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走入文学世界的十三行大清首富
来源:《华夏》 | 张懿  2020年11月30日08:57

《十三行》为知名网络作家阿菩近年全力打造的一部重头长篇小说,全套三部六本,继去年由花城出版社推出第一部《十三行·崛起》之后,第二部《十三行·博弈》也于近日推出了。这是一部以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为创作蓝本,画卷式展现清代对外贸易以及商业发展之图景,描写一代商业巨擘吴承鉴如何在朝廷与外国势力的双重考验下坐上十三行总商的宝座、登顶世界首富的传奇故事。

十三行,广州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段高光记忆。

吴承鉴,其原型就是广州十三行怡和行的经营者伍秉鉴,号称当年的“大清首富”。

伍秉鉴经营有道,善于周旋,在海内外以信誉著称,不仅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山、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当时凡盖有怡和行戳记的茶叶,就是品质的保证,能够国际市场上卖出好价钱。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人马士(Morse,H.B.)在其影响深远的《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1635―1834)》一书中写道:“到1834年,伍浩官不仅是行商最重要的成员,而且可能是那个时候世界上的首富。”据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 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圆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圆。《广州府志》记载:“伍氏捐输为海内之冠”,伍秉鉴因此得到了朝廷赏的二品顶戴,得以被称为“伍浩官”。2001年,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出过去1000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名单上有6个中国人的名字: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其中,伍秉鉴是唯一不以权势而能拥有倾国之富的商人,被认为是19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画像曾经长期被悬挂在英资香港汇丰银行总部大厅。如果那个时代有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必有伍秉鉴的一席之地。

走进文学世界的大清首富,与同时代的那批十三行风云人物一起,再现了历史的波澜。在小说第一部“崛起”中,宜和行老板之子吴承鉴完成了从游手好闲到独当一面的逆袭。这位曾经西关富商们眼中的花花公子,由于父兄精明强干且都对其宠爱有加,虽然天生聪慧,却终日无所事事。不料就在吴家生意蒸蒸日上之际,吴承鉴的大哥吴承钧突然病倒,而宜和行也因为运茶路线出了问题而陷入危机之中。吴承鉴于危难中担起当家重任。逆境之中,吴承鉴表面依然自我,并不顾局势恶劣,坚持要为父亲做寿,但实际隐秘地动用以往积累的各种人脉和经验,把阻击吴家的商业对手打倒,让宜和行因势转进,吞并了对手产业。经此一事,吴承鉴一鸣惊人,稳固了宜和行在十三行中的地位。到了小说第二部“博弈”中,故事渐入高潮。十三行各家势力重组,总商位置悬而未决,吴承鉴凭借对局势的敏锐判断及过硬的交涉手段跻身“新上四家”。蛰伏多年的潘家当家潘有节介入竞争,吴潘两家棋逢对手,加之在十三行摊派中与吴家对立的蔡家和叶家卷入,局势一时扑朔迷离。岂料在吴承鉴疲于应付之时,内忧未解再添外患,东印度公司的代表提出一个令人为之愤怒的合作提案,吴秉鉴严词拒绝,却把自己及吴家再次陷入危机之中……

1757年,乾隆皇帝下谕“一口通商”,十三行成为泱泱大国对外海洋贸易的唯一口岸。这是一个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自1757年至1842年的85年间,广州成为全中国最繁华的贸易集结地。在那时西方人的眼中,十三行——广州——中国,几乎可以互为代名词。Canton,广州的西文译名,成为一个在寰宇间被人叫得响当当的名字。当时广州十三行富裕到何种程度?从一场大火可以窥见一二:1822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七天七夜,连烧了1万5千多户人家,史载:“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火熄结成一条,牢不可破”。发展到巅峰时期,十三行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今日走进广州西关的街头巷尾,依稀还可以寻觅到当年富庶繁华的影子。近代中国大门初启之时,西方人从广州十三行看清了中国,中国人从西方十三行张望到了世界。

