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绿珍珠》修改记:千百种滋味归于沉静
来源: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汤汤  2021年04月08日08:59
关键词:《绿珍珠》

《绿珍珠》

作者:汤汤

2020年11月出版

这是一个救赎、原谅和接纳的大爱故事。童话以森林里的精灵“绿嘀哩”为视角,以绿嘀哩念念和人类女孩木木相识、伤害、和解的过程为主线,写出了绿珍珠树林的消失、再现和重生,展现了这一片土地上人类与以绿嘀哩为代表的自然万物之间惊心动魄的和谐、对抗、和解的过程。

 

1

长篇童话《绿珍珠》初稿不过写了四个月,不停歇的修改却经历了一年多。

每一遍似乎都改到自己满意了,但只要放上几天,不满立刻又笼罩我。每一次修改都遇到不舒服的文字,遇到细节的漏洞和生硬的情节,还有这样那样的贫瘠和单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经历了无数的沮丧和懊恼,这的确是我写作生涯中最漫长曲折和最不自信的一次写作,以至于不记录点下来,我就不能往前走了。

《绿珍珠》酝酿的时间并不短,2016年写完短篇童话《念念不忘》以后就开始了。当时为它特意准备了一个新本子,有什么想法和细节产生了,就往上记,到2018年初,已经拉拉杂杂地记了不少,心里有了粗疏的故事框架、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到8月份,写作的冲动越来越强烈,特别自负地认为自己可能要写出一个优秀的长篇童话了。在这之前,我已有七八年没写过长篇,我感觉自己驾驭不好大的结构和长的故事,所以希望通过中短篇的历练,获得足够的力量和底气来重新尝试。2018年8月,我写下“绿珍珠”三个字,我看着它们说,开始吧,汤。

我不知道别的作家怎么样,对于我来说写作中的自信太重要了,如果不是心里揣着“它将是一个杰作”的念头,以我怕苦怕累的心性,根本无法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写。我是一个需要无穷的激情和热情才能推动写作的人,一旦自信不够,觉得正在写的也许是一个平庸的作品,就会兴味索然,连把一个小小的句子写通顺都会觉得万分艰难。写到自信万分的时候,我会忍不住和朋友说,我可能要写出此生最好的作品了;写到不自信的时候,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应该毫不留情丢弃的垃圾。记得初稿写完尾声部分时,我合上电脑,闭上眼睛,任幸福的感觉在胸膛里潮水一样冲刷,整整激荡了半个白天。

这以后的两三个月,我没有去看过它一眼,好像把它忘记了。当然没有忘记,想起它一下,心里的某个角落就甜蜜一下,仿佛自己悄悄地藏了一个足以温暖后半生的宝贝。

一天早上醒来我对自己说,好了,开始修改《绿珍珠》吧。我把自己当作一个陌生的读者,带着欢喜和期待的心情打开它,看看这到底是一个怎样水准的童话。我读了整整一天,读的过程中我羞愧得数次闭上眼睛,读完以后一连几天都无法面对它。这样巨大的落差我从未遇到过,我写作时一定是被什么东西冲昏了头脑。我迷茫地问自己,你是怎么带着那么好的自我感觉把它一路写完的?你可真叫人惊诧啊!那一刻我对自己充满同情和鄙视。

2

《绿珍珠》插图

挣扎了几天后,我开始第一次修改。修改过程就像通下水道似的艰难和麻烦,随处可见不舒服的文字和段落,就像一团团堵塞物,阻挡在眼前,绕不过去,闯不进去,它们几乎消耗了我全部的精力。我一次一次为找不到恰当的词句而痛苦,那阵子大概是把词语和句子都弄丢了,我陷入了深度的自我怀疑。我咬着牙,每天抽出三四个小时投入艰涩的战斗,一小节一小节地往下“疏通”。终于,我哼哼哧哧地,爬雪山过草地一样地,把它从头到尾完“顺”了一遍,回头一读,还是泄气,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只是很想放弃它,想和它永别,老死不相往来,就当作从来没有认识过。

放弃之前我将它发给编辑梁燕,因为先前我给她多次暗示,也发过自己比较满意的章节给她一睹,所以她对这个作品的期待并不比我少。我料定她读了全文一定会失望的,我给她留言说,你看看吧,它不行。梁燕立刻看完回复我说,它是有很多毛病,但读到最后有深层的感动在,值得好好修改,别着急,慢慢打磨。这句话成了我的还魂药,我抖擞起精神再次打开它。

它是不好,但它也有我先前的作品未曾抵达之处。第二次的修改顺利了很多,改完之后自我感觉又很好了,甚至有了自信发给朋友们看看。而其实发出去没两天,我就意识到它还是个踉踉跄跄的孩子,果然从朋友那里得到一堆意见,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又埋头修改。

