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永不凋谢的红杜鹃 ——评古兰月的《冲吧,丹娘》 
来源:文艺报 | 蔡玉  2020年12月23日08:32

《冲吧,丹娘》首发于咪咕阅读,目前在网络上已更新几十万字。小说以浙江省革命英雄施奇为原型,以其革命事迹为创作素材,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红色颂歌,让革命烈士施奇如同一朵永不凋谢的红杜鹃,盛放在人们心间。

小说作者古兰月是网络文学界的“新星”,曾出版《南方姑娘》《在遗忘的时光遇见你》《青木微雪时》等多部长篇小说及散文集《你不慌,世界不荒》,有着较深厚的文学和绘画功底。《冲吧,丹娘》作为古兰月的最新作品,与她以往在都市情感小说里着力描绘的纯美爱情故事不同,身为浙江兰溪人,古兰月关注浙江省的革命历史,希望通过红色题材的创作能让更多读者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冲吧,丹娘》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历史动荡。在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下,一面是国民政府的消极作为,人民在历史夹缝中艰难求生存;一面是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力量虽然弱小,但共产党员们没有选择逃避责任,而是勇于承担起了时代使命,主人公施奇的人生经历就是其中的真实写照。

被誉为我军机要战线上坚贞、圣洁而崇高的“丹娘”的施奇,其称呼最初源于苏联一部名为《丹娘》的电影,这部影片讲述了年仅18岁的女英雄卓娅壮烈牺牲的经过。而中国“丹娘”施奇,牺牲时也不过20岁,于1942年6月被敌人杀害于上饶茅家岭,两位花儿一般的少女的生命都永远停在了青春刚绽放的时刻。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冲吧,丹娘》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传统有着一定的继承与相似之处。但由于时代不同,作者的创作观念和读者群体已发生了变化,小说也因此而呈现出显著的变化。20世纪中叶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受当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影响,追求“史诗”效果,对革命英雄的塑造也多遵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创作原则,人物性格过于模式化,缺少发展。《冲吧,丹娘》在追求历史真实和人物原型真实的基础上对历史素材进行了艺术加工,通过想象增添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并不局限于对历史人物生平经历的复刻,其跌宕起伏富有传奇性的故事实现了史料记载中简单的人物介绍难以比拟的感染力,这是小说带给读者的独特阅读体验。

施奇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最丰满的艺术典型。她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在救护队遭遇危险时勇敢地拿起枪与敌人战斗,保护了很多战士;在工人夜校学习时,她记录下了大大小小的剧本,建议以街头剧表演的形式表现人民的悲惨遭遇,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回乡后,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施奇悲痛欲绝,但仍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并化悲痛为力量,投入革命事业。她毅然决然以二房的身份嫁给汉奸张显宗,从而真正打入敌人内部,以一介弱女子之身周旋在张显宗和日本人之间,既要尽量保全自己,又要尽可能地获取更多宝贵情报。

作为新四军军部机要科成员,施奇有着丰富的经验和高度警觉,在发现无法逃脱时当机立断地毁掉了电台。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视死如归、宁折不弯,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经受住了百般折磨,对电台密码始终守口如瓶。甚至在就义之前,她依然神态平静,举止从容,说道:“虽然我的肉体溃烂了,但永远不会溃烂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施奇的话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高远的精神追求和大无畏的生死观。

除了施奇之外,小说还着力于塑造英雄群像。一直宣传救亡思想的人民教师赵芳里、“平湖圣手”黄老爷子的传人黄霞、新四军浙江地区政治员徐志方、上海红十字会煤业救护队政治员周山以及陈希、何美惠、吴磊、高松等,他们每个人都以其独具的光彩活跃于作品之中,使小说成为一部不多见的塑造了光辉灿烂的无产阶级英雄群谱的网络文学佳作。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年龄、职业各不相同、人生经历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在敌人面前,他们横眉冷对、大义凛然、不屈不挠,一旦革命需要,又都能舍生取义、从容献身。小说不仅展现了英雄们的高贵品质和崇高气节,还成功刻画了他们不同的人格魅力。比如施奇的成长就离不开一路上关心她、督促她的人,徐志方将施奇从黑心缫丝厂解救出来,让她初次接触到党组织,而周山则给了施奇精神上的指引,让她有了加入共产党的觉悟,从而使她加入共产党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

但同时也应看到,相对于正面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小说中对反面人物的刻画还显得不够细腻。反面人物的塑造没能完全摒弃那种从概念出发的简单化、漫画化的写法。比如施奇和黄霞刚到上海时遇到的那两个黄包车夫,作者将第一个大叔描述为面相极其猥琐、一看就不像好人,而第二个大叔则面相和善,所以施奇和黄霞选择坐第二个大叔的车,这里将好人和坏人简单按照容貌来划分的逻辑不免有些肤浅。此外,古兰月对日本军官和汉奸的刻画也有脸谱化的倾向,没能深入地解剖他们的灵魂。

尽管作品存在着一些瑕疵,但不可否认《冲吧,丹娘》仍是一部较为成功的、传递红色正能量的网络文学作品。小说背景广阔、人物众多,矛盾冲突激烈、阶级斗争错综复杂,但全书却章法井然,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在小说已发表的121章节中,作者巧妙借助“丹娘”施奇的人生经历作为主要线索,引出并联结起了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书中前20章主要写施奇还未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经历。年少的她为挣脱自己成为童养媳的命运,与好友黄霞一起前往上海闯荡。到上海后她们做过缫丝厂童工、《申新日报》派报员、街边擦鞋匠等,阶级不平等导致的压迫与剥削令二人际遇更加悲惨。在作品的后100章,作者则侧重于写施奇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施奇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进步教育,红色光芒在她心中萌芽。小说把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城市工人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光明与黑暗搏斗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再现了革命英雄施奇“杜鹃啼血、丹心一片”的英姿,奏响了一曲慷慨激昂的红色颂歌。

小说结尾处,作者以温暖的抒情笔触讴歌了那些为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付出过、牺牲过的人。“那片黄土下沉寂着的,是不屈的灵魂和不变的信仰,是所有共产党人的哀伤……那些深深埋葬的灵魂,那些不变的信仰,注定从沉寂中盛放,在新时代的天空下永恒。”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望小说中的烽火岁月,“丹娘”施奇等无数无产阶级战士们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当代青年们应当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使红色精神融进血液、浸入心扉、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清泉永远比淤泥更值得拥有,光明永远比黑暗更值得歌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取光明,不做徘徊边缘的观望者、讥谗社会的抱怨者、无病呻吟的悲观者,不能沉溺于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古兰月以自己的创作响应了总书记的号召。小说以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书写革命历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又与当下社会现实紧密相连,贴近时代命题。

100年来,从建立新中国到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和人民一步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如今中华民族的崛起让全世界瞩目,综合国力的提高也让当代读者自豪不已。回望历史,小说中字里行间昂扬着的向上斗志在今天更显宝贵并焕发着无穷的精神力量,这也是网络文学创作对时代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