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进击的动画史:一秒钟与一百年
来源:北京晚报 | 白杏珏  2021年06月04日14:56
关键词:动画史

《百年世界动画电影史》[法] 奥利维耶·科特张健 王星辰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于现代人而言,“动画”的意义已经变得愈加复杂了。如今,动画早已不仅是给儿童准备的幻想世界,更成为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精神家园——“二次元”文化连接起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少年感”跨过了时间的栅栏;而“三次元”的成年人在下班之后看“蜡笔小新”“小猪佩奇”乃至“天线宝宝”来纾解压力,也早已不是什么令人咄咄称奇的怪事;在哲学家眼中,诸如《猫和老鼠》这样的经典动画,还具有理论分析的重要价值。

那些在动画陪伴下成长的孩子们,许多早已为人父母。他们或许会记得,那些童年时期自由自在、异想天开的动画时光,也正是因此,他们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重新拾起童年的乐趣,又或者静静陪伴自己的孩子在幻想的世界中畅游。对于依然热爱着动画的成年人来说,奥利维耶·科特的《百年世界动画电影史》是一本超乎想象的“动画大全”,在这本书里,不仅能找到那些记忆中熟悉的动画形象,更能深刻理解动画作为一门世界性艺术的美妙之处。

1985至1987年法国动画《沉没的世界》

一位发明家的破碎梦想

动画的诞生,甚至早于电影。古希腊罗马时期,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注意到,如果一根燃烧的木头在黑暗中迅速从眼前掠过,人们就会观察到燃烧的端形成了一道红线。这就是“视觉暂留”现象。17世纪中叶,牛顿将其作为一种光学现象首次提出,即“人视网膜上的影像不会立刻消失”。19世纪初,就已经有人发现,根据视觉暂留理论,快速观看图像片段,可以让人产生图像运动的幻觉。于是,各种各样的“光学玩具”应运而生——幻盘、费纳奇镜、西洋镜、手翻书……这些简易的玩具,全都依赖于快速交替的图像带给人们短暂的快乐,也促进了动画电影的诞生。

1879年,法国发明家埃米尔·雷诺在费纳奇镜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影戏机。经过多次改良,这个机器可以播放出长达数分钟的电影——这在当时就需要300-700张图片,而且需要手动操作放映。埃米尔·雷诺的动画电影在巴黎格雷万蜡像馆演出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不幸的是,1895年电影院横空出世,这个“后来者”很快就击败了刚刚崭露头角的“前辈”。娱乐界的竞争永远是残酷的,至1900年,埃米尔·雷诺的影戏机以及动画电影彻底退出了巴黎市场,他在绝望之中,按废品价格卖掉了他的机器,并把所有图片扔进了静静的塞纳河里——仅留下两部作品《可怜的皮埃罗》与《更衣室之旁》。

所幸,在此后的百余年时间里,埃米尔·雷诺的后继者将动画发展成了一种足以与电影抗衡的艺术形式。正如电影一般,动画从法国走向了世界,每个国家的动画,都带有各自文化的鲜明印记。《百年世界动画电影史》分地域介绍了美国、加拿大与拉丁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动画史,逐一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动画技术发展、代表性公司及个人、经典动画作品,既有梳理迪士尼这类“动画巨头”的发展史,也介绍了许多具有实验性质的动画作品。通过清晰的分类与简洁的分析,再结合自身的观看经验,我们能够把握到各类动画“风格”之来源。只可惜,文中所提及的许多动画,目前都较难找到资源,只能暂且从书中的插图一窥风采了。

音乐:迪士尼的秘密武器

从经久不衰的《猫和老鼠》,到席卷全球的《冰雪奇缘》,音乐都是美国动画成功的秘诀。在早期美国经典动画中,古典乐及爵士乐可以说是一部动画的“灵魂”。1928年11月18日,迪士尼的第一部有声动画电影《汽船威利》上映,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奠定了迪士尼的未来。而华特·迪士尼仅仅在一年前,才从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中得到了重要启示:未来的电影以及动画,必须要有声音。《汽船威利》的主角是后来家喻户晓的米老鼠,而这部动画电影的音乐改编自早期音乐电影《汽船比尔》。