改到2019年8月时,大大小小改了多少遍,已经记不得了。改一遍就请一两个朋友帮忙看看,他们每双眼睛看到的都不同,角度不同,关注点不同,提出来的问题不同。有的地方,这个人认为写得太好了,另外一个却觉得太差了。那真是一段迷茫的时间,我几乎快失去判断力了,我一会儿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全心接纳他们的意见;一会儿又觉得他们说的没有道理,我应该笃定地相信自己的感觉。一遍一遍,我的心一次一次昂扬起来,又一次一次低落下去。我挣扎在自卑和沮丧中,同时更加明白自己在长篇驾驭上的薄弱。但我的编辑和好友梁燕,她总不肯放弃我,她耐心地陪伴着我的整个修改过程,冷静地看着我神经质一般的自负和自卑。我低迷的时候,她给我打气;我骄傲的时候,她又给我凉水。我每改一遍,她必读一遍,很细致地勾画圈点旁注。唉,当编辑真是一个叫人同情的活计。

回忆那段日子,我像一艘断了桅杆的船,挣扎在大海的旋涡中。每一次改到最后一个字,以为可以从旋涡里出来扬帆前进了,又一次次被推回旋涡,从头开始。写了十几年,我突然回到了初写者的状态,写作真是一件叫人吃惊的事情。好在只要打开文档,我就能深吸一口气潜进去,我和它说,不着急,咱们慢慢来,慢慢走,咱们重新生长,一点一点变成好的模样。我直视它大大小小的漏洞和逻辑上的问题,直视它许许多多的毛病,一边思考一边修改。改到8月底的时候,我认为它已经拿得出手了,它应该是一个丰富厚实的作品,是好读且耐读的,是感人且有力量的。

3

《绿珍珠》插图

在这之前,编辑曾告诉我,将来给《绿珍珠》开一个作品研讨会,研讨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批评前置研讨会,放在书出版前,让大家来提意见,进一步帮助作者修改;另一种就是出版后常规的研讨会了。

我选择了前者,一是我对这种形式感到新鲜,我是个喜欢新鲜事情的人;二是我想听到来自老师们更多真实的声音。2019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和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绿珍珠》批评前置研讨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召开。研讨会的具体种种,这里不再叙述,那真的是一个“挨批”的研讨会,是我创作生命中太重要的一个事件!

研讨会后,我在朋友圈发过两段文字:

研讨会之前我的心其实有点忐忑,也许一个作者在自己的作品面前往往是脆弱的。我以为它是好的,又以为它是不好的,自信和自卑常常像小火一样煎着我的心。但研讨会一开始我的心就是安宁的了,一个作品在出版前能被这么多老师阅读到,而且给我这么多真诚和真实的批评,帮助我修改和进步,让它有机会以尽可能好的模样出世,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奢侈和珍贵的事情,我深感自己的幸运!这一次的出版前置批评研讨会对《绿珍珠》有很重要的意义,对我的创作生涯,对我的创作生命,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我的内心受到了激烈的震动,甚至有一种轻微的虚脱感。对于自己的创作,我是否从来就没有好好反思过呢?多么感谢这个机缘,感谢各位老师温暖的鼓励和犀利的批评!好好消化和思考,再全身心投入修改。

那天的批评火力着实猛烈,震碎良好的自我感觉。《绿珍珠》何其幸运,在出版前能得到这么真诚而锐利的意见;我何其幸运,遇见这么多老师和朋友帮助我,敲打我,点拨我,鼓励我。这三天时不时陷入发呆状态,有时是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有时是闷闷的难过和彷徨,更多的时候是反思,是警醒,是对接下来应该如何修改的思考。这是我创作生涯中最珍贵难得的经历,它是一场及时雨,在我正好需要的时候落下来。

朋友圈里这两段文字看起来挺坚强的吧,其实那几天我哭了不止一回鼻子。那几天的心理状态如果不加掩饰袒露出来的话,具体是这样的—— 研讨会三个小时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认真地做笔记,并且真心地感谢老师们的坦率和犀利,不管批评多么狠,我一直是微笑的,是发自真心的微笑。当一个人说真话给我,是因为我值得他说真话,是因为有美好的缘分联结着我们。不然,他们只要说几句好话糊弄一下彼此都开心就完了。

