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子英:忆峥嵘岁月,续红色正典
来源:《长江文艺》 | 何子英  2021年06月30日22:15
关键词:红色经典

2021年7月,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党史,百年辉煌。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到大革命失败;从土地革命到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铭记建党百年光辉业绩,向革命先辈致敬,传承红色革命理想,我们早在半年前即开始筹划本期庆祝建党百年专号的工作。感谢作家们的大力支持,感谢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专号终于如期面世。

本期头条是军旅作家西元的小说《南下》,作品以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为背景,描写人民解放大军挥师南下的途中,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战场上的敌我交锋,而是从一个穷困的戏班少年小美和一位年轻的女战士霓云在中原相遇开始,以他俩结伴南下途中的艰难遭际,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顽强,同时也表现了行军和战斗的艰苦卓绝。霓云与小美跟随解放大军渡江,穿过大别山,途经湘赣粤桂等广大区域,一路南下,九死一生,经受恶劣环境和各种任务的考验,征集军粮、接管工厂,解救贫苦百姓,清剿土匪,最终胜利到达海边。本文以一个4万字中篇的篇幅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南下的整个过程,故事传奇,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饱满,叙事酣畅淋漓,立体地再现了南下部队在歼灭国民党,解放全中国,建立新政权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小说突破了革命历史小说宏大叙事模式,以较小的切入视角展现宏大主题,将日常生活描写带入历史书写,塑造了一群独特而鲜明的普通战士群像,表现他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风骨,又突出了战争环境中革命战士的人性和人情之美,文字细腻感性,细节丰沛动人,小说以小见大,以柔写刚,在战争题材小说的书写上体现出别样的美学风貌,是作家西元为建党百年奉献的精品力作。

禹风的小说《弟兄》以年代为线索,情节故事贯穿了五四运动、上海工人大罢工、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它以一个家族地处京沪两地的一对堂兄弟不同的人生道路,表现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息息相关。乔新吾生长于政治文化的中心北平,最早受到革命风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活动。而堂兄乔百祥却是上海少爷,受的是西式教育,不愿介入政治。即便如此,在危急关头,百祥还是保护了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的新吾。在滚滚的时代洪流中,没有哪个人可以置身事外,他们共同经历了时代风云,最终殊途同归,并成长为重要的革命力量。这篇小说的故事讲述节制含蓄,尤其是海派市井文化风味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年代感。

《血染的土地》是特邀作家季宇撰写的纪实文章,他曾经为电视记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撰写解说词,期间多次奔赴大别山革命老区进行深入采访,收集了大量真实感人的第一手资料。本文讲述了发生在大别山深处的白马尖、金刚台、磨子潭一带的红军故事。人物鲜明,故事生动,细节感人。作家善于结构,长于故事,语言活泼有力,以点带面,既反映了革命斗争的艰险,也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红军战士的勇敢与智慧,以及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特殊的人格魅力。

傅菲的《似斯兰馨》是我们最早组到的红色题材的散文。作品以一位被国民党反动派点了天灯的革命烈士为原型,艺术地再现了革命者崇高的信仰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与其他几篇纪实类散文不同的是,作家延续了自己一贯的散文风格,结构精巧,文字细密,人物描写多用小说笔法,形象栩栩如生,震撼人心。为红色题材书写探索了一条更加艺术化的路径。

《乡愁里的党史》是作家郭文斌特意为专号撰写的纪实作品。因他一直担任央视大型文化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文字统筹、撰稿、策划,我曾多次邀约他写传统文化方面的随笔。本次他别出新意,将他曾经实地踏勘走访过的高淳老街、将台堡、瑞金、遵义、七里坪、霍童、杨柳街、太平镇、马牧池、竹沟等与中国革命关联密切的红色地区以党史为线索串连起来,讲述了曾经发生在这些红色地区的感人故事,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以及军队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展现了我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底色。原文2万多字,因版面所限,我们无奈割舍了部分章节。

鄂东大别山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镇,为中国革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湖北荆州洪湖一带曾经也是革命的另一个中心。李鲁平的《红色韩家埠》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在湘鄂西地区组织农民暴动与起义的史实。早在1926年,在刘崇龙烈士的领导下,湖北监利韩家埠即成立了党支部,韩家埠一带的革命力量后来成为贺龙领导的荆江两岸年关暴动的重要力量。作家试图打捞那些被历史淹没的人物和细节,还原最初的革命者光辉形象,表达真切的缅怀与敬仰之情。

谢克强的长诗《旗帜》是向党献礼的倾情之作,是一曲激情澎湃的赞歌。长诗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艰苦的革命斗争历程。它不是空洞的书写和泛泛的抒情,而是敞开了心扉拥抱时代,拥抱祖国,拥抱革命传统,他将个人情思与时代进程紧密地结合了起来,铿将有力。

牛维佳的《褐纸鸢》写抗日老战士怀念战友的情怀,以老人暮年回访当年战场,凭吊当年牺牲的战友为故事脉络,表现抗日战争中普通一卒为战争胜利作出的独特贡献。何存中的《遥远的童话》以新颖的构思,表现女战士的母性情怀和阶级情意。来自革命老区红安的军旅作家李骏则是以作家的亲戚为原型,在《寻找党证》中塑造了一个地下交通员的真实形象。

本期评论栏目,我们特邀蔡家园、张丽军、傅逸尘三位评论家就红色经典的传承、书写和经典化问题进行了探讨。蔡家园《当代意识、日常叙事与英雄塑造》回顾了当代红色写作的三次高潮,肯定了红色经典的美学意义,并对当下第四次红色写作高潮如何提高经典化水平和艺术创新,提出了富有见地的意见。张丽军《当代红色题材创作亟需经典意识》对当下红色题材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介。傅逸尘《“红色经典”的文学传统与精神力量》充分肯定红色经典的文学史意义,并对当下文学和影视创作中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现象提出了批评。

专号的美术专栏,我们亦重磅推出湖北美术院庆祝建党百年作品展,其中有唐小禾、傅中望、王心耀等众多美术家的红色经典作品,并配发陈俊的美术评论《丹青百年,以画咏史》,回顾建国以来湖北美术家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积极呼应时代、为时代画像,反映时代精神的责任担当。

今天,我们以文学的名义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光辉历史,那一个个熠熠闪光的艺术形象依然深深打动着我们。忆峥嵘岁月,续红色正典。从载入新中国文艺史册的“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到近期热映的电视剧《觉醒年代》《绝密使命》等,证明了红色主题文艺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述价值。红色革命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代代作家艺术家不断重述和书写,在重述中提升美学气质,磨砺思想品质,增强精神内涵,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的红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