《汽船威利》捧红了米老鼠,也让迪士尼看到音乐动画的无限潜力。不久后,迪士尼推出了“糊涂交响曲”(Silly Symphonies)系列动画影片,仅仅用音乐与画面作为表达语言,每一集讲述了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糊涂交响曲”的故事,大多都很简单,有些故事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午夜,骷髅开始起舞,天亮时赶忙回到了墓地”(《骷髅舞》);“春天,百花盛开,森林里的各种动物开始活动起来”(《春日时光》)。这些动画没有复杂的故事线索,音乐成为推动故事情节的主要动力,让故事中简单的冲突变得趣味盎然。还有些故事取自经典童话,如人人熟知的《丑小鸭》以及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三只小猪》的番外篇——《三只小狼》,这类短篇“无对白”却“有情节”,可谓是音乐配合故事的典范。《糊涂交响曲》也是迪士尼电影公司一个长达10年的动画实验,没有主题的束缚,迪士尼在这些短片中大胆尝试了文学、艺术、电音的手法,如幽默、悬念、舞蹈、悲剧、浪漫、夸张等,建立了独到的音画“象征体系”,也实现了从黑白动画到彩色动画的蜕变。在此基础上,迪士尼终于开始制作动画史上第一部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4年开始制作,1937年上映)。仅仅是特效动画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就动用了56位,而之后的《幻想曲》更是高达数百位。至1940年,迪士尼电影公司的动画师总数已经达到了1800位,而在1928年《汽船威利》上映时,这个数字仅仅只是——6位。

在娱乐与艺术之间

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巨大成功,促使华纳兄弟、米高梅等大公司瞄上了动画这一赛道。有趣的是,华纳兄弟最开始制作动画的理由,竟然是想要用类似《糊涂交响曲》这类的音乐动画来推广自己旗下的音乐作品。在华纳出品的动画中,人们最熟知的一位形象就是兔八哥了。整体而言,华纳出品的早期动画以夸张滑稽为主要风格,或者更准确地说,是20世纪初期“卡通”(Cartoon)的代表。按照奥利维耶·科特的定义,夸张的情景、特殊的节奏、简单的人物形象及心理、幽默滑稽的趣味,是卡通的重要特征。卡通片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美国经济危机之后,经济的衰退使得动画制作的成本被压缩,也让人们更偏好娱乐性强的影片。无忧无虑、喜欢挖苦他人、缺乏思考的兔八哥,就是典型代表。米高梅出品的《猫和老鼠》系列,同样也是夸张滑稽的风格,只不过更重视音乐尤其是爵士乐的使用,同时也没有过重的讽刺气息——相比之下,华纳兄弟就经常戏仿迪士尼动画作品,或者把电影明星画进漫画或卡通里。

当美国的动画产业在迪士尼开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一部分动画从业者觉得,动画的可能性远不止于此。动画剧本可以不仅仅取材于童话或寓言,动画人物也不一定是拟人化的动物,动画的观众,当然也不仅仅是儿童。于是,独具一格的美国联合制作公司诞生了。美国联合制作公司的动画师们相信,动画应该回归到绘画本身,也应该更具有文学性。于是,他们笔下的画面变得简洁,色调均匀明快,节奏有张有弛,借鉴了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的绘画风格,同时开始从爱伦·坡的文学作品乃至爵士乐歌词中取材。他们于1949年创造出了“脱线先生”这一富有性格特点的动画人物,还推出了黑色幽默的《多根的嘟嘟声》(改编自歌曲《弗兰基与约翰尼》)、悬疑惊悚的《泄密的心》(改编自爱伦·坡同名小说)。《多根的嘟嘟声》由赫布利指导,人物形象线条简洁,以大色块点缀,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体现了美国联合制作公司不同于迪士尼的独特风格。

动画的核心在于给予生命

在动画领域,美国的发展脚步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快,甚至超过了动画的发源地法国。20世纪40年代以前,相较于蔚然大观的美国动画,欧洲动画以“单枪匹马”作战为主,且影响力远低于电影。不过,具有深厚艺术积淀的欧洲人很快就将动画的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欧洲动画的风格很难一言以蔽之,因为欧洲动画师将动画视作可与绘画、电影等量齐观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不是一种工业产品(在美国,也有一批独立动画师信奉这一原则)。

“动画一词来自希腊语中的animos。而拉丁语中的anima意为生命的气息和灵魂,因此,动画的核心在于给予生命。”动画给予故事、画面以生命,也给予各种各样的原材料以生命。除了最常见的绘画之外,动画师们还创造出了实物、木偶、黏土、剪纸乃至更奇特的沙土、黑板、针幕、胶片刮擦等动画形式。例如,法国动画导演米歇尔·欧斯洛在《三个发明家》中,使用了欧洲人家常见的白色雕花桌布为原材料,用剪刀及摄像机,讲述了一个优雅而高贵的故事,而独特的材料,让这部动画具有了艺术品的质地,更拓展了想象的维度。

制作一秒钟的动画,需要拍摄24幅图片。而从埃米尔·雷诺的影戏机开始算起,动画电影已经走过了近150年。如今,我们早已习惯了电脑制作的动画作品,但我们更应该明白——技术让动画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幻想才能让动画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