研讨会结束之后,直到黑夜来临,我都没有为《绿珍珠》遭遇那么多批评而感到难过。深深的孤单和委屈感是在深夜袭来的,我一个人住在酒店的房间里,眼泪止不住地流淌。《绿珍珠》真的有那么差吗?依照大家说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修改它。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并没有好一些,包裹我的是更深的孤独和迷茫,为什么我付出了这么多力气,耗费了这么多心血写出来的作品却如此千疮百孔?为什么我以为它是好的,它却是满身缺点?难道是我的文学感觉和才华连同智商都一起堪忧了吗?最后我可怜起自己来,要怎么修改它才好呀,我都觉得已经改到穷尽处了,就算知道了怎么改,好不容易结束了的“苦役”又要重新开始,而且漫漫无期,可真伤脑筋啊。

这样自我同情了几天以后,我开始反反复复地回味研讨会留下来的文字材料,反反复复地审视《绿珍珠》。我意识到,《绿珍珠》并没有那么糟糕,它有自己的光华和独特之处,但它确实没有抵达它应该抵达的高处,没错,它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模样。

我白天想着,晚上念着,时不时和梁燕讨论着,最终,她的一句话激发了我的修改灵感。她说是否可以站在念念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呢?我问,用第一人称吗?她说可以考虑啊。这个念头在以前的修改中,我不是没有想到过,但这修改的工程量实在太大了,当时觉得没有必要,更何况全知的视角更容易展开事件,写起来局限小。

开了批评前置研讨会后,我的心态变了,心里升起一股执拗的劲头,不管用多少时间和精力,我都要把它改好。不然我怎么对得起大家对我真心又诚恳的批评,怎么对得起大家为我开一场会那么多辛劳的付出。所以,梁燕此时的这句话像滚雷落进我的心里,但我还是弱弱地说,改成第一人称后,一些我自己满意的段落和章节就都要删去了,那些章节费了很多心力的,梁燕说,大舍大得。

和梁燕说话的时候,我正在高铁上,我的脑子和列车一起奔驰,是啊,用第一人称,用念念的口吻叙述,用一个活了几百岁的精灵视角看大自然和人类,看彼此间的依存和伤害,看生命和生命之间的宽容、救赎和爱,不是很有意思吗?站在一个精灵的角度看待人类的科学、进步和未来,不是更有空间和张力吗?要知道,我们都习惯了从人类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

我的激情又一次涨满了。

4

当我在电脑上敲打下一个完全不同的开头时,我手舞足蹈起来。我找到了对的叙事调调,我终于找到它了!去年9月份之前的一次次修改,我之所以改得那么累,就是因为我没有找到它。一个作品可以这样写,可以那样写,但一定只有一种感觉是最正确、最合适的路径。也就是很多作家说的我找到了第一句话。如果没有找对,后面就会别扭,怎么也不会对。对于《绿珍珠》来说,这第一句话实在藏得太深了。好在,绕了很大的一圈后,我还是找到了它,我差点永远找不到它。

多么感谢去年10月份的批评前置研讨会啊,它给了《绿珍珠》重生的机会。我把“改变叙述人称”的这个想法告诉几个朋友,他们说那不是等于重新写吗,你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改改就好了。但我的心里涌动着仿佛要重新活一次的激情,研讨会后的孤独、脆弱和迷茫已经消散,我要为接下来的重写式修改积蓄力气。写作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它真是叫人活得兴致勃勃。这一遍的修改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滞,像大河向东流,像瀑布坠下山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重写完毕了。

大的改动在三处,一是叙述人称,人称的改变导致每句话几乎都要重写过。

二是念念这条主线,原稿中念念失去绿珍珠树林和啾啾妹妹后,是带着复仇和夺回树林的念头来到人类世界,接近木木,并利用木木完成自己的复仇计划。这种思路比较常见,落俗套,也容易让心理转折变得生硬。用了第一人称后,我重新思考了绿嘀哩的“恨”——他们知道世界上有“恨”这种情感,但他们的心里产生不了真正的恨,恨对他们来说是遥远的东西。

念念失去了树林和啾啾,没有产生复仇的想法,她只是执着地想要让啾啾重生,树林的从天而降完全是一个意外。

就算是最先提出“恨”的小野,他也无法让自己伤害童安,我浓墨重彩地写了他的恐惧和所有绿嘀哩姐妹的恐惧,最终绿婆婆制止了悲剧的发生,“我们绿嘀哩不伤害任何一个生命,从前不能,以后不能,现在也不能”。尽管绿嘀哩如此单纯善良,但人类的城市还是遭受了摧毁,木木还是遭受了沉重的心灵打击。这中间,就有了不可名状的复杂和无奈。

