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苗家英雄“双子星”
来源:中国民族报 | 李仲  2020年12月08日16:19

我去贵州省纳雍县,本是参加对口扶贫相关工作,没想到在大山中兜兜转转,走入了英雄故里,与志愿军英雄刘兴文“不期而遇”。

那是在左鸠戛彝族苗族乡的人民英雄广场,鲜红的国旗映衬下,英雄刘兴文的塑像高高矗立,他手握冲锋枪,目光炯炯有神地望着远方。当地的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着刘兴文的生平事迹, 骄傲、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我曾读过秦基伟将军的回忆录,时任刘兴文所在军军长的老将军,不吝笔墨写下了刘兴文的英雄壮举:在朴达峰阻击战中,目睹了连长、副指导员的英雄行为,19岁的苗族战士刘兴文发誓要为连长、副指导员报仇,他提起一箱手榴弹,主动会同机枪排负伤战士赵金平坚守二排阵地。两人采取分工协作战术,远处之敌由赵金平用机枪消灭,抵近之敌由刘兴文用手榴弹和爆破筒消灭,两人经常交换战斗位置迷惑敌人,战斗从当天中午打到夜幕深沉,历时七八个小时,击退了敌人11次冲击,毙伤敌军100余人,守住了阵地。

秦基伟将军一生征战无数,麾下英雄辈出,刘兴文的战斗事迹出现在其书中,自是将军刻骨铭心的记忆。

英雄的成长总有迹可循,在英雄故里,我对刘兴文有了更多的了解。1933年,刘兴文出生于纳雍县左鸠戛乡一个贫苦的苗族农民家庭,全家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日劳作不休,却换不来一日温饱。繁重的劳动和营养不足,使得刘兴文个子小小的、身子瘦瘦的,但也造就了他吃苦耐劳、不畏强暴的性格。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南下部队解放了刘兴文的家乡。分得土地、谷物、家具、衣服的刘兴文一家,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年仅17岁的刘兴文主动跑到部队请求参军。连长和指导员当时看到这个个子矮矮、头发长长的苗族小伙,竟把他当成了姑娘,坚决不肯收他。但刘兴文毫不气馁,软磨硬泡,最终如愿穿上了军装。连队战士见他年纪小,身材矮小,又是苗族兵,都亲切地叫他“小苗”。

就是这个战士们眼中的“小苗”,苦练各项杀敌本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迅速成长。在朴达峰阻击战中,面对敌人的进攻,刘兴文所在的60炮班负责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但战况激烈,没几天炮弹便打完了,他便拿起轻武器与战友们一起守卫阵地。身边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倒下,刘兴文义愤填膺,更是激发了斗志,于是就有了秦基伟将军回忆录中的那一段记述。

1951年5月30日至6月6日,历史记住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的朴达峰阻击战,也记住了英雄刘兴文。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后,刘兴文因作战勇敢荣立一等功,被授予“青年的旗帜”等荣誉称号。1951年国庆,刘兴文入选志愿军英模代表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在天安门观礼台,他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国庆观礼回来后,英雄们分别到祖国各地作汇报。1952年初,刘兴文结束了巡回汇报后,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满载着祖国各族人民殷切的希望,再次踏上征程,返回朝鲜前线。但不幸的是,1952年7月,金化郡遭敌机轰炸,刘兴文为掩护和抢救战友而光荣牺牲,年仅20岁。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站在空旷的广场上,阵阵山风呼啸着从耳边划过,把沉浸在英雄事迹中的我带回了现实。沿着英雄塑像的视线望去,远处群山如黛,郁郁葱葱,山谷间不时有薄雾缥缈;近处屋舍俨然,路面整洁,车行人往井然有序。在如今全国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浪潮中,这片英雄生长的土地,是否已撕下了贫困的标签?

走出广场,我与偶遇的一位老乡攀谈起来,过去他主要种植玉米,虽然口粮不缺,但“穷”字一直如影随形,直到前几年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木耳和其他食用菌,进行规模化土鸡养殖,才与“穷”字说再见。“我们合作社分红时还上新闻了。”老乡笑容满面地对我说道。我也开心地笑了,不由想起之前在左鸠戛乡听到的芦笙曲,当时有老乡告诉我,芦笙最初是苗族人民用于吹响战斗冲锋的号角。如今,在英雄的家乡,芦笙再次吹响,那是喜庆的乐章,更是踏上乡村振兴新征途的集结号。

刘兴文虽然倒下了,但无数个“刘兴文”站了起来。早在牺牲前,刘兴文的英雄事迹就被广为传颂,极大鼓舞了全军指战员的士气,家喻户晓的英雄黄继光就曾将刘兴文作为学习榜样,用这面“青年的旗帜”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被刘兴文深深影响的还有一位与他同样来自贵州的苗族战士龙世昌。

龙世昌是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人,1951年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投身到抗美援朝的第一线。当龙世昌听说他与苗族英雄刘兴文同在一个营,还了解到刘兴文已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时,心里无比敬佩。待刘兴文从北京返回朝鲜后,龙世昌便跑去找他。刘兴文在异国他乡见到老乡,心情也是格外激动,还送给龙世昌1支钢笔、1个笔记本,并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为苗族争光”的赠言。龙世昌暗下决心,要像刘兴文那样,苦练本领、杀敌立功。刘兴文牺牲后,他的精神更加激励着龙世昌奋勇向前,“为苗族争光”成为了英雄精神的传承。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龙世昌主动要求参加爆破组。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在身体多处受伤的情况下,采取投掷手榴弹、利用敌人尸体等手段声东击西,炸毁多座敌人地堡。在摧毁最后一座地堡时,他将拉燃的爆破筒塞进敌人地堡,但刚一松手,敌人将爆破筒推了出来,他拣起冒烟的爆破筒又塞了进去,敌人又拼命地向外推,最后,他奋不顾身地用胸膛紧紧顶住爆破筒。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地堡炸毁了,龙世昌也永远留在了上甘岭,留在了异国的土地上。

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英雄,龙世昌的家乡为了纪念他,将松桃县沙柳乡更名为世昌乡;1953年,龙世昌的母亲被选为贵州省各族人民国庆观礼团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听说距纳雍县500多公里的松桃县有用英雄命名的广场,也有高高矗立的英雄塑像。在离开纳雍县返回单位途中,我特地前往观瞻。到达松桃县的世昌广场,已是华灯初上,远远望去,英雄手握爆破筒,保持着冲锋的姿态。广场上,有许多居民在休闲漫步,一派祥和安宁,这就是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所写的“幸福”吧。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刘兴文与龙世昌,就是两位前仆后继的英雄和先锋,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为苗族争光”的誓言,成为了志愿军群英谱中耀眼的“双子星”。他们是苗家的好儿郎,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

在广场上,我把预先准备好的鲜花,敬献到英雄塑像前。此时,广场的不远处有歌声响起:

风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