十三行就是一个极其吸引人的中国故事、广东故事,从中显示的是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同于传统的历史书写方式,全书没有面孔板正的历史说教腔,而是抓住十三行最突出的特点,写出了一场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商战。这种商战又不同于普通的商战,其中既有十三行与清朝政府之间的利益牵扯,又有十三行内部之间的勾联与竞争,还有对外贸易商业往来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表现十三行与当时社会三教九流的密切交往,穿插和珅、乾隆、嘉庆、如妃与十三行商帮千丝万缕的联系。阿菩将这些千丝万缕的关系编织成一张立体的大网,由此折射出一个商业帝国的兴衰荣辱。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层层递进,布局巧妙,且人物性格典型丰满、历史细节描写精准,其把控之出色与格局之庞大,兼顾了纯文学的严谨厚重和网络文学的畅快好读。

阿菩是以网络小说成名,其《山海经密码》是百万级畅销书,但他并未局限于此。网络文学虽然开创了全民书写的局面,进一步拓宽了文学自身的容量、空间和纬度,但内容也相对浅白,情节套路化。单纯的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也不应该是网络文学的全部,网络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由野蛮生长过渡到有序成长,并逐渐表现出对厚重题材以及人类命运发展的关注。可以说,这也是网络文学经过这20余年的发展,开始走向主流的一种表现。作为暨南大学的文艺学博士,阿菩的文学功底和史学功底深厚,在《十三行》中他试图将真实历史和社会现实作为现实主义元素,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的网络文学“基因”,即想象力,从现场感走向现实感,以自己的文学方式重塑“时代感”。加上贴近读者的语言表达,由此创作的作品无论出于何种时间和空间,皆切中生存状况的真实。某种程度上,阿菩实现了力图把这部作品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提升到一定高度的雄心。

在中国近代化前夕的那个关键时间节点上,十三行名扬世界的辉煌背后,暗藏着闭关锁国多年的东方巨龙不知所措的彷徨和不堪回首的痛楚。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十三行”的重要性和传奇性丝毫不亚于名满天下的晋商、徽商,甚至还呈现出更丰富的世界性内容。遗憾的是,以“十三行”为题材的各类作品却较少引人关注,作为近年来唯一一部以广东本土文化代表“广州十三行”真实历史为故事背景的文学作品,阿菩的创作初衷很朴实,“我想把‘十三行’这颗文化遗珠打磨发亮,让更多人通过《十三行》认识广州,认识岭南的历史传奇魅力”。在阿菩心中,用文字去还原和重塑广州十三行最具冲突感的历史故事,是有着他自己的“历史情怀”,希望能够创作出类似《乔家大院》《红顶商人胡雪岩》那样的经典作品,亦希望将十三行的传奇魅力、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这部文学作品传播出去并呈现光彩。

自2018年9月在阿里文学网络连载(网络原名《大清首富》)以来,《十三行》先后入选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鹤鸣杯2019年度潜力IP价值IP榜、中国小说学会2019年度网络小说排行榜,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大湾区杯(深圳)网络文学大赛最人气奖等各种肯定,作品的影视改编版权也在写作第一卷时早早签出了。由此得见“十三行”题材的重要性和可塑性,通过作家叙事角度的切入和写作手法的提升,历史故事被赋予不同的特征和新鲜的气息,扩大了这一题材在大众阅读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数年前,广东电视台的著名编导范小静老师费十年之功力,完成了大作《十三行故事——1757―1842年的中国与西方》,我有幸成为这部文字50余万、图片300来幅的纪实文学责任编辑,受益匪浅。在那本书的封底,有一段话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十三行故事,是广州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十三行故事,是昨天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明天的。”未曾想到,我现在又成为阿菩小说《十三行》的编辑,就将这段话献给并不遥远的历史,并致敬历史的书写者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