杨琦、和克纯、和剑猛等诗作,清丽风雅让人传诵。

《蓝天畅想曲》《遗产》《相思树的传说》《祭黄帝大典文》《丽江礼赞》《纳西颂歌》《挽歌》《盘歌》《磋拜图》《北岳歌》《玉龙雪山》《纳西人》等诗歌曾发表于《诗刊》《人民日报》等刊物,捕捉新形象新意象,洞察凝炼成优美的文字绝句,见证、参与、讴歌新中国成立以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改天换地的跫音,用诗歌感动读者、感动中国。

这些诗歌让读者看到诗人的生活智慧、精神出处和记忆痕迹,但他们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农耕经验”、“游牧文明”“生态伦理”、“家园情结”、“历史想象”等方面,而且突破山地高原地域性局限,恰如其分地处理诗的想象空间和象征场景,把时间意识、个体生命体验与想象关联在一起,把修辞化、想象力和真实性融会贯通,将个人日常经验提升和转化为共通经验乃至历史经验。

评论:天地立心,民族元素,远近高低各不同。

丛书中的文学评论部分,我重点阅读了丽江师专教师和克纯、周文英、和建华的“学院派”文学评论文章。和克纯教授收入丛书的《纳西历史与文化的庄严颂歌》《如鲜花一样芳香的诗》等评论文章,具有较强在场感和前瞻性,阐释着纳西族诗人的作品风格和走向,赏评鲁若迪基等兄弟民族作家的佳作,体现了民族文学的交融与互动。而作为学者的周文英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用回望的眼光,诠释着纳西文学乃至华夏文学的精彩。后起之秀和建华,则以初出茅庐不怕虎之锐,开疆拓土纵横驰骋品评着文艺作品。他的《论明清时期纳西族文学的审美发展》《“错位”的文学理念与当代云南精神》等文,上接理论天线;《一个词,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飞翔在记忆与想象的瞬间》等篇章,解读阿来、虹影的小说,评论昭通作家群的散文精品等,这些品评下接地气。他们三人的评论,从故纸堆中钻出来,跋涉在学术理论前沿,以深厚的专业学养见长,让人受益匪浅。

他们在评论过度学术化和过度快餐式之间寻找平衡点,虽业余而追赶专业水准。他们克服相互吹捧之风于今为甚的不良风气,不拔高不贬低,慧眼独具甘为人梯,为民族作家呐喊鼓劲,解密写作密码。他们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既有褒奖也有批评,实事求是地评价着纳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及其他:倾情倾力,讲述故事展现奋斗历程。

丛书以体裁分,还收入有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戏剧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既有新闻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两栖类”文体,丛书中的报告文学,努力做到了两者并重,报告和文学相得益彰。进入新时期,沙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报告文学《大地震》,用优美语言和多样文学手法记录当时重大事件,歌颂抗震救灾英模。木丽春的11篇报告文学,写于上世纪末,用优美的文笔,反映了丽江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纪实,还有写丽江地区公安交警、职业中学、医药公司、邮电、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土地管理、粮油工贸等篇,各具特色。李德祥的6篇作品,聚焦时代热点,内容涵盖农业科研、公安、法院、畜牧业等,写活了一个又一个改革开放弄潮儿。牛相奎的《十八寨沟纪行》《晓行催人行进进》《玉龙山下的歌者》等5篇纪实文学,写活了徐霞客、赵银棠、和锡典等历史名人。

这些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用如椽之笔在场叙事,反映人间冷暖、百姓生存、民生国计、山乡巨变,讲述了广袤土地上动人心弦的故事。作家们热情地关注着现实生活,体味百姓的苦乐和命运沉浮,贯穿着忧患意识和悲悯之心,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而书写。这些报告文学作品忠实记录纳西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宏大视野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高扬着时代主旋律,昭显着文学力量。

时代呼唤着精品,精品报答着时代。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重读这套丛书,对照现实,可以深刻感受到党的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纳西族地区的改天换地,感知文学的温暖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