三是童话里的设定,童话里总是有很多设定的,比如要怎么样的条件才能有怎么样的结果,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写法,就像在原稿中,念念要夺回树林需要一个人类的拥抱和一滴血,变得美丽则需要一个祝福。这样的设定在童话里很多见,有了设定,按照这个去写,会简单明确。但这太没有难度和艺术性,也经不住推敲,只要反问一句,凭什么是这样子?凭什么一个拥抱,一滴血,一个祝福就能让树林重生?这是谁规定的?在这一稿中,我去掉了简单的设定,让树林的重生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还有许多细部的修改,比如把树精改成“绿嘀哩”—— 我们出生在超过五百岁的树上,生活在古老的树林里。我们有绿色的手掌和脚掌,身体里流淌着绿色的血液。 每个清晨,我们用嘀哩嘀哩的歌声唤醒树林。 所以,我们叫自己“绿嘀哩”。这个改动我非常满意,既避免了“树精”这个过于老套的称呼,带来了新鲜感,又增加了活泼灵动的童话气息。

对童安这个人物形象的修改,也费了很多心思。在上一稿中,童安最突出的特点是想要追求更辉煌灿烂的成功人生,修改了以后,我让童安把名利心和虚荣心藏起来,就像我们很多人,都把这种想法掩藏着,不好意思冠冕堂皇地说出口。

童安是一个天才科学家,他对科学和世界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他相信世界上有某种肉眼不可见的神秘力量存在,他代表着人类对大自然不停地探索和征服,包括科学不断地发展。这里边也包含着我对科学不断发展的反思,以及人类世界日新月异变化的反思。科学不断地发展,也许正是人类贪欲的一种。人类对自然伤害的一步步升级,最后伤害到的一定是人类自己。我不做批判,我也拒绝简单判断。

童安在科学和虚荣里迷失了自己,他并不觉得自己所做有错,所以他才会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表现得从容,他觉得为科学事业付出生命代价是值得的。直到他感受到了绿嘀哩的天真和善良,他的心被涤荡了,他反思了从前不曾意识到的一些东西,在那一刻,他是真正被感动的。那么,他走出树林以后,在喧嚣浮躁功利和虚荣的人类世界里,这份感动和心灵的澄澈又能保持多久呢。我觉得很悬。

所以,我安排让他们遗忘,只有彻底的遗忘,绿嘀哩才会有彻底的安宁。因为人性的贪婪、自私等弱点决定了人类很难变得更好,因此结尾也不是圆满的,还是有越来越多的绿嘀哩在流浪,若干年后,等待绿嘀哩的又是什么呢?只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真正敬畏自然,怀着谦卑的心,大自然才会更温柔地对待我们吧。我自己认为童安这个人物是让整个作品往前走了一大步,并且拓宽了作品的内涵和外延的。

5

对照前后两版《绿珍珠》,大的故事框架和内涵其实是差不多的,人类女孩木木与代表自然力量的绿嘀哩念念之间的相识、伤害与和解,无论是人类女孩还是精灵女孩,都经历了可怕的噩梦,噩梦之后何去何从,心灵如何重建,幸福如何找回,世界如何回到美丽的模样。 创造和毁灭,信任和欺骗,失去和得到,伤害和救赎,人生诸多的两难处境,人类和自然相处过程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艰难探索,还有对人类科学和文明、自然灾难的反思等等。虽然故事框架和主题内涵差不离,但叙述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面貌,上一稿中出现的主题和理念大于故事的毛病,在这一稿中基本消解了。我自己的判断是,《绿珍珠》好读了,气韵贯通了,自然圆融了,它基本是一个厚实而轻盈,有力量且感人的童话作品了。

《绿珍珠》的修改是艰难和曲折的,经历的情感起伏也相当大,忐忑、沮丧、焦虑、灰心等情绪恐怕可以装好几个箩筐。它于我而言是一次心性的磨炼,褪去我心里的骄傲和自负,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写作上的局限和微弱的才华,使我清醒、谦卑,真实地沉静下来。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不得不说,我发现面对同一个作品,每个人关注的、在乎的、看到的常常完全不同,比如有人说童安这一部分要去掉,另外的却认为这一部分太惊艳了;比如有的人认为琥珀猫可有可无,不如删掉,另外的却认为琥珀猫丰富了故事,有隐形推动故事的作用,是两个世界的联结者……而最后拿主意的,要取悦的只能是自己。

《绿珍珠》面世以后,它是否能受到读者的喜欢,那是它的命运,我已无能为力。它的修改于我而言是一次心性的磨炼,使我清醒、真实地沉静下来。也许,它会是我写作路上的一个转折和伏笔吧。

 

作者介绍:

汤汤,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住在一个小小的县城——浙江武义,有滋有味地做着喜欢的事情——写作童话,作品曾获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十大青年金作家奖等,并三度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代表作有《到你心里躲一躲》《喜地的牙》《水妖喀喀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