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E.T.外星人》:穿越时空的童年幻梦
来源:文艺报 | 姚利芬  2020年09月28日08:23

推荐人:姚利芬 主要从事科幻文学及科普创作的研究批评,于《中国比较文学》《科学与社会》等期刊发表相关文章数十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数项,现就职于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幻中心(筹)。

对外星文明的探索曾是20世纪80年代的流行风潮之一,其时,“外星人”“飞碟”被炒得火热,探索地外文明的《飞碟探索》杂志也于1981年创刊,一度引领国内探索地外文明的风潮。我对外星人的初始印象源于童年时看过的一部科幻电影《E.T.外星人》,其中塑造的外星人E.T有着硕大的头颅、懵懂的双眼、细长的脖颈、企鹅般的身体,以及扑面而来的湿滑感。这部由美国环球影业1982年出品的影片,由斯皮尔伯格执导,讲述了小男孩艾略特与意外在地球迷失的外星人E.T之间互建友谊的感人故事。影片一经上映便引起广泛关注,如潮的观众、影评家热赞、满街的T恤衫以及根据影片创作的游戏节目泛起。中国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有不少于4个版权的同名图书出版,印数可观。影片荣登年度票房冠军,并持续多年保持着最高总票房纪录,直至11年后,斯皮尔伯格的另一部影片《侏罗纪公园》上映,纪录才被打破。

无疑,《E.T.外星人》是斯皮尔伯格的巅峰作品之一。该作源于斯皮尔伯格年幼时父母离异后的孤独童年幻想:期待能有一个亲人般的外星人陪伴。故事讲了一个流落于地球的外星人为躲避地球人的追捕,意外到了男孩艾略特的家中。艾略特将其收留并取名为E.T。E.T有着强大的“超能力”,能够瞬间愈合伤口、让花朵起死回生,甚至能够意念移物。通过与艾略特兄妹共处,E.T还学会了简单的人类语言,并表达了想回家的愿望。最终,在艾略特兄妹和小伙伴的协助下,E.T突破重重阻隔,终于踏上返家飞船。与其说这部电影是科幻片,不如说它是一部经典童话,传世的童话必定具有跨越目标观众年龄层的深邃意蕴。科幻与童年在此邂逅,影片属于孩子,更属于大人。故事中的艾略特,孤独并渴望爱。他与E.T惺惺相惜,并建立共生关系。E.T无疑是他成长中重要的桥梁,使艾略特明白了生死爱欲,懂得了感情的交付和珍惜。斯皮尔伯格将少年在父母离婚时的私人化感受,辅以卓越的表现能力,深深触动了广大观众。

就形象刻画而言,影片中的外星人与20世纪50年代那些成群结队而来、屠杀地球生灵的恐怖外星种族形象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E.T矮小的身材和温和的性格已不再有威胁感,而它处于寻求庇护的位置使人心生怜悯。斯皮尔伯格另一重要的视点是面对异族时人类态度的刻画。根据人类对外族的态度,影片将其区分成了两类:一是那些淳朴烂漫、爱心满溢的孩童。他们接受了外星人这一同样属于宇宙生命的存在,并小心翼翼地保护它免受伤害。另一类则是胸怀城府的成年人。他们对异族心怀戒心,进而采取一种更加实用的态度,企图把不幸流落到地球上的外星来客当作科学研究的标本,视其为一个物体、对象去展开研究,而失去了人类原本的感受能力。正如艾略特对妹妹所言,“大人是看不到E.T的。”这种将儿童与成人加以分野的模式虽然在以往的电影中早有,但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却别有一番深意。

从影片叙事及拍摄技巧来看,剧情纯真质朴,故事线清晰明了。影片色彩鲜艳明丽,构图用心简约:夕阳天空的嫣红,夜晚星空的湛蓝,犹如儿童画一般;高大且险意丛生的森林被各种布偶占满,充满童趣的卧室、发光的鱼缸等迷蒙诗意的点光源意象,渲染出世外桃源却又不无刺激的童话世界。影片中雾化和背光镜头,增加了影片的象征意涵,后来成了斯皮尔伯格电影的一大特色。斯皮尔伯格独具一格的“儿童之眼”带观众重履童年小径。影片采用低机位拍摄的视角,使得在外星人被发现之前,画面只有孩子和偶现的母亲,从来没有超过成人胸部以上,这一切都让影片浸没于童年的气氛。而《E.T.外星人》所见的诸多元素,在斯皮尔伯格的后期电影中时见其踪。从与《E.T.外星人》有相同元素的《虎克船长》《人工智能》等影片中均可以看到斯皮尔伯格对儿童的偏爱。

《E.T.外星人》被认为是“迪士尼没有拍出的最好的迪士尼电影”。在没有博人眼球的绚丽特效、“爆米花”电影模式还未泛滥,还无法通过电脑动画来制作一个完整外星人的80年代,斯皮尔伯格以“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的道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并在这部电影中构建了一个他希望拥有的童年,也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童年模样。正是这种实体的、质朴的设计和制作,给人一种无法替代的真实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年代,感谢E.T.诞生在那个年代,恰恰是这种质朴造就了该部电影的灵魂。让我们更容易进入到斯皮尔伯格经营的“小故事”中,观看一帧帧如飞车掠过盈白月亮的动人镜头,体味一种更广博深邃的文化意味。

不以特效取胜,然未失精彩,这就是经典,而一个灵魂充盈的电影又是多么难得。