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地灵人杰团山村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和振华(纳西族)  2021年05月24日11:15

人间四月花满天,我追逐春姑娘的脚步,宛如一只自由自在飞翔的春燕,来到我的家乡,离丽江古城10公里的古村落团山村(纳西语古称“拓东”)。顾名思义,团山,就是村寨被团团大山包围。

往村里走,首先在村口向阳坡地上看到一座古老的四合院。院落后面是通向远方的丽华公路(丽江至华坪),门前是一棵四季常青的古柏,树下的东干渠水流汩汩。极目四周,山色青青,涛声盈耳,田野里有绿意盎然,山谷间有鹰飞雁鸣。这四合院里,住的是村里一户颇有名气之家。老大白庚昌是新中国成立后就读于云南省丽江中学的第一代读书人,用毕生所学服务于家乡,目前已经回村颐养天年,成了村里的农艺师。前不久,我回村看到他正在门口逍遥纳凉,好奇地问及他家门前的古柏,他回答我道,这棵树是他祖父亲手种下的,显出一脸自豪。老八白庚胜是党培养的纳西族第一个“双博士”,从团山出发,一路奋斗,抵达京城,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工作,他不仅对民族文学颇有研究,更是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性作家。作为全国政协常委,他还为金沙江上游流域的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兴建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大具乡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三坝乡之间的下虎跳大具大桥等事关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问题,不遗余力地建言献策,造福桑梓,有一颗燃烧的赤子之心。

村道下方,居住着另一户纳西人家,屋主乃李德祥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德祥子承父业,曾先后在新文小学、新团农业中学、丽江县七中、丽江市古城区一中等多所学校任教,一生从教,桃李满天下,直至叶落归根,最后从古城区一中退休返乡。李德祥老师教过我小学、初中。我上初中时,他在出村3公里的震青山脚下的新团农业中学教多门学科,为人师表,让人敬佩。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刚恢复高考、“知识改变命运”的激情岁月,课堂上,他引导我们勤奋学习各门学科;课余,他总是在黑板上抄写唐诗宋词,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热爱文学。

后来,我到昆明求学,遇到进入云南教育学院继续学习的李德祥老师,他带我去走访在云南人民出版社工作的纳西族著名作家杨世光等人。毕业后,我在怒江大峡谷工作,回乡探亲与李德祥老师偶遇,少不了他的鼓励。

沿古老村道继续往北走两百多米,又见向阳坡地上的一户人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这户人家出了村里第一代支边干部,到中缅边境怒江一带去当民族工作队员,星移斗转,这家后来又有了“边二代”“边三代”。

很快就走到了我家的老屋前,我深情地注目着我的老家,祖先种下的上百年古梨,经祖父母和父母亲呵护,老树抽新芽,每年秋末冬初结出累累果实。青少年时期,清晨我在树下读书,傍晚与归林倦鸟一道回家。百年黄皮梨树一直庇佑、滋养、陪伴着我,见证了我的成长。如今,我业余写作出版了5本文学作品集,获得过10多次文学小奖,并荣幸地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我每次从城里回家,站于屋后高坡上,北望成千上万只白骨顶、赤斑鸭、斑头雁、灰雁、灰鹤等,它们一年四季栖居于团山水库,从晨到暮,与四周山峦上的斑鸠、布谷、雉鸡、白娴鸟等和谐共生共鸣,连同经常飞过的金鹰、青藏雕,在团山上空展翅、盘旋和啾啾歌唱。天然好家园,自有百鸟栖。

坐落于茶马古道东延长线上的团山古村落,居住的多为纳西族,以白、李、和三个姓氏的村民居多,他们团结、包容、互助,经流年似水淘洗,共同守望、耕耘这块神奇的土地。土地也给予深情的馈赠,正是这个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有着55户人家的自然村,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先后出了白庚胜、李德祥、白浩等老、中、青纳西族作家,见证了家乡的地灵人杰。

沐浴新时代的春风,团山村焕发新颜。钟灵毓秀,薪火相传,这里定能人才辈出,赓续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