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6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创好书榜

来源:澎湃新闻 |   2021年06月03日09:34

《天水一勺:研宋品书序跋漫谭》

王瑞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品读篇、自序篇、漫谈篇和缅怀篇。品读篇主要收录作者撰写的以宋史著作为主的书评,如评论《宋会要辑稿》、《宋代登科总录》、《朱瑞熙文集》等,涉及宋代科举、人物、文化、理学等方方面面;自序篇收录作者近年来有关宋史的著作和论文集的序言,揭示了作者对于宋元变革、宋代人物研究等的基本认识;漫谈篇收录了近年来作者有关研治历史尤其是宋史方面的随笔,特别提出在新技术条件下所应警惕的研究陷阱等问题;缅怀篇则收录了作者对几位已故宋史学者刘浦江、张其凡等的悼念文章。

《中国古代礼学论集》

杨志刚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礼学是中国传统学问中重要的内容,潜埋着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无法避让的“硬核”问题。本书收入了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对于中国古代礼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剖析。所收十六篇文章中,前十篇系礼学问题的专题研究;后六篇则围绕礼仪的古今传承、礼学在现代的重构,以及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命题展开讨论,记录了作者作为史学工作者在礼学领域的耕耘、拓展,也折射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因社会变迁、学术嬗变、时代转型给研究带来的新取向与新思考。

《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研究》

鲁西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乡里制度史研究主要有两个切入点:一是王朝国家的乡里控制制度,着眼于国家对于乡村地区的控制,重点放在乡里制度的内涵、结构与实施、变化方面;二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度”,亦即乡村社会内在的秩序与组织。本书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揭示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治两种制度与传统在历史过程中的矛盾、结合及其互动关系。在王朝国家的乡里制度研究方面,将重点放在王朝国家的乡里制度推行到全国不同地区的历史过程、区域差异及其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变异上;而在乡村自治制度的研究方面,将把重点放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自治组织及其与王朝国家的乡里制度的关系上。

《元代佛教史论》

陈高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系陈高华先生关于元代佛教研究文章的结集,汇集了1979年至2018年有关元代佛教的文章二十余篇,是陈先生关于元代佛教的重要思考。书稿或在刊物如《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中华文史论丛》上发表,或见于大学学报、集刊。这些公开发表的文章,有对元代佛教、元代江南佛教概述性的论说,也有诸如《元代大都的皇家佛寺》的佛寺专题研究,还有关于元代女性宗教信仰的探讨。在关注本土佛教和僧尼的同时,书稿还收录了外国僧人相关的研究文章。

《明史十二讲》

樊树志著,中华书局

明太祖朱元璋通过什么手段空前集权?燕王朱棣又是怎么把自己的侄子赶下皇位的?倭寇、白银、西学,晚明面临着怎样的大变局?张居正推行的万历新政成功了吗?四百多年前也发生过一次朝鲜战争,结局到底如何?文人从政,难道必然导致悲剧?……明史专家、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紧扣明代历史发展十二大关节,讲述来龙去脉。

《踏墟寻城》

许宏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收录作者十余篇解读早期中国“城”的论文随笔,其中既有关于古代城市考古的学史回顾,亦有从考古材料出发对城市轨迹的探索和解析,全书配有多幅考古城址图,在“踏墟寻城”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城邑、城市遗址的特质进行揭示,处处彰显着学术精神上的坚守:“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获知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浙江学人与中国近代考古学》

项隆元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着重探讨了20世纪初期孙诒让、章炳麟、夏曾佑、罗振玉、王国维、马衡、施昕更、何天行等浙江学人的探索与中国近代考古学缘起、产生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夏鼐的考古学成就及对20世纪考古学的反思。全书运用个案研究与学术史研究相结合,区域文化史与考古学史相观照的方法,在系统梳理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变革过程中一些浙江学者的学术生平与成就的基础上,从学术史层面展现了传统金石学向近代考古学演变的背景和线索,为探究和了解中国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浙江近代学术史提供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经今古文之争与近代学术嬗变》

张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近代学术转变的学术史研究著作。近代中国学术史是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领域,经今古文问题为清学汉宋之争的子题,后演化为清末民初政教、学术转型的枢纽。晚清今文学复兴,尤其是康有为公羊改制学说引起一系列学术文化思潮,牵涉到晚清民国政治、社会、思想、学术等诸多层面,经今古文之争一直是海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本书历时性考察经今古文之争在晚清民国时期的渊源流变,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提供了深入的视角。

《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

章永乐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门罗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作为一种地缘政治学概念,倡导“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美国的区域霸权提供话语支持。本书从政治史角度全面考察“门罗主义”话语的“全球化”变形,提供了一幅颇为整全的“门罗主义”历史图景。在这种历史图景的描绘中,不仅含有19世纪以来对世界秩序的思考,更契入了作者深切的现实关怀。

《缘起:佛教譬喻文学的流变》

范晶晶著,中西书局

本书以佛教譬喻文学为研究对象,作者在掌握十二分教中譬喻的兴起与研究史的基础上,通过对印欧语言中的各种譬喻类文献及汉语大藏经中的譬喻类佛典的介绍,厘清佛教譬喻文献源流。结合因缘变文及其他文学作品,分析佛经中的譬喻类文献是如何一步步本土化,因缘思想又是如何渗透进古代士人的人生观构成的。在明晰以上种种后,作者总结了“缘”这种文学类型的跨文化迁徙过程及其对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1902—1947)》

孙德鹏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沈从文评传,作者以史学为点,从 “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的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近代中国的一种方法。作者立足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人生经验,结合法史哲等多学科思想、小说文本对其经历与情感展开的推演想象,使得小说人物与传主形象交相辉映,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并通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照,展现了近代中国的一些独特面向,让人置身于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理解近代中国的问题。

《寓兴: 花木的图像史》

王中旭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中国古代的花木画承载了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涵。本书按时代与风格依次将花木画的发展分为:花之容、花之格、花之情、花之瑞四个部分,通过图像与文字,阐述花木画自唐代发展至宋代,再至元明清的历程,包含了石刻线描、壁画、卷轴画诸多形式。全书主题环环相扣,使得每一时代画家对花木寄托的感情、品格得以体现,展现了一幅花木画发展的图像史。全书以“寓兴”为题,也点出了中国花木画中特有的诗意,即画家以花为寄托,赋予一定的含义,带您品鉴古画中的一花一木。

《互动与抵牾: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与小说关系研究》

俞敏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小说,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与批评缠绕,与观念并行。这样的80年代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物,需要一种独特的打开方式。本书由此出发,创造性地采用互文的方式,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和小说潮流的变动为研究对象,回望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破译80年代文学图景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